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首“豆花”诗词,一类在农村里象征丰收的朴素花儿,一样很美

快乐鉴骚词 2024-03-24 13:19:20

“豆花”,其实是一类花儿,而不是一种花儿,而且是在春夏秋三季都有。春天有蚕豆或罗汉豆的花儿,还有豌豆的花儿;夏天有四季豆和长豇豆的花儿;秋天有绿豆和扁豆的花儿;等等。这些花儿多是白色或紫色的花儿,不是特别显眼,但又别具特色。

唐代诗人很少有写“豆花”的,自宋代以后,诗人们更多的出入农村,深入农村生活,才会对这类不起眼的花儿做了深入的观察,关于“豆花”的诗词逐渐多了起来。而明清两个朝代是写“豆花”诗词的高潮时期。从高官诗人,到平民诗人,大多写“豆花”诗词,充满了农村情趣。

1.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于谦

民族英雄于谦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非常关心农村、农业和平民生活的人。因此,他就观察到了春天里的“豆花”,它一般和刚刚过冬的小麦一起夹杂种植,相互映衬出一个丰收年成。他在《平阳道中》一诗中写到: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一般“豆花”盛开的时候,都要到农历三月、四月左右,那时候新生的杨柳枝叶已经相当茂盛了,所以诗人说,“杨柳阴浓”,“平阳”在浙江,那里是江南水乡,所以到处是“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诗人敏感的抓住了这两种植物,“麦苗齐”,象征了主粮作物的丰收,“豆花初放”,象征了农村菜篮子的丰收,这两样都有保证,真是一个丰年。

“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有了上面的铺垫,所以,大家相逢的时候,都说今年好,是一个丰年,这很好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四月里,平阳的米价特别低。而米价低,又保证了城市平民的生活成本低,大家都能过一个好年。

一句,“豆花初放麦苗齐”,要想是一个丰年,小麦或水稻的丰收是保证,而各种“豆花”则是一个重要补充!

2.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王文治

前面说了,要保证农业的丰收,小麦或水稻的丰收是基础,但有一种农作物也很重要,仅次于小麦和水稻,那就是油菜。在春天里,如果看到“菜花”和“豆花”一起开放,那也是一个丰收的景象。清代诗人王文治在《安宁道中即事》中写道: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俗话说,“春雨贵于油”,特别是一场晚上的春雨,既滋润了万物,又不影响春耕,再好不过。一晚上的春雨,滋润了垂杨,使得它看上去绿油油;新增加的春水刚刚好,没有漫过池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走了一天的路,太阳快要下山了,平原上阵阵春风吹过,一阵阵菜花的香味迎面扑来,其中还夹杂着豆花的香味,真是太迷人了,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丰收的香气中。

这首诗,一切都预示着丰收,“春雨”、“春水”、“春风”、“菜花”、“豆花”,再没有比这更迷人的农村景色了!

3. 寂寞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魏野

漫长的旅行,让人疲惫不堪,而夏末秋初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往日鲜花盛开的美景,只有无处不在的“豆花”,能给疲惫的旅人些许的安慰。宋代诗人魏野的这首《晓·露侵短褐晓寒轻》,深刻的揭示了古代那些枯燥乏味的旅行,以及那盛开的“豆花”给旅人稍许的安慰:

露侵短褐晓寒轻,星斗阑干野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这首诗很难看出当前所在的季节,“露侵短褐晓寒轻,星斗阑干野外明”,露水侵湿了我的短衣,早晨稍稍有些寒冷;野外的星星快要降落了,却显得分外明亮。

从“露侵短褐晓寒轻”来看,感觉不是初春,就是初秋,从“星斗阑干野外明”来看,初秋的可能性比较大。

“寂寞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诗人路过一个小桥,上面除了自己,没有第二个人经过,所以诗人感觉小桥也寂寞了;诗人走在桥上,迷迷糊糊的,做着梦一样经过。诗人向四周望了望,只看见两旁的豆花开了,听到了豆花深处草虫在鸣叫。

一句,“寂寞小桥和梦过”,连小桥都寂寞了,而“豆花深处草虫鸣”,是“豆花”和“草虫”给了诗人些许的安慰!

