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3年为一张照片,我5小时为一篇文章:内驱力关键为了什么?

内驱力谈家教 2025-04-20 03:49:48

人类有时候需要“对抗”机器算法!

因为相对于结果,过程体验和美好感觉,才是生活真正的味道。

内驱力成长更是如此。

01

“5分钟P图”vs“3年拍一图”

等了3年,这个疯子摄影师用数学公式“让耶稣托起月亮”。

莱昂纳多·桑斯,摄影界的“人肉计算机”。别人追姑娘,他追天体轨迹,在巴西悬崖边架着三脚架等满月。

如果他算错0.1度,就得再等365天。

终于在2023年6月的那个魔幻夜晚,他赌上3年计算的公式,全中。

意大利人说“他疯了”,6年死磕都灵城轴线,硬让中世纪教堂、阿尔卑斯山峰和月球连成“太空电梯”。

别人PS只用5分钟搞定的构图,他拿地质勘测仪和星历表,死磕2190天,并且这哥儿们在望远镜前蹲了10年,拍齐了月亮48种肤色。

在AI秒出大片的时代,总有些疯子在用生命丈量时间的厚度。

只不过,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意义就在于:人们最终要的,是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些美好感觉!而不只是最后那个结果。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种极致专注能激发θ脑波,产生比多巴胺持久6倍的愉悦记忆。

02

“3分钟几十篇”vs“3小时写1篇”

deepseek刚出来的时候,我想着以后可能不需要自己花时间写文章了,因为AI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助理。

毕竟,我自己每次要花3-5小时才能完成一篇文章,而AI几分钟就能写出好几篇!效率上不在一个量级。

但是后面我却放弃了这个想法,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AI写得不够好

我试着让deepseek和其他几款AI写了几篇文章,但我都不太满意。(可能跟我不太会用AI也有关系)

修修改改之后,不光花了不少时间,文章质量并没有质的提升,那样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所以后面就没用它了。

第二个,看待“创作”的角度

“写作”其实不是任务,而是“自我提升”的方式。这个很重要!

一方面,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和喜悦的表达。同时,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的思想给其他人带来了正向的影响,是一种价值感的体现,开心。

另一方面,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梳理,让自己的内在更清晰。有时候看着自己思如泉涌,成文的速度越来越快,内心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尽管相对AI,自行创作会更慢,有时候结果也不太好(比如阅读量不高),但就写作本身和写作的过程而言,其中带来的成就感、愉快感和沉浸感,不是一般的东西可以代替的。

03

“成绩结果”vs“过程感觉”

有时候,用一些方式方法确实可以获得更多知识,用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可以会快速得出结果。

有了计算器,人们可快速算数,但代价是普遍基本心算能力的退化!有了手机,孩子们可以轻松知道一个题的解题思路,但代价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破坏!有了汽车高铁,人们可轻松出行并快速到达目的地,但代价却是对“脚踩大地步行的机会”和“慢下来感受沿途当下的耐心”的严重剥夺!有了微信,人们可以随意聊天,但代价是面对面入心沟通的缺失!

我们看似更方便更快速地得到了“结果”,却无形中失去了感受美好的体验“过程”。

对孩子教育也一样。相较于获得的最后结果,孩子的过程经历和体验感更为关键。

孩子爬山,就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爬山过程趣味感,享受爬山的过程;孩子阅读,就尽量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时的充实感,享受阅读的过程;和孩子一起吃饭,尽量让孩子感受到吃饭过程的满足感,享受吃饭的过程;……

只有让孩子做事过程中有“好感觉”——感受到乐趣感,成就感,沉浸感,尤其能进入“心流”最好,孩子才会热爱生活,这也促成内在动力的必经之路。

因为结果只是一瞬间,过程才构成扎实的人生。

正如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持久的幸福感正源于过程体验中的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心流投入(Engagement)和意义感(Meaning)。当我们教会孩子用脚步丈量春天,用双手触摸星光,就是在帮他们构建抵御算法异化的精神铠甲。

不论外界怎么变,无论科技多么强大,这些都是“外物”。我们最终需要的,始终是内心的美好感受(包括幸福感、意义感等),此外无他!

-

真正好的动力之源就是“好感觉”……要想从根上解决孩子不自主和没动力问题,或想跨越“知”“行”鸿沟,请私信,针对性帮你“落地”

0 阅读:2
内驱力谈家教

内驱力谈家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