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vs司马懿:卧龙与冢虎之争,是两大顶级权谋家价值观的较量

小瑀说史吧 2024-09-11 14:27: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点赞或评论”,方便以后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编坚持创作的源泉动力。(文章阅读所需时间较长,请做好准备)

导语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顶级智囊和谋略家,两人一正一邪的较量也成为三国后期的主旋律。

他们均来自士族集团和地主阶级,但却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拥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诸葛亮终其一生,牢固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追求,成全一代智者忠臣的英雄形象,并为后世千古传颂。

而司马懿深沉隐忍,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古稀之年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大权,诠释了狼视鹰顾,高深莫测的奸雄本色。

两人结局不同的背后是价值理念的不同,当我们将诸葛亮与司马懿放在一起比较,不仅仅了解这一时代的故事,对指导当下的职场观人生观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家族背景和家族精神,决定诸葛与司马迥异的价值观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其家族是当地名门,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但在执法中得罪元帝宠臣而被诬陷罢官,后死于家中。

此后诸葛家族虽屡有入仕者,但无显达之人,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这里,只做了一个泰山郡丞的地方官职。

到诸葛亮八岁时,父亲病逝,而此时正值东汉末年,中原混战,盗贼遍地,诸葛亮不得已跟随其叔父诸葛均逃难至荆州。

可以说,在诸葛亮之前,其家族一直在走下坡路,到诸葛亮这辈已经沦为庶族,彻底失去官宦之家的光环。

其实诸葛家一直走背运和诸葛丰关系很大,诸葛家在诸葛丰时已经是当地望族。

诸葛丰自小聪慧,读经阅史,博闻强记,入仕后展现出很强的能力,从小小的御史属官一路升至司隶校尉。

要知道,司隶校尉在西汉中后期是非常强势的职务,上可弹劾中央百官,下可督察京师地方,非皇帝心腹不能担此重任,可见诸葛丰在当时有多受汉元帝信任。

不过诸葛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性格刚直,刚直到什么程度呢?

无论是权贵还是官吏,只要稍有不法,当场斥责拘捕,就连班固的《汉书》都记载:“名特立刚直。”

在贪污腐化、结党攀附的西汉中后期官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诸葛丰犹如一股清流得到百姓和社会舆论的赞誉,但同时也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

这些奸佞权贵向汉元帝诬告诸葛丰,汉元帝遂将其贬官,后削职为民。

但诸葛丰刚直耿介的性格,以及“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牺牲精神奠定了诸葛家族未来百年的文化价值取向。

而在当时豪强结党,阶级压迫深重的两汉社会,秉持正直忠君的诸葛家族自然不被士族集团待见,诸葛家也就没有诞生仕途显达的后人。

到诸葛亮这一代,依然恪守公忠体国的理念,为此诸葛亮隐居隆中,刻苦读书,只为报效国家,早日结束割据乱世。

同时他与黄承彦、司马徽、崔州平、石韬、徐庶、孟建等荆州名士来往,并迎娶黄承彦之女,而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其好友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曾任太尉。

所以说,虽然诸葛亮家道中落,但凭借与荆州士族的亲密关系,极大的扩展了人脉,为日后出山辅佐刘备奠定政治基础。

对于诸葛亮来说,变化的是世道,不变的是初心。

不管是隐居读书还是政治联姻,他所追求的依然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理想。

在遇不到三观一致的明主前,宁可忍受岁月蹉跎也不愿轻易就范,这是诸葛家族的遗传,也是诸葛亮的坚持。

与诸葛亮的家道中落相比,司马懿的家族背景要显赫许多。

司马懿的先祖是跟随项羽灭秦的司马卬。秦朝灭亡后,项羽论功行赏,将司马卬封为殷王,建都河内,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大诸葛亮两岁,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号称司马八达。

司马懿的家族经营地方数百年,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比如司马卬最初跟随项羽,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司马卬主动反楚,等到项羽派军前往攻打他时,他又投降楚国,结果没过多久,汉将灌婴将他击败,他再降汉,直到205年楚汉彭城大战后被楚军杀死。

你可以说司马卬反复无常,但他在乱世之中总能做出最利己的选择,对于司马卬来说,脸面、尊严、节操都可以不要,只有政治利益不能丢。

所以司马家族终两汉都能屹立不倒就是这个道理。

在数百年时间里,司马家族成为河内世家大族的代表,与颍川荀彧家族、钟繇家族及清河崔氏结成中原社会一股强大的士族政治势力,并被曹操、袁绍等军阀争相拉拢。

而司马懿受家庭文化熏陶,其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南阳太守杨俊素、尚书崔琰见到年轻时的司马懿,都夸他深沉果断,绝非寻常之子。

