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称帝:门阀士族当权的开始,士族特权首次国家化

小瑀说史吧 2024-08-21 15:06:55
序言

公元220年,曹操病世于洛阳,曹丕继丞相、魏王位。

与雄武豪迈的老爹相比,曹丕在人格魅力上确实逊色不少,但在政治、文学领域依然有不俗建树,尤其擅长五言诗,与曹操和三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而且最关键的是曹丕实现了其父亲一辈子未能跨越的权力鸿沟,曹操死后的同年十二月,曹丕受禅称帝,大汉四百年基业在曹丕手中终结。

曹丕在位七年驾崩,享年四十岁,虽然称帝时间短暂,但他却创立了一个独特、饱受后世争议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标志此后两晋南北朝近五百年的门阀士族当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唐朝中期以后科举制的普及才有所改变。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结果,这中间经历怎样的政治波折?下面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曹丕,隐藏在父亲光环照耀下的阴郁少年

187年,曹丕出生于谯县,是曹操第二个儿子,自幼天资聪颖。

由于家庭条件优渥,教育资源丰富,再加上曹操对其教导十分严格,曹丕少年时便精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形成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时值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兵荒马乱,曹操深知乱世立足不易,除了严厉教导读书外,还教导幼年曹丕武艺。

在曹丕七八岁的时候就学会骑射技术,十岁时从军,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长时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曹丕强健的体魄和军事能力。

但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也给尚处于少年心智未成熟的曹丕极大的心理冲击,养成了冷酷阴郁的性格。

毫无疑问,李晨饰演的曹丕更符合历史上真实的曹丕阴郁沉闷的性格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曹操破黄巾、擒吕布、败袁术、灭袁绍,远征乌桓,震慑辽东,几乎统一中原地区。

曹丕经过多年锻造,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沉稳的青年才俊,在这期间,他见识到父亲挥鞭北上、驰骋中原的霸气雄姿,也目睹了尸横遍野、山河残破的凄凉惨状。

此时的他渴望像父亲一样建立丰功伟业,只不过他并不是父亲的唯一。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最开始,嫡长子曹昂是曹操的重点培养对象,在197年张绣宛城造反时,曹昂遇害。

曹昂死后,曹操中意于曹冲,历史上的曹冲几乎可以用神童来形容,据传五六岁时智力若成人,曹操深爱若掌中宝,只可惜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曹冲死后,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风流文采而崭露头角,取代了曹冲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总而言之,曹丕在一众子嗣中毫不显眼,从来未得到过父亲的倚重,纵使曹昂死后,曹丕晋位长子,也没有成为曹操最挚爱的儿子。

虽然按照传统礼法,曹丕应该是继承第一顺位人选,但曹操在立嗣上的狐疑不决导致曹丕、曹植兄弟间的立嗣之争。

曹丕深知,如果想接班父亲的基业,不能与曹植正面交锋,他需要帮手。

曹丕与士族集团联合是挖角曹操的政治交易

曹丕经历长期的政治磨砺和朝堂斗争,深谙政治斗争真谛,他要做的就是扩大盟友,广结势力。

东汉末年以来,豪门大族垄断国家政治资源,他们在地方有极强势力,还掌控社会舆论,曹操虽是高官子弟。

但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且曹操本人豪放不拘礼法约束,和豪门士族集团尿不到一个壶里,但是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又依赖于士人的支持。

所以曹操对士族集团采取既合作又限制的策略,他一边授予豪族代表高官厚爵,另一边唯才是举,提拔寒族子弟,制衡世家大族。

曹丕看中世家豪族的庞大势力,他决定与士人们合作。

当时荀彧、荀攸叔侄是士族集团领袖,也是士族最大势力颍川豪族的代表,曹丕对荀彧叔侄表现出极大礼遇。

同时曹丕的嫡长子身份作为儒家士大夫眼中的绝对政治正确,深受士人好感,就连与曹植结亲的清河崔氏之代表崔琰都倒向曹丕,可见曹丕在政治能力和结交能力。

逐渐地,曹丕凭借过硬的政治手腕,网罗了一大批党羽,与士族豪门形成坚固的利益集团,像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都是曹丕集团的核心。

反观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恃才傲物,书生气太重,日常不能约束自己行为,为士族所不喜。