同样是宋代诗人张良臣的《晓行·千山万山星斗落》,跟这首诗非常类似,“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只是景色相对大气得多。

4.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张可久

相对而言 ,这首元代词人张可久的《小桃红·寄鉴湖诸友》,就清晰得多,词中明确指出是秋季的风景。在这首词中,北方农村初秋的风光和江南水乡初秋的风光,交相辉映,各有可爱: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

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一城秋雨豆花凉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俗话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一城秋雨淅淅沥沥,连散发的豆花香气都是凉的;我闲了,倚靠着阑干,向平山望去。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这里的风光,不像当年在鉴湖的风光,在鉴湖上,荷花飘香,连天上的锦云都是香的,而采莲的人儿,在荷花中间说话,在荷花中间荡漾。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阵阵西方吹来,大雁南去,清澈的溪流上,渔歌晚唱,把我的那些愁啊、恨啊,都吹进了沧浪之中。

相对北方的“豆花”,词人更喜欢江南水乡的“莲花”,“豆花”朴实,“莲花”浪漫,各有所爱!

5.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高翥

在逐渐萧瑟的秋日,“豆花”永远是那么朴实,那么善解人意,给人最后的慰籍。这首宋代诗人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就刻画了这样一个秋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秋风萧瑟,在这样的气候里,庭院的野草也是长短不一,像是在悲秋一样;而其中悲惨的蟋蟀们发出的悲响,像是在应答寒蝉的悲鸣。

还好,“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豆花是那么善解人意,它似乎在帮邻里之间搭建友谊的桥梁,殷勤的把藤曼引过墙来,让大家互通有无。

深秋不悲,还有豆花盛开,甚至是豆花将两家悲秋的邻居关联起来,让大家相互安慰,相互慰籍。

6. 柴门寂历豆花香,一曲清池对草堂,宋荦

一般的文人,应该见到“豆花”的机会不多,但如果一个文人隐居了,而且是以农业为谋生手段,那么他就会有很多机会见到“豆花”。春日的农村,当菜花开过以后,最常见的花儿,就应该是“豆花”了。清代诗人宋荦的朋友隐居,应该是以农业为生,他在《春日过访叶星期二弃草堂不值》写到:

柴门寂历豆花香,一曲清池对草堂。

常日观鱼人似鹄,也应唤作小沧浪。

柴门寂历豆花香

“柴门寂历豆花香,一曲清池对草堂”,因为朋友不在家,柴门紧闭,所以显得比较寂静,但是豆花香啊,这显示出这里相当大的人气;虽然草堂紧闭,但它的对面是一弯清清的池塘。

“常日观鱼人似鹄,也应唤作小沧浪”,平常主人在的时候,他常常在池边观看池鱼,这时候,他雄伟得就像白天鹅一样;这里的水实在太好了,应该称这里为“小沧浪”,特别适合隐居。

一句,“柴门寂历豆花香”,对比陶渊明的“草盛豆苗稀”,诗人朋友的劳动成果是相当不错的,而陶渊明则基本上属于广种薄收!

7. 记得去秋新月夜,豆花棚下说年丰,孙一元

老朋友相见,说的自然是他感兴趣的话题,如果朋友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最喜欢谈论丰年了。明代诗人孙一元在《忆王屋山人》回忆老朋友,而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在一起谈论丰年的情形:

几时不见鹿皮翁,回首碧云天自东。

记得去秋新月夜,豆花棚下说年丰。

豆花棚下说年丰

“几时不见鹿皮翁,回首碧云天自东”,“鹿皮翁”,亦称“鹿皮公”,民间传说中的仙人名。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这位像神仙一样的老朋友了,我怅然若失的一回头,却看见碧绿色的云朵从东面而来。

“记得去秋新月夜,豆花棚下说年丰”,记得去年秋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在一轮新月升起的夜晚,在他家的棚下,豆花开得正旺,香气怡人,他滔滔不绝的说起,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景,真是神采飞扬。

一句,“记得去秋新月夜,豆花棚下说年丰”,让人想起大词人辛弃疾的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都是一样的美好!

8. 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张鹏翮

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导致夏花不多,最常见的是荷花。而在农村,除了荷花,还有豆花随处可见,保证了农家夏天的菜蔬供应。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阵风来,而且里面还夹杂着豆花的香味,那简直是太让人陶醉了。这首清代诗人张鹏翮的《兴福院乘凉》,就描写了这种农村常见的风光:

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

静坐片时消暑气,人间此地即天堂。

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

“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夏日炎炎,我登高四下而望,迎面一阵清风吹来,给我送来了豆花的香气,也带来了深林中夏日的清凉。

“静坐片时消暑气,人间此地即天堂”,我迎着这阵风,静坐片刻,就立即消散了炎炎的暑气,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简直就是天堂。

一句,“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清风,带着豆花的香味,可能是夏季最难忘的美好,难怪诗人说,“人间此地即天堂”。

9. 玉阑干外秋蛩语,一架豆花清露,朱彝尊

这首清代词人朱彝尊的《玉阑干·玉阑干外秋蛩语》,词中的“豆花”,见证了一对有情人的爱情,可惜的是,美好的爱情,最终没有结果,只有人去楼控的感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词:

