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23)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0-16 03:56:54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堂公开和大夫们谈论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了子贡。子贡说:“(不能这样认为。)拿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站在墙外,)就可以窥见家室、房舍之美。我老师家的围墙有数仞之高,若不从大门进去,便看不到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但能从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这位不得其门无法进入的人,他怎么能知晓孔子之道的思想精深,内容完备呢?因此,)他说出我子贡比我的老师还要强的话,又有什么奇怪呢?” 叔孙武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叔孙氏,名州仇,谥号为“武”,史称叔孙武叔。春秋时期鲁国“三桓”之一叔孙氏的第八代宗主,叔孙成子之子。鲁定公、鲁哀公时任司马,掌管鲁国的军事大权。 叔孙武叔在儒家经典中出现五次,两次是《论语》。 《孔子家语·颜回》记载,武叔聘于齐,齐景公享之,曰:“子叔孙!若使郈在君之他竟,寡人何知焉?属与敝邑际,故敢助君忧之。”对曰:“非寡君之望也。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敢以家隶勤君之执事?夫不令之臣,天下之所恶也。君岂以为寡君赐?” 叔孙武叔见未仕于颜回。回曰:“宾之。”武叔多称人之过而己评论之。颜回曰:“固子之来辱也,宜有得于回焉?吾闻诸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礼记·檀弓上》记载,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发。子游曰:“知礼。”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记载,叔孙母叔之母死,既小歛,举尸者出户,武孙从之出户,乃袒投其冠而括髮。子路歎之,孔子曰:“是礼也。”子路问曰:“将小歛则变服,今乃出户,而夫子以为知礼,何也?”孔子曰:“由,汝问非也。君子不举人以质士。”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曾做过鲁、卫两国的相。子贡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 “贤于”的“于”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是“比……好”,超过的意思。 仔细一想,觉得叔孙武叔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一、孔子最大的官做到大司寇、摄相事,而子贡则是鲁、卫两国的相;二、孔子周游列国,经常缺衣少食的,“累累如丧家之犬”;而子贡富甲天下,出行经常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也难怪叔孙武叔有“子贡贤于仲尼”的说法。 也许这会儿,子贡不在朝堂上。“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服景伯,姬姓,子服氏,名何,“景”是他的谥号,爵位是伯。自鲁襄公以来,子服氏世代掌司鲁国祭祀之职,子服景伯的身份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公元前480年,与子贡出使齐国。他是否是孔子的弟子,史无定论。从这次的表现看,他是孔门的“铁杆粉丝”,是毫无疑问的。 后来,子服景伯把这话或者是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公开非议孔子这件事告诉了子贡。 因为这件事牵涉到了子贡,所以他不得不作出回应。子贡听到了鲁国大夫级别人物的赞扬,如果是一般人,听到有人夸他,会点头称是,甚至像鲁迅笔下的阿Q飘飘然飞了一通。子贡没有沾沾自喜,他太知道自己的斤两了。《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曾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比起颜回“闻一以知十”,子贡是“闻一以知二”,连自己的师兄颜回都比不过,更不要说和自己的老师比了。 “子贡贤于仲尼”这个话题太具有挑战性了。子贡如果采取贬低自己的方式,说自己怎么可能比自己的老师贤呢!别听叔孙武叔瞎扯,或者直接找叔孙武叔回怼,这就不是子贡的水准了。 子贡于是巧设一喻,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宫墙”的基本解释有四个:1、住宅的围墙;2、称师门为宫墙;3、指宫廷的围墙;4、借指朝廷。这里从字面上看,指住宅的围墙,暗指儒家学问的高低。 “譬之宫墙”意思是说,就拿住宅院墙作比喻吧。 “赐之墙也及肩”的“及肩”,指达到肩膀的高度。子贡说;我子贡家住宅的院墙,高度只到一个人的肩膀那么高,大概有一米五、六左右吧。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窥,小视也。”“窥见”是暗中看出或觉察,偷偷摸摸的看。 “室家”有以下意思:一、房舍;宅院。二、夫妇。三、妻子。四、泛指家庭或家庭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五、家家,家家户户。这里是房舍;宅院的意思。 “窥见室家之好”的主语是谁,我们可以理解为普通的一个人,也可以理解为是叔孙武叔。子贡的意思是说;叔孙武叔在我家的墙外边,通过一个小的缝隙或者小孔,不正大光明地看,也能看到我的家室,家里啥样,啥摆设,这些都是明摆着的,能看到的。 子贡接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仞”是古代长度单位,周时为八尺,汉时为七尺。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仍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就将“数仞”改为“万仞”。明朝胡缵宗题写“万仞宫墙”四个字作为曲阜孔庙的门额。清朝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门”的本义指房屋两扇的外门,与作内门的户相对。“门”是人出入房屋的必经之处,又引申为途径。在汉语中,“门”字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找不到门,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找对了“门”,自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门”,比喻孔子之道的入口。 子贡“不得其门而入”这句话,一是我们要知道门在哪里;二,我们要知道门如何打开。