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作者:刘润
上一节我们加深了对复利思维、概率思维和系统思维,这三种经典思维的理解。这一节我们将来讨论:如何把工作真正做好?
如何把工作当成玩
在很多人眼里,工作是一种消耗。它是人用自己的时间精力,换取报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刘润看来,工作却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简单看一看他一天的行程:7点准时起床,然后运动、阅读、和客户讨论项目进展等等,一直到晚上11点,之后,听着雨水拍打窗户的白噪音入睡。
很多人看来会觉得:这和我一天的行程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枯燥。然而,刘润却对此甘之如饴。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有一种秩序的美,像一个精确的瑞士钟表,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身边也可能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早上睡眼惺忪地起来,马不停蹄地跑到公司回邮件,急匆匆出门为客户解决难题;到了晚上,又赶到另一场应酬,然后回到家里,依然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也不曾休息。
这是很多人眼里“打鸡血”的生活,即使没有老板的褒奖,没有物质补贴,这些人也觉得自己过得很有意义。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创造价值,而不是在消耗生命。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玩和工作?”在这个问题中,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工作”和“玩”是相对立的,是两个极端的生活状态。
但刘润认为,这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进行科学的划分与组合,比如,组成“二维四象限”的两个轴。
玩是名为“乐趣”的横轴,负边是“枯燥”,正边是“玩”。工作,是名为“价值”的纵轴,负边是“消耗”,正边是“工作”。
那么,这样一来,第一个象限就是“工作即玩”。处在这一象限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的人,比如著名的投资人段永平,他说自己没有“加班”的概念,从早上起床,工作到晚上10点下班,有时在凌晨还会看报告,并乐此不疲。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普通人怎么能和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找到人生乐趣呢?刘润认为,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是这些人首先对工作有热情,主动赋予工作乐趣和价值,才能干出不凡的成果。这其中有人与人在个性、认知等方面的差别,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个象限是枯燥的工作。这是很多人的工作状态,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有什么价值,也很难从中发现乐趣,那就只能消耗自己去工作,赚一些钱再去玩,然后进入这个循环。
不得不说,这是很多人认为工作应有的状态。但刘润认为,这不应该是常态,只要我们能摆脱懒惰、抱怨,每个人都有机会“穿越”到第一象限,让工作像玩一样有趣。
第三个象限是枯燥地消耗。无所事事地闲逛、漫无目的的幻想,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躺平”,都属于第三个象限。这其实是一种消耗生命、浪费光阴的做法,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第四个象限是消耗地玩。比如购物、逛街、看电影,都属于此类,这些娱乐方式很有趣,但并不创造价值,同时会消耗自身资源,时间长了,也会让我们陷入空虚。
我们看完这四个象限,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循环。先是枯燥地工作,然后消耗地玩。游走在满怀激情和因循守旧之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踌躇满志地想干出一些成绩,但一段时间后,遇到困难了,感觉疲倦了,就马上开始休息,进入到第四象限。可是等我们玩累了,觉得空虚了,又想到回到工作创造价值,赚一些钱。
那么,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就需要我们改变心态,在心里放大对工作的成就感,认识到工作是创造、不是消耗;意识到,长时间的玩也是一种消耗。
如何应对恶意竞争
当我们转变了心态之后,就可以开始确定,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作者刘润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员在做品牌的过程中,被对手故意抹黑。对方派水军,在电商平台上给他的产品刷差评,又攻击他的产品是假冒伪劣,说他是无良商家等等。
他调查了那些攻击他的水军,发现对方只是拿钱办事,这种恶意竞争无休无止,让他特别绝望。
其实我们在职场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已经很认真、很努力了,但有些人自己做得不好,反倒来挑错,目的就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说到一无是处,让我们降到谷底。
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当一个人只比对手强一点,别人或许会嫉妒不服,甚至攻击诋毁,但如果我们远远超越竞争对手,那他们连嫉妒的勇气都没有。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做到这一点呢?对此,刘润提出,要拿出“增长十倍”的思维。
说到这里有人会疑惑,觉得:“增长10%都很困难了,更别说增长10倍了!”但刘润认为,增长10倍,很多时候比增长10%更容易。因为当我们想要增长10%,往往是在原有的路径上苦苦向前。
但事实告诉我们,前人走过的路,可挖掘的潜力往往是很少的,要真正远超对方,根本方法是要走不同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做的,其实是选择和创新,而不仅仅是努力。就像当年iPod取代随身听、iPhone手机取代黑莓手机一样。
至于创新的路径,其实就在我们前面说过的“概率思维”中。从时代、战略、治理、管理的层面入手,不断完善自己。
此外,著名的“定位”理论创始人,杰克·特劳特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观点,他说:对抗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无限度压低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涨价。价格的提升,会给消费者“高端高质”的品牌形象,同时价格提高带来的利润,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好的工艺和技术,不断坐实“高端”的认知。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真诚地创造价值。当一个人被那些不正当的竞争对手困扰时,他其实是处在一个“烂人烂事”的环境中。我们无法改变对手,也无法短时间击败所有的对手,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超脱现在的环境,让自己的身价不断提升,这就是面对不良竞争的基本思路。因为任何市场都不会亏待那些真诚做事,想要给他人带来价值的人。
人脉基于一个人创造的价值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结交人脉,或者说,如何找到自己的“贵人”。刘润的答案也很简单,还是“创造价值”,一个人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对于刘润来说,他几乎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因为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两个人关系好,也没必要天天吃饭喝酒,或是逢年过节送个礼。
同样的,我们偶然和某个牛人参加了一个活动,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就能彼此成为人脉吗?显然也不会。所以,一切的人脉,都基于一个人经过长期积累,在某个专业,或某个岗位上,成为一个专家,甚至拥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头衔,人脉才会慢慢聚拢过来。
而这背后的一个隐含逻辑,就是一个优秀,且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值得别人给予同等的帮助。因此,我们对人脉的态度也可以简单些,那就是先让自己优秀起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做到拔尖,才会慢慢吸引到其他人。
特别是一个人没有原始积累、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和经典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人脉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有了一定积累,如何通过人脉创造价值呢?刘润的做法是“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功利性目的,而是顺其自然的关系发展,是发乎于心的。
因为所有的合作,一开始都是始于基本的了解,有了一定的相互信任后,才可能开始谈合作。相反,如果一次合作一开始就奔着功利性的目的,到后面反而容易出现问题。
在书中,刘润讲了一个他自己的经历。他曾经创办过一个公益网站,叫作“捐献时间”,像淘宝一样,匹配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让帮助者捐出自己的时间,为受助者解决问题。这个网站成立一年后,超过4000人注册,最后使2万余人受益。后来通过这个活动,刘润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家杰的朋友,帮助他在香港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公益项目。不过,他后来才知道,李家杰是香港恒基兆业集团的执行董事,“亚洲股神”李兆基的长子。
但也就是这次公益活动,让刘润和李家杰有了初步的信任。多年后他离开微软,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李家杰成了他的第一位咨询客户。这也是刘润所感知的人脉,不用抱着某种目的,刻意认识他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为别人分享价值、创造价值,让人记住。而能为他人创造多大价值,自己才会有多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