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里有一个姓王的大户,有良田千亩,瓦屋数十间,在保山城里还开了几家商铺,十分富有。此人并非土财主,他上过洋山城里还开了几家商铺,十分富有。此人并非土财主,他上过洋学堂,很懂经营之道,对人很和气,在镇上口碑还不错。可惜的是,他有万贯家财却没有后代,他的妻子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一直是他的心病。说起这个大户,他本来不姓王,而是姓姜,本是大理人,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一手带大。爷爷是个穷秀才,家里有几百卷书。他平日除了给地主放牛以外就是读书,有不认识的字,他就问爷爷。十岁那年,他爷爷去世了,家乡又发生了灾荒,他逃荒到了保山。因为日夜奔波,他又累又饿,便在一个大宅子门前的台阶上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就晕过去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还盖着被子。他赶紧爬了起来,惊慌地向四处打量。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妈走了进来,对他说:"可怜的娃,你醒啦?你刚才饿晕了,是我们家老爷救了你,快跟我见老爷去!"他糊里糊涂地跟着这位大妈到了正房的堂屋,见太师椅上坐着一位老爷,大概四十来岁。大妈让他磕头,他就向这位老爷磕了三个头。老爷问他是哪里人氏,为什么到保山来,今年多大。他就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说了一遍。这位老爷是镇子上的大地主,姓王,因他广有田产,当地老百姓都叫他王老财。王老财打量了这个小孩一番,见他眉清目秀,长得不俗,有点喜欢他,就问道:"你可愿意留在我们家干活?"他连忙点头说:"愿意,愿意!"于是,他就在王老财家当了小厮,大家就叫他小姜。
王老财见小姜乖巧伶俐,又认识不少字,就提拔他当了书童,让他专门伺候自己的独生女读书。王老财膝下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本来可以送女儿到外面的名牌学校去上学,但王老财夫妇舍不得,怕女儿在外边受苦,便请了一位十分有学问的家庭教师郭先生到家里来给女儿上课。小姜就陪着小姐听课,给小姐和家庭教师端茶送水。小姜本来就喜欢看书学习,现在得到了这么一个机会,真是大喜过望。郭先生是某大学的退休教授,既懂旧学又懂新学,除了讲四书、五经之类外,还讲算术、历史、地理、博物之类。小姜认真听讲,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很聪明,有悟性,凡是老师讲的他都掌握了。他本是书童,是陪小姐读书的,后来竟成了辅导小姐学习的小先生了。小姐凡是有不懂的地方都问他,他总是耐心地讲解,直到小姐懂了为止。郭先生很欣赏小姜,对王老财说:"这个小姜很聪明,悟性高,又很勤奋,是个可造就之才呀!"王老财听了很高兴,对他更加另眼相看。小姜知道主人喜欢他,为了在王家站住脚,在王老财面前表现得更加积极,什么活都抢着干,对小姐更是小心伺候、百依百顺。渐渐地,两人之间终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小姐对他产生了感情,他也喜欢上了小姐。但是小姜不敢把这种非分之想表露出来,只能深深地藏在心里。
王老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见小姜忠实可靠,勤奋好学,对女儿又好,女儿也喜欢他,就想招他为上门女婿。特别是听了郭先生夸小姜是"可造就之才"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坚定了。王老财向妻子说了自己的打算,没想到妻子早就有这个想法,两人竟是不谋而合。但女儿是什么态度,还不得而知。虽然看上去两人关系很好,但还没有听女儿亲口说过。于是,老两口找女儿谈话,想摸清女儿的底细。王老财说:"女儿,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镇上有好几家财主来提亲,条件都很不错,但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入赘咱们家。我跟你娘觉得小姜很不错,虽然是个孤儿,但他聪明能干,勤奋好学,人也老实,连郭先生都夸他是个可造就之才。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们家忠心耿耿,对你更是百依百顺。我跟你娘想招他做上门女婿,将来让他协助你管理家业。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不得不问问你,不知你是不是愿意?"王老财的女儿羞答答地说:"就凭爹娘做主吧!"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王老财又找小姜谈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并征求他的意见。王老财说:"有几件事须说明白,第一件事是,将来你必须改姓王,你和我女儿生的孩子也必须姓王;第二件事是,我的继承人是我女儿,将来你必须协助她打理家业;第三件事是,你只能与我女儿白头偕老,不许纳妾。"小姜听了大喜,与小姐结为夫妻,是他梦寐以求的事,焉有不答应之理?虽然王老财提出的条件苛刻了一点,但只要能与小姐成婚,那算不了什么。他立刻趴在地上给王老财磕头,说道:"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接着,又给王老财的妻子磕头。过了不久,王老财送小姜到昆明去学习深造。三年学成归来,小姜正式入赘王家,自己也改姓王。王老财得到这个乘龙快婿,非常高兴,就让他帮忙打理家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王老财突然得了中风病去世了,于是这个上门女婿就负担起管理全部家业的重担。由于他聪明能干,经营有方,把王家的产业做得更大了,"王老财"这个称号理所当然地由他继承了下来。
