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人物故事丨孔庆同

义和江涛 2025-01-28 18:48:46

孔庆同烈士,河南省光山县沙窝(现属新县)人。1913年生,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营长。1934年11月,该部奉命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经艰苦转战,长途跋涉,抵达陕北。1936年2月,随彭德怀率领的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出师山西,参加东征战役,5月部队返回陕北时,奉命留在北方局工作。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开辟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战略决策。同年9月,受北方局派遣与李润民(团政委)一起赴冀东,做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丰润县委委员。冀东大暴动后,任抗日联军第一支队长,第四总队长,1940年初,调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同年夏,任冀中三分区游击总队长,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2年10月,率一手枪班到河间,传达贯彻白洋淀会议精神,在左庄遭十倍于我之敌包围。突围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地处豫东南的光山,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沙窝是光山县东南与湖北毗邻的一个较大的村镇。

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的层层盘剥,封建官僚的横征暴敛,使这个原来比较繁华的大镇,变得逐年萧条、冷落。农民生活亦日趋贫困。

孔庆同的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8岁那年,历尽磨难的父亲,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他辛劳的一生。多亏众乡亲的帮助,才得以埋葬。枯瘦如柴的母亲,是个倔强的女人。她擦干了泪水,毅然挑起了父亲撂下的那付重担,既当爹、又当妈,决意将五个孩子抚养成人。

孔庆同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自幼聪颖、伶俐。自父亲离世后,家贫如洗,度日艰辛,到处借贷,屡遭白眼,使他懂了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孔庆同好学上进,喜读书,善思索,尊长爱幼,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他的两个兄长,均因生活所迫,未能入学读书,这是母亲的终生遗憾。穷人家总幻想有个出头之日,过上好光景。但几个孩子没有一个识字人怎么行呢?母亲经过反复思虑,决定节衣缩食,再苦再穷也要供庆同读几年书,识几个字,将来好支撑门户。

这样,孔庆同幸运的入了本镇一个私塾就读。这位私势先生,精通“四书”,治学严谨,思想开明,育人有方。凡他要学生背的书,不仅能背诵,还要会默写,而且要字迹工整,错落有致,否则就要打板子、罚跪。然而孔庆同却没有受过这样的责罚,书背得流利,字写得秀气,因此深受老先生的器重。

当他读完《百家姓》、《千字文》接着读《幼学琼林》时,终因经济拮据,生活不支,而被迫辍学。失学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体谅母亲的难处。失学后白天帮助母亲和两个哥哥下地干活,晚上母亲在小油灯下缝补衣服,他就偎依在身旁看书。不知向谁借来一部旧版本《水浒》,读得津津有味,十分入迷,后来又找了一部《三国演义》断断续续读完。书中有很多生僻字,他都随时记下来,请教于人。这倒进一步提高了他阅读和识字能力。尤其《水浒》一书对他的思想启迪和影响颇深。

1927年初,光山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并领导贫苦农民建立了农民协会。人们手执大刀、长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祖祖辈辈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威风尽扫,孔庆同目睹了这一壮观景况,欢欣鼓舞。在母亲的支持和赞同下,第二年年初,15岁的孔庆同参加了工农红军。

入伍不久,连党代表、连长认为这个“小鬼”聪明、机灵,恰好部队正缺一名司号员,认为他是最佳人选。可是孔庆同想不通,觉得不如持枪杀敌痛快。党代表几次和他谈心,讲战士要服从命令及司号员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逐渐疏通了他的思想,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决定。

“锋从磨砺出,功到自然成”,由于孔庆同起早贪黑地刻苦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号兵。几次战斗,他起了重要作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时隔不久,他们这支部队参加了商城起义。1934年4月,该部改编为红二十五军。当年11月,奉命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后转年余,到达陕北延安。此时的孔庆同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红军营长了。

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国的《何梅协定》。汉奸殷汝耕在日军操纵下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从此,冀东人民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尽管如此,这里的人民并没屈服,抗日救亡运动愈加汹涌澎湃。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9月,孔庆同受命于北方局,与李润民一起赴冀东,做党的地下工作。

孔庆同与冀东党的领导李运昌等同志秘密接头后,即被派任中共丰润县委委员。他化装成一个卖篦子的小货商,奔走在丰,滦、迁一带和腰带山周围的东高庄、潘家峪、西庄、王官营、大岭沟等偏僻山村。

村民们经常见一个农民打扮的年轻人,肩上斜背着一个柳条箩,走村串巷,操着外乡口音吆喝,“卖刮子,卖刮子!”因他爱说爱笑,为人随和、厚道,和穷苦农民谈得格外投机、亲热,若几天不见,人们还怪想这个“侉子”呢。有时遇上天气不好,就把他请到家里,以亲人相待。孔庆同借机给大伙儿讲《三国》说《水浒》,进而讲日军侵华,烧杀抢掠,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参加抗日救国,推翻旧政权,就能打出一个新天下,穷苦人才能当家做主。

当年冬,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正式成立。王平陆任司令员,孔庆同任支队长。在夜袭青河沿日本海关税卡的战斗中,王平陆同志不幸牺牲,队伍暂时分散隐藏起来。

抗日游击活动遭挫折后,孔庆同没有灰心丧气,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按照李运昌同志的指示,又回到腰带山一带继续活动,更加积极地组织群众,发展党员,积革命力量。

当时丰、滦、迁一带村镇都设有民团,团丁多系穷苦农民。年阀混战时流散的枪支,大部分落入民团之手。因而,民团的装备较好。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这一实际情况,孔庆同通过各种关系,派遣共产党员潜入民团,且有不少人当了小头目,这样我党逐步把民团掌握起来。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策应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冀热边区特委决定于“青纱帐”起来的时候举行大暴动。