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下一个境界,那就是“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宗庙”一词由“宗”和“庙”两个字组成。“宗”指祖先,“庙”指供奉祖先的场所。最早的宗庙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的宗庙是由国君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宗庙逐渐成为了家族祭祀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祀祖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宗庙是祭祀活动的核心地点。 “百官”的“官”,本义是官吏,官员。《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官,吏事君也。”“百官”指各种官吏。 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大门分为三间,中间为门,是办公的场所;左右为“塾”,是“家教”的地方。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摄相事期间,在他手下办事的众官也是不少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 这段话的大意思,楚昭王想把七百里大有居民里籍的地方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阻止说:“大王使臣出使到诸侯各国的,有像子贡这样优秀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左右辅佐大臣,有像颜回这样优秀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优秀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再问:“大王各部主事的臣子,有像宰予这样优秀的吗?”昭王也说:“没有。” 这里“官”,有人理解为通假“馆”字,是房舍,馆舍。如果说盖上一百间房舍,就能说“百官之富”,一些富翁也能做得到。对于这个理解,我是不赞同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秦始皇陵墓的地宫,深的穿过了三层泉水,在下面用铜汁浇成棺椁,宫殿文武百官奇珍异宝都放满了地宫。 几年前,看到这则史料,我当时想;“百官”是“百馆”,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墓里陪葬的有中央政府的各机关、各部门。孔子墓有没有地宫还是一说,即使有,也不可能有“宫观百官”的可能。 孔子以礼释仁,援仁入礼,重新构建了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体系,可以说是知识渊博、思想深邃,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六经”“六艺”教化三千弟子,成就七十二贤,是著名的教育家,这些是当时的世人和弟子们无法比肩的。如此来看,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内藏“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宗庙”之“美”,指祭祀的是彰显着光芒的人物,暗指孔子之道的思想精深。“富”是完备的意思,“百官”之“富”,形容孔子之道的内容充实,完备的意思,这样理解感觉更惬意。 “得其门者或寡矣”的“或”,是一个副词,用来表示一种不确定的可能性。 “寡”是少,很少,寥寥无几。“寡”暗指孔子之道,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曲高和寡的意思。 “得其门者或寡矣”是说,能真正走进孔子思想的人很少,主要原因是“宫墙”太高,一时又找不到打开大门的钥匙。 从“颜回死,子哭之恸”的记载来看,孔子是知音难觅!他一直在等那个“得其门而入”,进而登堂入室,能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人。 子贡这话说的很谦虚,他说自己算是“得其门者”,也就是进入孔门学习了,尽管也“登堂”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入室”,就他这样的人,也属于“寡矣”这一类。言外之意,子贡的意思是说;自己的才能,如任鲁、卫两国的相,做生意能赚钱,这些常人都能看到。而他老师孔子的道德修养,站在“宫墙”的外边看,根本就看不到人,看不到自然不能了解,理解。站在门外说闲话,自古就有!叔孙武叔就是这样的人。 子贡最后说:“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这个“夫子”,指叔孙武叔。 “宜”的本义是菜肴,引申为相宜、适宜,又引申为适合、适当、应当、应该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宜,所安也。”“宜”就是让人感到舒服安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讲话不分场合,就是不适宜的。 只有真正找到孔子之道的门径,才能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才能了解“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叔孙武叔,一个门外汉,他根本不理解孔子之道的伟大,说出“子贡贤于仲尼”这个话,不是很正常吗?只是这话,实在是有些不合适宜罢了! 子贡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子服景伯,也没有去找叔孙武叔进行争辩。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淡然看一切事情的发生,不畏浮云遮望眼! 本章句《论语》,叔孙武叔公开说;孔门的弟子比老师强,如果子贡欣然接受了。我相信;孔门的弟子一定会像攻击冉求一样的,“鸣鼓而攻之!”(《论语・子路篇》)到时候,子贡的角色可就难堪了。但子贡是孔门中比较聪慧的人,政治斗争的经验很是丰富。他巧设一比喻,既指出了叔孙武叔说话的不合时宜,又维护了老师的形象。同时,还说自己的水平比着老师的水平相差甚远,希望以后不再有人拿自己和老师相比了。 从这章句《论语》中,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一、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我们不要轻易地去评价,更不能稀里糊涂地瞎起哄,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二、谦虚有礼的人,总讨人喜欢。因为,谦虚有礼是一种人性上的美;三、想让自己跟上圣人的节奏,就需要积极入门,因为门外汉是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入门的人,“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人的学问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