曹操担心日后曹魏家族受制于士族,开始大力打压,先是罢黜荀彧,后在216年晋爵魏王时,以崔琰讥讽抨击其功德为由,将其做罪处死。

同时又大力扶持曹植羽翼,以遏制曹丕势力。不过此时的曹丕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

面对曹操明里暗里的打压,他一方面选择隐忍,处处展现出一副仁爱孝顺、不争不抢的样子,另一方面暗中与司马懿等联络,争取士人支持,伺机而动。

与曹丕隐忍不发和步步为营的政治算计相比,曹植的表现实在拉垮。

曹植整日与一些世家子弟饮酒作乐,从不认真学习政务,有一次喝的酩酊大醉竟然夜闯司马门。

在当时司马门只有曹操才能通行,是事关曹操安全和礼乐秩序的重要通道,曹植此举是严重的僭越行为。

曹操对其行为十分恼火,再加上此前曹植的种种劣迹,曹操渐渐意识到如果强推曹植上位,势必引起士族集团的强烈反弹和更加残酷的政治斗争。

届时以曹植的实力很难应付局面,整个曹魏集团甚至因此覆灭。

而曹氏宗族中也唯有曹丕才能压制士族集团,顺利接棒魏王大位。公元217年,曹丕被正式立为魏王世子,驻守邺城。

曹丕篡汉,政治权力的重新划分

公元220年三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继位丞相、魏王。

此时的曹丕可谓既兴奋激动又诚惶诚恐,隐忍蛰伏近二十年,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为了这个位置,他牺牲的太多、付出的太多。

不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面对乃父打拼下来的家业,曹丕深感扫除孙、刘割据之遗志,完成国家统一将是他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实现统一复兴大业,曹魏集团内部必须实现集中领导,如何整合曹魏内部势力,使这些经受战火和宫斗洗礼的人精老臣效忠于他是眼下最关键的。

首先,曹丕重新分配在权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额,以进一步拉拢曾经效忠于自己的士族政治势力。

四月,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司马懿则掌管中枢机要大小事务。

不过仅仅这些还不够,曹丕自己已经是魏王,士族们在魏国体系下的政治红利已瓜分完毕,封无可封,此时的曹丕向上仰望,发现还有个人站在他上边,这个人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自190年继位以来,虽然一直充当傀儡,但名份还在。

而在汉献帝御宇三十年的时间里,乃父曹操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牢牢把持中央权力,名义上是汉朝臣子,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到曹操去世前,汉朝只剩一个名头空壳。

接下来曹丕要做的就是曹操不敢做的事情——篡位。

一来是魏国实际上已经取代汉朝行使一切权力,二来他要给支持自己的士族集团一些交代,毕竟人家跟你干不是白出力,你得给予相应的回报。

不过篡位这个事情好说不好听,因为凡废主者便是乱臣贼子,汉朝再差劲,曹家篡位就是大逆不道,这在历史上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所以这件事情需要技巧。

那么曹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东汉以来,政府喜好使用谶言之学伪造天命,曹丕决定以此给篡位制造合理性。

在此后几个月时间里,他不断制造舆论,为自己称帝造势。

一是利用五德终始说,眼下汉朝历经四百多年气数已尽,同时将魏指为舜的后代,理应接受尧后代的汉的禅让。

二是利用谶言制造各种祥瑞,在曹丕的授意下,他的家乡沛国谯县很快就挖出黄色的吉祥物(黄龙),同时民间各种祥瑞之兆纷纷报告至朝廷。

在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下一步就是让汉献帝主动禅位给曹丕了,以御史大夫华歆为首的大臣不断上书劝谏汉献帝禅位。

汉献帝纵然不情愿,可是无济于事,放眼朝堂竟没有一个为汉家说话的臣子,无奈之下,汉献帝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按照华歆的安排完成禅位礼仪。

而曹丕假模假式的三辞帝位后,最终于220年十二月在受禅台称帝。

不过汉魏禅代作为曹丕自导自演的一出篡位大戏,并不能瞒住天下民众的悠悠之口,就连曹丕自己都感叹:“尧舜禅位,吾知之矣。”

为了巩固地位,曹丕来不及享受权力带来的高山仰止,他眼下要做的是兑现士族的承诺,即给予士族更大的权力。

首先他废除东汉以来由宦官把持的中常侍和小黄门,同时宣布严禁宦人干政,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士人报东汉党锢之祸的大仇。

其次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

中正是品评人才的官职,他们将自己所知的各地知名人士通过规定程序推荐至政府,推荐的标准有家世、品行和学识,其中,家世是选拔人才的头等标准。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世几乎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

这个制度最大的影响就是将士族垄断朝廷合法化,在两汉时期士族阶层就已经通过察举制控制选官,但也只是心照不宣的桌下交易。

而如今可以光明正大的输送利益了,曹魏集团公开为士族保驾护航。

其最终结果就是士族权力极大膨胀,并得以世袭官职,国家政权渐渐沦为士族集团的工具,当然,这是后话。

在曹丕执政时期,士族还是可以控制的,曹丕也意识到士族阶层是个潜在风险。

为了寻求政治平衡,曹丕仍然重用曹氏宗族,曹真、曹休等曹家二代依然执掌军队大权,地位在士族之上。

终曹丕一朝,士族集团能够与曹魏集团和睦共处,只不过,令曹丕想不到的是,曹家继承了东汉刘姓皇帝短命的基因。

自己年仅四十岁就英年早逝,儿子曹叡命比自己还短,很快曹魏集团就陷入类似东汉后期主少国疑的怪圈。

而曹氏宗族的顾命大臣能力平庸,寿命不长,在与士族的拉锯中逐渐败落。

最终曹魏让司马氏钻了空子,曹魏政权彻底被士族集团取代,从此开启长达近五百年的门阀政治时代。

0 阅读:13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