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开天府之国,成秦国稳固后方,为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

青林知青 2022-08-27 08:25:02

功绩比大禹,嘉惠巴蜀人

作为喜欢历史之人,现在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是越来越少了,以前还可以看一下所谓的历史正剧,而现在几乎是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正剧了。胡说八道的成分是越来越多了。前一阵看了《大秦帝国》电视剧,本以为是正剧,但里面有个情节,让我觉得,也属胡编乱扯之列。

秦王伐楚,白起久攻鄢城不下,于是请来了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于是,在李冰的帮助下,通过烧石筑堰之法筑起堤坝,结果,水淹鄢城,十数万人葬身鱼腹。

白起水淹鄢城确有其事,那条淹城的“白起渠”至今还发挥着作用,灌溉着四边的万倾良田,但是,这本是为淹城而筑之渠同李冰没一毛钱的关系,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只字记载,何来将这淹城而造成那么多人死亡的屠城之事,安在李冰身上呢?编剧是什么用意呢?不懂。

李冰,秦国蜀地郡守,他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虽然后世对李冰的评价相当之高,他造福于民的丰功伟绩万世不朽,但从当时的影响来看,李冰显然不算个什么特别的人物,史书上竟没有他的什么记载,不说简单的身世乡里,生平事迹了,甚至连生卒年代也只字全无,我们只能从一些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中,对李冰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

在正史中,对先秦历史最权威的《史记·河渠书》中仅记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对如何建,是谁主持建这些重要之信息,也只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丰功伟迹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是“蜀守冰”,既没有写他姓什么,也没有说他是如何实施的。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知道李冰的名字。

从目前的史料看,李冰是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被任命为蜀郡守的。到任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但到了灌县附近后,因地势平缓,于是横冲直闯地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并且从上游挟带而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因此,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当李冰为蜀郡守之时,蜀地大局已定,所以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了李冰要做的头等大事。李冰在蜀任职长达十余年,是一位“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涉及经济建设诸如水利、交通、盐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水利建设更是功绩卓著。

我现在是弄不懂,这李冰的任命,上方是看中了他在水利方面才能,还是李冰在上任后,找了这方面的高人,助其来进行水利建设。我感觉应该是后者。因为如果是前者的话,就是说,李冰在未上任蜀郡守之前就是个水利奇才,而秦统治者是人尽其能而任用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怎么说李冰在秦王朝也算一号人物了,来蜀之前也应该有相应之业绩,史书至少要记上一笔,不可能无视而无一字。

任命一个普通郡守那的确不算个什么事,史书无载是很正常的,当时的秦王朝看重的应该是如一般官员的业绩考量,也就是能安抚百姓,治理得力,能为大秦帝国提供大量的赋税和军需。至于在蜀地如何进行水利建设,应该不是当局者考虑的事。

在中国古代社会,科学的地位是很低的,什么设计,工艺,仰或是工匠,专家,统属旁门左道,而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掌握的。李冰作为一个士大夫,他首先要学习的是治国之策,为官之道,忠君之效,他不可能在这科学上下大功夫的,不然,仅凭这在水利方面的奇才,是混不到位显高官的。

如同这白起所筑水淹鄢城的渠,我们只能叫作“白起渠”,至于它的真正设计构思者怕在当时都无人知晓为谁,这也可以理解,长城是秦始皇修的;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账只能算在这些显赫人物身上,如同这都江堰,只能归功于李冰一样。

这样说我认为并不埋没李冰之功劳。他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大家应该知道有时候这组织协调,决策的动议,比之去亲身实践更难,这应该是不争之实吧。当然,在近代,科学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有时却又反其道而行之,如京张铁道我们知道了詹天佑,但背后的决策和组织者袁世凯却被我们所遗忘。也许,这同他的臭名声有关吧。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做《石犀行》,诗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对李冰的功绩作了肯定。

李冰作为蜀地的最高管理和决策者,他遵循自然规律、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工程的竣工虽说是劳动人民的功劳,但他个人的坚持不懈,凭借坚强的意志所组织修成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工程仍然造福着黎民百姓,灌溉着数百万亩的良田。这既受益于当世,更造福于子孙后代伟大工程。也为秦帝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冰功不可没,实是中国历史上之少有的伟人。无愧于“川父”之称号。

0 阅读:24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