本来,当时的有钱人三妻四妾并不少见,像王老财这样的人,因为后嗣纳个妾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却不敢向妻子开口,他的老岳母这一关更不好过。他的妻子虽然很爱他,但对他也十分严厉,妻子一发脾气,他就得低声下气去哄她,更何况老岳父在他成为王家女婿之前,就跟他有过"约法三章",禁止他纳妾。因此,只要妻子不提纳妾之事,他是绝对不敢提的。然而,一想起"无后"之事,就很着急。他想:自己和妻子都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偌大个家业没有继承人怎么办?于是,他跟妻子商量,是否收养一个孩子,妻子欣然同意。她让王老财亲自操办此事,务必要把事情办好,而且要在暗中进行,如果走漏了消息,肯定会有很多穷人找上门来,纠缠不休,到那时,事情就不好办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老财遇到了父亲。王老财和一个朋友在一家茶馆喝茶下棋,正好父亲与一位同事也在那里喝茶聊天。父亲见他们下的是围棋,很感兴趣,便过去观战。在关键时刻,父亲给王老财支了个着儿,使王老财反败为胜。王老财很高兴,便邀父亲和父亲的同事一起喝茶。王老财首先自我介绍:"敝姓王,在本地有几亩薄田,在镇子上经营了几家商铺。先生贵姓?"父亲说:"敝姓赵。认识您很高兴。"王老财说:"听口音,先生不是本地人吧?"父亲说:"我们是从内地逃难过来的。"更多的事父亲没有说,王老财也不便多问。后来,他指着棋盘对父亲说:"看起来先生定是围棋高手,不知能否向先生请教一盘?"父亲说:"岂敢献丑?"王老财说:"赵先生客气了,请不吝赐教。"父亲说:"好吧,恭敬不如从命,我们摆一盘吧!"父亲让王老财执白先行,结果,王老财输得很惨。两人再下一盘,父亲让他五子,结果他又输了。王老财叹服,说道:"赵先生棋艺真是高明,佩服!佩服!"父亲的同事说:"赵先生获得过汉口市围棋锦标赛第三名。"王老财听了更是佩服,他说:"赵先生真是了不起呀!以后我还要请赵先生传授棋艺,不知先生是否俯允?"父亲说:"传授可不敢当,互相学习吧!"王老财问:"先生府上在哪里?在下能否到府上拜访?"父亲说:"欢迎!欢迎!"并把住址告诉了他。
过了几天,王老财果然带着礼物到我们家来了。父亲介绍母亲与王老财见面:"这是内人。"王老财向母亲一弯腰,说:"赵夫人好!"母亲说:"欢迎王先生到家里来作客。"父亲又把我们弟兄几个都叫了过来,说:"快叫王伯伯!"我们排成一行向王老财鞠躬,齐声说:"王伯伯好!"我们的集体亮相,让王老财十分惊喜,他提高了嗓门对父亲说:"哎呀!赵先生有这么多儿子,真是有福气呀!"父亲说:"什么福气,都是累赘呀!"王老财看了看我们的住房,对父亲说:"赵先生,这房子太简陋了。我那里房子很多,你们搬到我那里住吧,我也好早晚请教棋艺。"父亲婉言谢绝了。然后,父亲和王老财坐下来手谈,父亲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棋艺。下完棋以后,父亲留他吃便饭,他也不客气。后来,他又来过几次,每次来都要带很多礼物,他还向父亲赠送了云南名贵的围棋子"云子"。他又请父亲到他家里去作客,吃饭喝酒,下棋品茗。于是两人成了棋友,进一步成了朋友,无话不谈。
有一次,父亲在王老财家里喝酒时,他对父亲说:"你看我有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真不如你有福气。你有四个儿子,真令人羡慕呀!"父亲说:"儿子多虽好,但负担很重,快养不起了呀!"王老财喝了一杯酒,借着酒劲说:"赵兄,你我挚友,我可否向你求一件事?"父亲说:"请讲,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答应你。"王老财说:"那我就说了,如果你不同意,就当我啥子也没有说。你看,我有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你有四个儿子却负担很重,不如将你的儿子送一个给我收养,这样一来,我有了继承人,你则减轻了负担,岂不两全其美?我还可以支付一大笔抚养费给你,不知赵兄意下如何?"父亲也是几杯酒下肚以后,眼花耳热,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这是好事呀!我同意。"王老财大喜,问父亲:"此话当真?"父亲说:"当然是真的,我岂能骗你?我四个儿子你都见过,不知道你相中了哪个?"王老财伸出了三个指头,说:"我想要你们家的老三。"父亲说:"行,这没有问题。"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所谓"老三",就是指我,我行三。我到现在还想不明白,王老财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我?大概因为我的年龄符合他的要求,我当时五岁,既不像大哥、二哥那样记事太多,也不像四弟那样懵懂无知,又具有可塑性。当时收养孩子是要履行一些手续的,还要请中人来主持其事。双方还要签字画押。所以在正式办理收养手续之前,父亲没有把此事告诉母亲,因为母亲对每个孩子都很疼爱,她是否会同意,父亲没有把握。
