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吞巴蜀之战,大西南从此纳入华夏版图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31
序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相国张仪、大将军司马错率领大军南下,吞并蜀国(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巴国(四川东部,重庆嘉陵江北岸)等秦岭外广大西南地区,史称秦灭巴蜀之战。

这场战争虽然在整个战国史乃至中国封建史不为人注意,但却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秦国在吞并巴蜀后获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对内实现“富国”、“广地”、“强兵”目的,对外形成对楚国的侧翼包围,为日后统一六国创造条件。

而秦惠文王力排众议,出兵巴蜀,凸显了长远的战略眼光,通过经略西南,使中国有了稳定的大后方和战略纵深,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贡献。

巴蜀之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缘

关于秦国出兵巴蜀这件事情上还要从西南这对难兄难弟的百年恩怨说起。

巴、蜀两国的位置分别在今天的重庆和四川,商周兴替之时,巴和蜀都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武王克殷后大封诸侯,巴蜀也在分封之列,其中蜀国都为成都,巴国都为巴城(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从地形上看,蜀国主要位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发达。

经过长期的发展,蜀国国力超过巴国,成为西南“戎狄之长”,并逐渐对巴国产生觊觎之心,两国遂摩擦不断,这种情况延续至战国时期。

巴国自知其实力难以和蜀国抗衡,便与另一个被蜀国欺辱的,位于汉中地区的苴国联合起来对抗蜀国。

而苴国本与蜀国同宗,长期依附于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不肯久居人下,在巴国的怂恿下开始与蜀国反目。

巴、苴两国的行为让蜀王感到威胁,出兵直接扫平苴国,苴侯出逃至巴国,眼见巴国独木难支,苴侯决定拉拢外援。

当时紧邻它巴国的只有秦国和楚国,楚国位于巴国下游,长期以来有吞并之心,所以秦国就成了巴国唯一的选择。

关于开疆拓土的地缘博弈:讨伐韩国与巴蜀的抉择

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和军事实力大增,执政的秦惠文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重用诸如张仪、司马错等一大批能臣干将,在他的治下,秦国已具备与东方六国争雄天下的实力。

当巴国求援的消息传到秦国,引起了朝廷的轩然大波,大臣们分成东进和西扩两派,前者主张讨伐韩国,后者支持进军巴蜀。

主张讨韩的是相国张仪,这位享誉中原的纵横家认为韩国位于天下咽喉要冲,并且西周国和东周国与其相邻。

纵横家鼻祖张仪

通过攻占韩国,便可以直逼周王室,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来秦国霸业指日可待。

相比之下,如果放弃韩国而去伐蜀,离成就王业越来越远。

况且巴蜀地区交通闭塞,道路崎岖,被群山包围,秦国如果想进入巴蜀,就必须连续翻越秦岭和大巴山两座山脉。

且不说行军困难,后勤跟不上,一旦蜀军据险防守,秦军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在当时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进入巴蜀难于上青天,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蜀道难

张仪的想法得到秦国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因为秦国形成于西方,其先祖本是周天子的车夫,身份低下,且长期与戎狄共存交融,中原人士普遍对其轻蔑。

虽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但文化落后,对华夏正统身份充满渴望,历代秦国国君希望东出函谷关,摆脱西部戍边人的角色。

直到秦惠文王时期才夺回河西之地,窥视中原,如今东出在即,机会不容有失。

但是张仪的想法却被司马错批评过于“天真”,难以实现。

首先秦国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在六国合纵之下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如果秦国讨伐韩国,必定会遭到其余诸侯的强力反对,给他们合纵抗秦的机会。

而且秦国国土单薄,以区区关中之地很难与六国打持久战,一旦被拖入长期消耗战中,改革积累的财富可能付诸东流。

而西进巴蜀就不同了,首先蜀国朝政混乱,秦国以除暴安良的名义攻取它,师出有名,同时,巴蜀地区位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区域,不被列国重视,外交阻力较小。

其次巴蜀地区虽多山地险阻,但成都平原幅员辽阔,有发达的农业基础,能够稳定秦国的后勤供应,解除未来争取霸权的后顾之忧。

最后巴蜀地区虽然荒蛮烟瘴,投入成本巨大,但位于长江上游,一旦夺取该地便可居高临下,凭借汉水和长江时刻威胁楚国腹地,对楚国形成巨大战略压力。

就这样双方各抒己见,僵持不下,最终只能交大秦话事人惠文王嬴驷拍板。

秦惠文王在此刻彰显了一位君王难得的魄力和高瞻远瞩,他思虑良久,权衡利弊,最终按住东出的野心,决定挥师西进。

在他看来,吞并六国是迟早的事,但不急于这一时,他这一代完不成就就交给下一代,而占领巴蜀则是难得的机遇,他需要一个物资丰富且稳定的大后方去支撑大秦统一天下。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统率数万大军发动伐蜀之战。

秦灭巴蜀之战——“富国”、“广地”、“强兵”

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经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入川攻蜀。

蜀王对秦军南下丝毫没有准备,秦军一路克服艰难险阻,如神兵突降,蜀王仓皇之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

蜀军一向羸弱,根本不是大秦虎狼之师的对手,几乎一触即溃,蜀王本人被秦军杀死,秦军顺利进入成都,蜀国灭亡,后设置蜀郡,派太守驻扎。

随后秦军挥兵东向,既然蜀国灭亡,巴国留存无意,转手灭了巴国,建立巴郡。

值得一提的是,灭蜀是由张仪、司马错共同指挥,但灭巴之战则是完全由张仪独自完成,可见,张仪和司马错对征韩国还是讨巴蜀的辩论仅为政见之别,而非党争。

此战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不仅轻而易举的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而且还派遣李冰父子在蜀郡修筑都江堰,成功在关中平原之外再辟沃土,极大地提升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从地缘上看,秦国完成了对楚国侧翼的包围,以关中和巴蜀南北两翼对东方六国形成压迫之势,至此,秦国兼并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逆转。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