在大暴动前夕,冀东形势处于敌强我弱状况。孔庆同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岩口、潘家峪等村秘密培训游击战争骨干,日夜奔走于腰带山周围各村镇。他饭不定时,宿无定所,有时情况险恶,就避宿于腰带山望海寺道士们中间。

是年7月,抗日大暴动爆发。孔庆同带着潘家峪30余青年农民加入了暴动洪流。他们有的肩扛鸟铳,有的手执红缨枪,还有的提着镐把,如潮水般向岩口镇汇集。孔庆同挎着锃亮的“盒子”,打着裹腿,一副军人打扮,精神抖擞地站在街口高台上,向暴动队员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第四总队正式成立后,孔庆同被任命为队长。他率部攻打遵化的北玉皇庙,首战告捷。消灭伪保安队一个中队,俘敌80余人。而又攻克兴城、王官营、榛子镇。半月后,这支队伍扩大到千余人,战马三四百匹。暴动高潮时达到4000人。

秋,孔庆同奉命率部东渡滦河,与节振国的工人特务大队会合,驻守长城。一天,孔庆同获悉伪满洲军一个营向这里扑来,总队部经研究决定消灭这伙敌人。他命令部队分两股,抢占两翼有利地势,埋伏在密林及草丛中,一个大队守住沟口,并通知各大队没有命令,不准开枪。

半小时后,敌人果然钻进了“口袋”。只听孔庆同一声高喊:“给我打!”密集的子弹射向敌群,敌人纷纷倒地,向沟口奔逃。又遭埋伏在这里的部队猛烈阻击,卷了回来。这时孔庆同一把抓过号兵手里军号,吹起冲锋号,雄浑瞭亮的号声震荡峡谷,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向敌群。敌被压缩在山脚下,无路可逃,只好缴械投降,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在返回驻地的路上,战利品装满了大车小辆,抓获的俘虏,走在路上足有一里地长。

即日,孔庆同又率部二渡滦河,在距兴城十余里处,日军正拥着近百名民工抢修南关一段公路。孔庆同决定打击它一下。他挑选了20名身强力壮的好射手,然后,自己也选了一支“三八”式大枪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队,埋伏在施工路段两侧山林里。当日军走近时,孔庆同大喊:“乡亲们,快散开!”说完扣动扳机,撂倒了队尾敌人。

霎时,民工们跑散,押民工的日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正当战士们乘胜要冲下山去时,“撤!”孔庆同下达了命令。大家都觉得再打一阵,就把敌人全部歼灭了,怎么在这节骨眼上撤呢?正当战士们迷惑不解时,山北面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原来在战士们猛烈向敌人射击时,孔庆同最先听到了“嗡嗡”声,他判断可能是增援的敌人,因而果断地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

1938年秋,“抗联”部队西进受挫,孔庆同带着保存下来的百十名战士又回到冀东,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当年冬,经人介绍孔庆同与何家峪的姑娘张树芝完婚,婚后不久就匆匆赶回部队。

1939年秋,孔庆同奉命率部再次西进。部队驻平西一带整训,当时其爱人张树芝也在部队,不久生一男孩。他十分喜爱,但因军务繁忙,无暇照顾。三个月后,孔庆同调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在党校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认真学习军事知识和党的组织建设,在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异常残酷的阶段。孔庆同考虑远离部队,无法照顾爱人和孩子,定会给部队增加拖累,给领导和同志们增添许多麻烦。考虑至此,立即给张树芝写了封信让人捎去,信中写到,“我在党校学习,不能照顾你母子二人,深感歉疚。因战事频繁,不能再给部队加重负担,望速携子回乡为好。”张树芝接信后,按照丈夫的嘱托,怀抱幼子,几经辗转回到何家峪娘家居住。1940年夏,孔庆同在党校学习结业后,奉调到冀中三分区任游击总队长,后任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常德善司令员牺牲后任代司令员。

孔庆同是老红军,又是军分区首长,但他自视普通一兵,不摆架子,作风民主,有事同大家商量,且组织观念较强,只要党委决定的,坚决贯彻执行,因而深得司令部同志们的拥戴。

1942年8月,冀中八地委在白洋淀召开会议,传达彭总关于以武装斗争为主,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会上孔庆同分析了八分区形势,指出了今后斗争的长期性、残酷性,并研究确定了斗争方式:即分散小股,以地道为依托,打击敌人的警备队、特务队、清乡队为主的作战方针。同时要不断开展政治攻势,化装进城,进据点,处决民愤较大的汉奸。抓住有利时机,严厉打击小股猖狂之敌,力求全歼,战后分散隐蔽,保存有生力量。

会议结束后,为把这次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各县大队,孔庆同带一手枪班于10月20日来到河间北部的左庄,当时县大队杨捷政委率一大班驻此。见面后两人深谈至夜,并根据河间斗争形势交换了意见。

21日拂晓,激烈的枪声把他们惊醒,始知遭数倍于我之敌包围,孔庆同与杨捷立即带队拼力向西突围,因寡不敌众,冲至村南,孔庆同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孔庆同是穷苦农民的儿子,在长期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经历生与死的搏斗,血与火的考验,使他至步成长为有一定才能的军事指挥员。

他疾恶如仇,不怕挫折,团结群众,勇往直前,为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他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光山。

整理本文根据:孔庆同原警卫员白云生同志回忆资料;张树芝回忆;光山党史资料。

中共河间县委党史办公室王树斌整理

0 阅读:14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