皇室血统的刘备踩了谁的坑,混到了卖草鞋为生的地步?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8-27 19:28:39

《三国演义》中介绍刘备是大汉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家贫,贩履织席为业”。这是正宗的皇室血统,而且中山靖王可不缺钱,最著名的“金缕玉衣”就是刘胜和他的王后窦绾的陪葬品,还有“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稀世珍品,至于其他陪葬品金、银、铜、铁、玉等器物和丝织品多达一万余件,这可不是一般的有钱人家能达到的水平。

有了这么厉害的老祖宗,到了刘备这一代怎么混到了靠织席卖草鞋为生了呢?《三国演义》介绍,刘备也不是吃喝嫖赌输耍混闹不务正业的人,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得从汉朝的顶层设计说起。

刘邦建立汉朝后,他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秦始皇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在秦始皇驾崩后,天下群雄并起时,同宗同姓诸侯国起兵帮助秦朝中央政府平定叛乱,就能保证秦朝不会被推翻。

吸取秦朝的教训,汉高祖建国后,就开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刘邦的兄弟不多,他的哥哥刘喜封为代王,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把大儿子刘肥封为齐王,就是他的叔伯兄弟刘贾都被封为荆王。

在封同姓为王的同时,汉高祖对建国时的异姓王进行了打压和清洗,七位异姓王只有赵王张敖因为娶了他的女儿鲁元公主被降为宣平侯,活了下来。其他六位不是被杀就是逃亡到匈奴,封国全部被封给了刘姓诸侯王。

然后,汉高祖和大臣们搞了一个仪式,杀了一匹白马,共同盟誓: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如果你不姓刘,无论立多大的功封王这件事你就别想了。

高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一旦有人造反作乱,诸侯王肯定竭尽全力勤王平叛,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还有他们同宗同族,都是一个绳上的蚂蚱,必须同仇敌忾、同舟共计,否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代着想,自己风里来雨里去,经历无数的血雨腥风创下这份家业,不就是为了子孙万代过上好日子嘛?这是人之常情,别说刘邦,谁都是这样。但龙椅只有一把,皇帝只能一个人做。其他的子孙就封为诸侯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上在尊皇帝为天下共主的前提下,可以任命官员收缴税赋,虽然没有当皇帝那么风光那么有权势,但依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刘邦的初衷是好的,这个设计在他心中也是完美无缺的,但他忽略了一个因素——人性。人有一个共性,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对象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越亲近的人越是如此,父母对子女除外,那是真心希望你过得好的人。

没有人会嫉妒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是中了五百万还是当了高官,如果是自己的二舅或者三姨家谁中了彩票或升官发财了,满口“恭喜、祝贺”,至于内心的百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同学会,刚毕业没两年的时候,有人张罗同学聚会,分布各地的同学千万里奔赴而来,过十年二十年再张罗,还有多少人能来?原因自己知道。

这些诸侯王也是一样,时间一长,感觉出另外一种想法。同为刘邦这根藤上结出的瓜,你凭什么当了皇上对我们比比划划指手画脚掌控我的命运?在别人看来,一个诸侯王,封地千里,人口百万,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要啥自行车呀?但他们是兄弟,血管里流着刘家的血液,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再者说,谁当了皇上,都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利益均分,反过来诸侯王总会觉得皇上厚此薄彼,时间长了就会心存不满。

普通人家的家人有了矛盾,无非是互相指责、互骂几句,严重的也不过是抡起拳头或者扔个砖头挥舞木棒什么的,极端的也有动刀子伏尸二人血流一地的。

皇家的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最终解决方案是兵戎相见,人头满地、流血千里了!所以,无论皇上还是诸侯,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存在利益分配,就会有矛盾,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从登基那天起,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削夺诸侯的权力和地盘,让他服服帖帖的;诸侯每天想的正相反。

到了汉文帝时代,异姓王没有了,但原来分封的刘姓王的血缘关系渐渐疏远,皇帝在分配利益时肯定会有差别的,导致这些旁支诸侯王不满,政治上开始分心。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趁着汉文帝御驾亲征匈奴的机会起兵造反,兵败自杀;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死在了被贬往蜀地的路上。

汉文帝就把自己的儿子封到各地为王,掌控全国。汉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重德治,兴礼仪,宽仁节俭、重农爱民,西汉社会达到了稳定兴旺。但他施行的放弃铸币权的政策(就是国家允许私人铸造钱币,只要你拥有铜矿或者能买来铜就可以自己在家里造钱,造成贫富差距扩大,老百姓能开得起矿吗?)为后世埋下了祸根,导致了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