史书亦记载:

“少有奇节,聪明大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只不过相比于诸葛亮的儒家赤诚之心,司马懿似乎多了一些道家的厚黑烙印,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两人出仕风格迥异。

雄韬伟略隆中对,卧龙飞天vs深沉多谋善权变,冢虎出穴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刘备起兵二十年来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却始终寄人篱下,连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但其政治理想的纯粹和决心却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即便刘备落魄无所依,诸葛亮也愿意出山辅政,陪他一起白手起家,只因心中的夙愿和理想。

而两人三观的契合和无利益浸透的纯粹成就了一段君臣千古佳话。

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擘画了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进而图取中原的宏伟蓝图《隆中对》。

尤其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展现出“曹刘为主要矛盾,孙刘为次要矛盾以及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构想。

在被刘备请出山后,诸葛亮充分展现出雄韬伟略的气质和足智多谋的才干,帮助刘备实现三分天下的愿望。

在长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诸葛亮与刘备将中国传统君臣观和忠义观发挥到极致,两人既是君臣也是益友,只为了心中那团赤诚的火焰。

不过相比于刘备的感情用事,诸葛亮更加理性,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成熟和韬略。

在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斩杀后,刘备大兴报复之师伐吴,最后落得夷陵惨败,而诸葛亮在混乱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住联吴抗曹的主要矛盾。

在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时,诸葛亮以小不忍则乱大谋为由予以劝阻。

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一边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另一边积极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和地方豪强。

比如他降服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任用少数民族官员管理西南。

不管是处理孙吴关系还是平定内乱,诸葛亮始终坚持攻心为上的原则,最终目的是让敌人心悦诚服的归顺。

在治蜀方面,诸葛亮同样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制定《蜀科》严明法纪,一改此前刘璋威严不举、宽软暗弱的弊端,以刚猛矫正柔弱。

同时又注重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夷陵惨败三年就使蜀汉国力恢复。

从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益州一州之地,区区百万人口硬抗曹魏,要知道当时的魏国占据十州,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人口和军队是蜀汉五倍以上。

而蜀汉能有如此底气和能力,多亏了诸葛亮杰出的理政能力。

相比于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司马懿的出仕之路同样充满趣味性。

201年,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派人前往其家中征辟,曹操的父亲曹嵩曾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

司马懿一向以名士自居,不想屈节在有宦官背景下的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出仕。

对此,曹操派人夜间去刺探,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这才骗过曹操。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磨刀霍霍南下,此时的曹操急需北方士族集团的支持,征召很多士人入朝,司马懿亦在此列。

这次曹操下了死命令,如果还和以前一样不出仕,便立即逮捕,毫无疑问,在性命与气节的选择上,司马懿选择前者。

出仕后的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同时和世子曹丕关系不错。

相比于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曹操与司马懿更多的是利用关系,曹操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地方豪族也仰仗曹操巩固权势。

因此曹操与司马懿之间会有一丝提防,而当曹操发觉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后心里十分忌讳,认为其有雄豪志,并感叹“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曹操看人的眼光非常准,只不过终曹操一世,司马懿恪守本分,加上富有谋略,与曹丕关系好,才得以仕途安稳。

与诸葛亮出道即巅峰的耀眼相比,司马懿的出仕经历要低调许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最初的几年里,司马懿默默耕耘,低调的服侍曹操,巩固与曹丕之间的关系。

赤壁之战后的几年,周瑜是与诸葛亮匹敌的绝代双骄,瑜亮之争是当时的焦点。

而司马懿最大的特点是多谋略,善权变,其深沉老练强于周瑜几个段位。

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司马懿建议趁刘备在西川立足未稳时立即进攻,只可惜曹操以得陇望蜀学会知足,大军疲惫为由撤回,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

而当时的蜀中朝廷到百姓,闻听曹操攻下汉中,一日数十惊,当听说曹操撤军后,诸葛亮与刘备欢呼不已。

219年,关羽将曹魏征南大将军曹仁包围于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荆州各郡县无不闻风丧胆。

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从洛阳迁都至黄河以北的邺城,关键时刻又是司马懿稳住阵脚。

他说于禁被大水所淹非战守失误,对国家未伤筋动骨,为此迁都,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只要联合孙权牵制关羽,樊城之围自解。

结果果如司马懿所预判,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被俘杀,樊城危机顺利解除。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供职的几年虽没有独立领军,但其表现出的谋略和见识比曹操更胜一筹。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司马懿凭借拥立之功,正式走上曹魏政治前台,任侍中、录尚书事,此后长期主持魏国内政,成为朝臣之首。

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同为辅政大臣,从此成为北方士族集团的领袖。

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出仕经历以及政治思维来看,诸葛亮更擅长谋划布局,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能力,做出最佳决策。

