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广文
作者介绍:李广文沧县人,离休前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仲瀚是河北省沧县张村人。我是距张村两公里的枣林村人。我在崔尔庄完小读书时便认识他,他当时在北平求学。我完小毕业后考入省立泊镇第九师范(即今泊头师范)。

1933年寒假期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他家度过的。因为他家当时是官僚兼地主家庭,深宅大院。张仲瀚自己住一个院子,谈话方便,也很安全,这期间和他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曹幼民的同学。开始我们各谈各自学校的学习、学生运动等情况,以后便自然地谈到国家民族的前途、青年的出路,国民党的腐败等。彼此都无拘无束,情投意合,甚至谈到东北义勇军和苏区红军英勇作战的情形,兴奋得三人齐唱《国际歌》(此歌我开始是在泊师学的,但得不准确,这次他俩按乐谱一句句地把我教会)。这样,他就公开了自己参加“左联”的身份,希望我在泊师建立和发展“左联”组织。我很高兴地表示同意。

寒假期间,我回泊师后把此事告诉了刘国平。刘是高年级五班的学生。他听到后很重视这件事,对在九师建立发展“左联”组织积极性很高。上半年由他主持在许多班级的学生中发展了一些盟员。
1933年暑假期间,张仲瀚曾到泊镇去过一次。他约我们到运河西岸一个回民饭馆的一个小房间里开过一次会,边吃边谈。参加人有我、刘国平,八班学生王治华(景县人)、郭维钧(宁津县人),还有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忘记名字)。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发展“左联”盟员,积极参加学生自治的各种团体,如学生自治会、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体育委员会、球队、图书管理委员会、校刊委员会,并尽量争取掌握领导权,利用一切合法的形式,广泛团结进步同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3年下半年,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左联”盟员就有十来个,加上党员、团员和反帝大同盟的盟员,进步学生就占全班人数(共40人)一半以上,这些盟员在校刊投稿、讲演会上讲演、学生团体选举等进步活动也都起了积极作用。以后许多盟员都加入了党、团组织。七七事变后不少盟员成为冀中、冀南、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