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岁孩子作业拖拉不自主,沉迷手机不自律,应付学习没动力,想得很多不执行……若要“根治”,根源就在内驱力和心能量!
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解决“知道做不到”通病,让孩子自主自律有动力。确定真实有效!
有父母总羡慕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似乎总能体谅父母的辛劳,总替他人着想,默默承担起“小大人”的角色。
但你是否发现,看似坚强的“小天使”,有时却会在不经意间“崩溃”,变成难以安抚的“小火山”?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内在动机的失衡。
01
“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一种叫做“讨好型人格”的现象悄然蔓延。
比如家明,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笑眯眯地满足大人的各种要求,从不哭闹。
但某天,因为一件小事,他突然情绪崩溃,让家人措手不及。
其实就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这些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用小小的身躯承载了大人的期待,他们害怕被拒绝,更担心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负担。于是,他们选择用“懂事”来换取爱与认可,却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长期以往,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被忽视,形成了外在的“假我”,而内在的“真我”却渴望被看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压抑自我需求,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否定模式,即“我不够好,我需要做得更好才能得到爱”。进而容易形成依赖型或讨好型人格,长期以往可能导致情绪压抑、自我价值感低下。
这种心态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直到某一天,一个小小的触发点就能让这座心理大坝决堤。

02
重建“真实自我表达”的安全感
要让这些“小大人”找回自我,关键在于重建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理解与接纳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会怎样?没错,他们将更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作为家长,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成为孩子的“情绪安全港”。这意味着:
家长应学会倾听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传递出“我在这里,我懂你”的信息,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的温暖。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不同情绪的感受,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爆发。教会孩子说“不”。通过日常小事(比如分享零食时),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他们的界限感,“拒绝”也是健康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有时候,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比任何建议都来得温暖有力。
【实践小贴士】设立“家庭分享时间”,鼓励每个孩子分享一天中的高兴事和不开心,父母需耐心倾听,不评判,只共情。

03
爱的能量“正确”传递
镜像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情绪反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仿父母习得的。因此,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学会情绪调节的第一堂课。
家长的情绪能力,是孩子情感健康的基石。以下两点,可以最简单帮助你成为孩子情绪的“承接者”:
第一,情绪共鸣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不要急于评判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用“我理解你感到...”的句式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第二,真实表达
承认自己也有不完美,与孩子分享你的情绪处理过程,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调整的过程。
所以,必须重新审视那些“懂事”的孩子!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赞美和奖励,更是那份能够让他们自由呼吸、勇敢做自己的空间。
真正的强大,是从学会做真实的自己开始的。
而作为家长,学会倾听、给予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真正做到,并非一句话的事),是帮助孩子重建内在动机平衡的关键。
-
要解决孩子不自主和没动力问题,或想跨越“知”“行”鸿沟,请私聊,针对性帮你“落地”
【这2篇必读】
1."过来人"的内驱力提升三步骤:接触2000多个孩子后,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确保提升孩子内驱力!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我用“五感”法,帮你解决内驱力问题,让孩子自律有动力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半个修行人。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