而司马懿善于从细微之处揣摩形势的变化,通过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掌握先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祁山之战,既是两种战略思维的较量,也是儒家忠义与道家厚黑思维体系的碰撞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准备北伐曹魏事宜。

如果说《隆中对》是光耀千秋的战略构想,那《出师表》就是对三顾茅庐的报答。

二十年前刘备请他出山复兴汉室,经过岁月洗礼,如今物是人非,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臣。

虽然先主已逝,但复兴汉室的火炬需要继续传递下去。

228年,诸葛亮启动大军北伐,他没有听从魏延关于穿越子午谷,突袭长安的建议,因为他认为那样太冒险了。

夷陵之战五万蜀汉男儿战死沙场,国力大伤,如今蜀汉再也经受不住大的挫折,诸葛亮不忍心赌上益州将士的身家性命成全所谓的千秋霸业。

最终诸葛亮选择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先图陇右,再稳妥向关中推进。

当然结果显而易见,马谡在街亭失守,诸葛亮因粮道受阻被迫退回汉中,第二次、第三次北伐皆因粮食后勤跟不上而失败。

虽然诸葛亮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但照比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毕竟没有太拿得出手的战功。

因为诸葛亮过于稳重,他背负的东西太多,道义上的牵绊太多。

诸葛亮是道德上近乎完美的儒家君子,是充满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其理民之才优于将略,最大的长处在政治,而非军事。

相反,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曹丕死后不久,孙权趁魏国政局未稳之际前来攻打,司马懿第一次领军大败吴军,升任骠骑将军,成功完成从文臣向军事统帅的转变。

此后司马懿屡屡表现出超强的军事能力,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他闪电擒斩孟达,断绝诸葛亮夹击曹魏之计划。诸葛亮死后,他千里突袭公孙渊,一战平辽东。

司马懿认为兵者诡道也,关键在因时而变,而不是墨守成规,即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守不住则跑。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作风,司马懿始终不认同,评价其: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但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又叹服诸葛亮治戎布阵之才:“亮真天下奇才也!”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与司马,这两位隔空平行多年又彼此熟悉的对手终于相遇,迎来了正式对垒的机会。

两军的作战打法凸显了不同的军事风格,诸葛亮设计布阵引诱魏军出战,制造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同时沟通孙权两线夹击。

在为数不多的正面交战中,蜀军总体上居于上风,后来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使用激将法,送上妇女衣服逼迫其出战。

在与司马懿的博弈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其军事才能的全面和以弱对强的果决。

而司马懿在祁山之战中坚持背水筑营,以持久战消耗蜀军,使其自行撤退,魏军将士被诸葛亮激将法气的火冒三丈,纷纷请战。

但司马懿却稳如泰山,在接待蜀汉使者还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当得知他进食少而事务烦时,便断言其命不久矣。

在这场实力和谋略竞赛中,诸葛亮到底输给了时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积劳成疾病倒,逝世于五丈原。

不过他最后却仍然用智慧上演了一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好戏,真正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诸葛亮是儒家忠义精神的化身,在被托孤白帝城后,始终践行一个臣子的本分。

其实刘备在临死前曾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暗示诸葛亮,在刘备眼里,诸葛亮或许是复汉的最佳人选。

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终其一生未越雷池一步,在处理军国大政展现出智慧光芒的同时,也诠释了公忠体国、奋斗到底的人格力量。

也许诸葛亮的成就不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但其纯粹的忠义之魂却指引后世砥砺前行。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说他是道家厚黑典型,首先司马懿教育其子弟:

“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庶可以免乎。”

大意是,骄傲自满是道家坚决反对的,春夏秋冬还有个四季更替,我又怎么可以占据一个高位而不变?在利益上减损又减损,才是免除灾难的最佳方法。

司马懿实际也是这么做的,服务曹魏数十年始终保持谦恭,善于韬光养晦,在耗死诸葛亮取得对蜀战略胜利后依然如此。

曹叡死后,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再次装病,装出一副死在旦夕的样子麻痹对手,而曹爽误以为他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就在曹爽不设防的情况下,司马懿雷霆出手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取得曹魏政权。

综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代表不同的人生战略和价值取向,诸葛亮的才能更突出,形象更正面,正直的人格魅力和聪明才智,成为历史上备受研究和推崇的典范。

而司马懿的形象更加阴暗,给后世留下篡逆的骂名,虽然与曹操架空汉朝,为儿子曹丕篡汉铺路,但其手段更加毒辣,因此被当做反面人物看待。

但作为职场中的我们,不是一定要批判或褒扬哪一个人,而是要了解他们的智谋和策略,从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以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0 阅读:6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