父亲背着母亲带我到王老财家里作客。王老财家是个大宅院,有好几个院落,有很多房子。一进大门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中间有假山,水池里养了很多金鱼,院子周围种了很多花草树木。院子的正面是大厅堂,厅堂正面供着祖宗牌位,两旁摆放着古典家具,古色古香的,十分雅致。墙上挂着名家字画,表明主人情趣不俗。王老财请出了他的妻子与我们相见,他的妻子很热情地招待我们。父亲让我叫她王伯母,她问我:"几岁啦,叫什么名字?"我一一作了回答。她让我坐在她的身旁并仔细端详我,后来又叫用人拿来了点心、糖果、水果给我吃,又牵着我去院子里赏花草、观金鱼。中午,父亲和我在王老财家里吃午饭,饭桌上摆了很多菜,有鸡鸭鱼肉、各种应时蔬菜及糕点,桌子中间还摆了一个铜火锅。看起来,对这顿饭,王老财是作了精心准备的。吃完饭以后,我们告辞回家,王老财和妻子把我们送出大门外。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我:"王伯伯、王伯母家好不好?"我说:"好。"父亲又问:"以后还想去吗?"我说:"想。"父亲为什么不带大哥也不带二哥单单带我去王老财家里作客,我当时是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这是让王老财的妻子见一见我,最后把关。王老财想收养一个男孩作为继承人,为什么不在当地人中物色?当地贫穷而多子的家庭多的是。可能是因为我们一家只是临时住在保山,不久就会离开,最终甚至会离开云南。这比收养当地人的孩子少了很多麻烦,且无后顾之忧。也可能因为是收养一个军政人员的孩子,可与军政界搭上关系,这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利。由此看来,王老财的收养计划是其预谋已久的。开始与父亲相识、并请教棋艺可能是无心的,可是,在他得知我家孩子众多、经济不很宽裕的情况后,一个收养计划就在他心里形成了。于是他竭力讨好父亲,先是棋友,然后成了朋友,不久又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一步一步向他的目的靠近。因此,王老财与父亲结交,实际上就是一个阴谋,其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父亲送一个儿子给他当继承人。
当然,王老财最终没有达到目的,原因是遭到了我母亲的反对。父亲在与王老财签署收养协议的前一天,将收养之事告诉了母亲,他对母亲说:"常来我们家的那位王先生想让老三给他当儿子,他们家很有钱,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他和妻子都很厚道,老三过去后,一定会过得很好,不会吃苦。这件事我们已经谈妥,明天就要办收养手续。"母亲一听就急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今天才说?不行,我不同意。"父亲说:"这是一件好事,你怎么不同意?"母亲说:什么好事,拆散骨肉也算好事?"父亲说:"这对两家都好,我们可以减轻负担,王先生有了继承人,岂不两全其美?况且,王先生还要付一大笔抚养费给我们。"母亲问:"你这是要卖儿子吗?别说是一大笔抚养费,就是一座金山也不行。只要我还活着,姓王的休想夺走我儿子。"母亲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父亲见母亲坚决反对,而且态度异常强硬,大大出乎意料。母亲不同意,这件事就办不成,父亲不好向王老财交代,他只得低声下气地安慰母亲,又好言相劝,希望母亲能回心转意。但是,无论父亲怎么劝都没有用,母亲就是不同意,收养之事就这样告吹了。
如果不是母亲坚决反对,我的人生将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许早就成了异乡之鬼。我感谢母亲,正是由于无私的母爱,使她在关键时刻顶住了父亲的压力,断然拒绝了王老财收养我的要求,从而避免了骨肉分离的痛苦。由于过度操心和劳累,母亲晚年身体虚弱,患上了高血压、中风、肺癌等多种疾病。母亲于一九六九年因肺癌恶化抢救无效而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母亲去世时,正值全国人民遭受苦难的"文革"时期,母亲的骨灰只能存放在八宝山骨灰堂。后来,八宝山骨灰堂以骨灰存放过期而未补缴存放费为由,将母亲的骨灰由骨灰堂清出,不知埋到了何处。当时,我们没有能力为母亲营造坟墓,竖立墓碑,现在,我们想为母亲建坟立碑,却无处寻觅她的骨灰,这是多大的遗憾呀!母亲离开我们四十九年了,她的过早离世使我非常痛苦,给我留下了永远的遗恨。母亲活着的时候,由于我收入微薄,居室狭小,未能好好奉养,母亲去世以后我一直深感愧疚。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风树之悲时时萦怀,常令我夜不能寐。
【赵克勤,毕业于武汉大学,是语言文字学者和著名编辑家,曾在北京大学从事17年的教学工作,后调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先后参与了《辞源》第二版、第三版的修订工作,也参加了多部工具书的编写,编辑过多部词典、专著,出版过《古代汉语词汇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