汉景帝登基后,经过长时间经营的各国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尤其是汉文帝放弃铸币权的政策导致诸侯国经济实力有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能力。汉景帝必须考虑如何消减诸侯王的实力,保证中央集权制。

御史大夫晁错为汉景帝制定了削藩计划,从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开始,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晁错把问题想简单了,认为先解决最强盛最棘手的吴王,给别的诸侯王立个榜样,往下的削藩工作就好开展了。

吴王刘濞为了造反事业已经隐忍了四十多年了,借着文帝放开“铸币权”“盐铁官营”等政策,他煮盐、大力开发铜铁矿,积累了可以抗衡朝廷的实力,他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其他的诸侯王看到最强大的吴王第一个被修理,一股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涌上心头:汉景帝修理完吴王,剩下的我们不都是他案板上的那块肉,想吃锅包肉就切片,想吃红烧肉就切块!

共同的境遇给了刘濞联合其他诸侯国的机会,他和六个国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作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采纳袁盎的计策杀了晁错,想以此平息叛乱、保证国家安全。可是刘濞的目标不是晁错,而是皇帝宝座,“清君侧”只是借口而已,所以向长安进军的脚步没有因为晁错的被杀而停止。

清醒之后的汉景帝调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用了三个月时间彻底平定叛乱。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取消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将其收归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治理权;诸侯和封国的开销一律由中央政府供给;确保诸侯王被限制在中央的集权之内。

诸侯王的权力被限制了,但这不是最终解决办法,因为他们拥有大块的土地、人口以及各种资源,限制只是暂时的,是被动的,说不上什么时候他们又发展起来联合起来与中央政府叫板。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伟大的皇帝在不断开疆拓土的同时,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来应付他的兄弟们。尽管这些诸侯王的权力受到诸多限制,但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依然是汉武帝一块心病。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诸侯王威胁皇权问题。具体要求由以前的诸侯封地只能由长子继承,改为由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同时,可以“推恩”将封地分给其他儿子,请示皇帝批准后成为列侯,隶属于中央政权,由郡守统辖。

这项政策刚实施时,立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因为诸侯的嫡长子就一个,其他儿子一大帮,以前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老大继承王位,现在只要和老爸搞好关系,就可从老爸这分块地成为国家的列侯,能不支持吗?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施没几年,嫡长子继承的王国越分越小,形成了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的局面,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皇权。汉武帝的推恩令没用战争也没流血,在大家非常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困扰政权稳固的难题。

皇叔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第八个儿子,被封为中山王,死后谥号中山靖王,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汉书》记载他“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就是说刘胜喜欢喝酒和美女,共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也有说古代的“子”不单纯是“儿子”的意思,指的是“儿子和女儿”,那一百二十个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就是想生那么多也养不起。

可以理解的,中山王刘胜有那么大封地,不差钱,又不用操心国家大事,不喝酒不娶媳妇一天干啥呀?《汉书》中记载的他和赵王刘彭祖的对话说明一切。

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赵王亦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赵王刘彭祖排行老七,中山王讽刺赵王:“大哥你为诸侯王,怎么能干官吏的工作呢?作为诸侯王的,每天就应该听音乐找美女。”赵王反过来说他:“你身为中山王每天只追求奢靡生活,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怎么能成为藩臣呢?”讽刺他不够哥们意思,这是咱老刘家的天下,刘彻为皇帝,他是咱俩的弟弟,咱们得帮他。

中山王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贞,被封为涿郡陆成县侯。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刘贞因为向朝廷进献的助祭酎金成色不足,被汉武帝免去爵位(酎金失侯),撤除封国,就留在涿郡成为平民。历史是记录王侯将相的,一个失去爵位的平民当然没有人再关注,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二百七十年后,刘贞的后代刘备出生,这时候刘贞除了给刘备留下一个皇室血统的大帽子,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刘备只好自己编席贩履为生。好在刘备志高存远,血管中流动着刘氏不屈的血脉,虽历经失败,但百折不挠,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也使人们记起他的祖先刘贞。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刘备与东汉皇室除了共同姓刘,血统已经隔得太远了,任凭谁也无法把富贵永远的传下去。作为王朝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王朝稳定与发展,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谁又能注意一个个体的前途呢?刘备贩履织席为生,如果他不姓刘,没有所谓的“皇室血统”,就是一个普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讲述汉朝兴衰,是故事,也是历史。

参考书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0 阅读:5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