玉阑干外秋蛩语,一架豆花清露。

兰汤浴罢纳新凉,携纤手夜深尔汝。

绿窗人远纱空护,网暗尘,蛛丝无数。

旧时梁燕也惊心,一回来却又飞去。

玉阑干外秋蛩语,一架豆花清露

“玉阑干外秋蛩语,一架豆花清露”,“蛩”,蟋蟀。那夜,我们相依相偎在白玉栏杆上,外面,是秋天的蟋蟀在鸣唱,有一架豆花滴着清露,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兰汤浴罢纳新凉,携纤手夜深尔汝”,那时候,你刚刚洗完澡,在白玉栏杆上纳凉,我牵着你的纤纤玉手,一直到深夜。

“绿窗人远纱空护,网暗尘,蛛丝无数”,今天,我又来到这里,却只看到绿窗,人儿已经远去,只有空空的窗纱还在;纱网已经布满了灰尘,灰暗了下来,有无数的蜘蛛丝。

一句,“一架豆花清露。兰汤浴罢纳新凉”,不知道是豆花的清香,还是你刚刚浴罢后的体香,反正是那么让人沉醉!

10. 牧童两两眠芳草,不管群牛食豆花,胡仲弓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炎炎,人们容易犯困。这不,就连放牧的牧童,也抵抗不住浓浓的睡意,连正在放牧的牛也不管了。这首宋代诗人胡仲弓的《郊外即事·林密深藏三四家》,就描写到了农村的夏日场景:

林密深藏三四家,隔墙古柳著栖鸦。

牧童两两眠芳草,不管群牛食豆花。

不管群牛食豆花

“林密深藏三四家,隔墙古柳著栖鸦”,夏日树木长得特别旺盛,所以是树深“林密”,也就隐藏住了三三两两的人家;隔壁墙里有一棵高大的古柳树,树上栖息着乌鸦,夏日炎热,它也是无精打采的。

“牧童两两眠芳草,不管群牛食豆花”,村外,牧童们三三两两的,在草地上睡着了,也不管那一群牛儿,居然吃起了豆花。

一句,“牧童两两眠芳草,不管群牛食豆花”,把可爱的牧童形象描写活了,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这样的句子,“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可爱是可爱了,但让牛把 豆花吃了,怪可惜的!

11. 山村茅屋两三家,篱豆花香杂稻花,袁嘉谷

豆花真是个好东西,它凑到哪里,都会是一个好年景。比如,“豆花初放麦苗齐”,小麦要丰收,配上豆花的辅助,主粮蔬菜都不少;再如,“菜花香杂豆花香”,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丰收,配上豆花,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的丰收。再有就是“豆花”配“稻花”,更是一种丰收的象征。这首清末民国时期的诗人袁嘉谷,在《己酉秋日待家大人游金钟山》,就描写了这种丰收场景:

山村茅屋两三家,篱豆花香杂稻花。

好上青云最高处,吟诗遥对海山霞。

篱豆花香杂稻花

“山村茅屋两三家,篱豆花香杂稻花”,那一个山村里,住着盖茅屋的两三个人家,都围着篱笆,篱笆上攀爬着豆花,一阵豆花香夹杂着稻花香,真的是太迷人了。

“好上青云最高处,吟诗遥对海山霞”,我顿时兴趣高涨,好似到了青云的最高处,即兴吟诗一首,对面遥遥,是大海,海上有高山,烟霞。

诗人是一个关心农业的人,闻到“篱豆花香杂稻花”,就特别高兴,像是上了“青云最高处”!

12. 雨过竹林青,风吹豆花紫,宗泐

一般描写“豆花”的诗词,都是描写“豆花”的花香,而这首明代诗人宗泐的《晚凉·晚凉池上亭》,却把着力点放到了“豆花”的颜色上,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晚凉池上亭,坐来心似水。

雨过竹林青,风吹豆花紫。

雨过竹林青,风吹豆花紫

“晚凉池上亭,坐来心似水”,夏日炎炎,找到一个可以乘凉的地方,那是相当惬意的。诗人晚上来到小池上的亭子乘凉,坐下来以后,顿时感觉心静如水。

“雨过竹林青,风吹豆花紫”,因为刚下过雨,竹林显得特别青翠;而微风吹动着豆花,深紫色一大片。

这句“雨过竹林青,风吹豆花紫”,对仗极为工整,“雨”对“风”,“竹林”对“豆花”,“青”对“紫”;更为有意思的是,两种不同的颜色,一“青”一“紫”,显得特别亮眼,都是让人清凉的颜色。

0 阅读:0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