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要出名,这运气很是重要,比如吕端,放在北宋一堆地贤相中,矮得来人都见不到,他既无寇准人皆可碑的“背靴”和“审潘”,也无范文正公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不要说那风起云涌的王安石了,同他们相比,这吕端可以说啥都不是。
但是,这名字却很早就深植于我脑海中,这完全是拜当年毛主席抄录了李贽的两句诗,即“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赠给了叶剑英元帅,后来叶帅在粉碎“四人帮”时居功至伟,于是,这吕端之名也随之名扬四海。
历史上的吕端其实是个“点”很背之人,你看了他的经历才能理解一个成语,啥叫“造化弄人”,但同时,他的仕途也诠释了一个真理,只要你没有歪心思,一心为公,那么苍天最终还是会还你一个公道的。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也就是现在河北廊坊人,北宋初年宰相,后周时以荫补入仕。
北宋建立后,历知成都府,太宗时累拜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兵部尚书等一系列高官。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太子太保致仕,逝世时年66岁,谥号正惠。
吕端可以说是官宦之家,其父亲在后晋时担任兵部侍郎,那可是高官了,而他的哥哥吕余庆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信幕僚,参与了“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曾官至尚书左丞,所以,这吕端生在了一个好家庭,走上仕途那是必须的。
他生活在五代十国战乱的末世之际,那个时代,整个世界都已打成了一片地乱象,所以,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驰,没人关心这读书人的出路了,好在他是世家出身,靠着父亲的官荫递补,便直接步入了仕途。
他自幼好学上进,以文见长,所以,他一直是在文官系列厮混,什么秘书郞啊,弘文馆啊,著作郞地当了一堆,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他才被调任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
可别小看了这浚仪县,其实就是当时开封府的中心地区,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所,在这皇家眼皮下治理一方土地,那皇帝看得可是真真儿的,一个高兴,说不定便能飞黄腾达,不是皇家亲信是做不到这个位置的。
不久,他出使契丹,回来后被授为太常少卿,这可是正四品的高了,后又知成都府,这可是一个大城市的最高长官了,他在任期间,为政清廉俭约,远方之人得以安宁,并获赐金紫衣,大概就是后世清人赏赐黄马褂的意思吧。
镇守四川成都府,那可是一个敏感的地区,蜀地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自古就是称王称霸之所,宋初时期,那里更是动荡不安,故非朝廷极其信任者,不能到此就任。
到此为止,这吕端的仕途还算顺利,不说是高歌猛进吧,起码也算是稳步上升之状,如按此节奏,即使是按部就班,那更上一层楼当是想象得到的,不过,这些都是在太祖赵匡胤时代发生的事了。
及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形势便起了变化,吕端的命运却急转直下,他从此踏上了一条“没有最衰,只有更衰”的人生旅途了。
大家都知道,这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他即位后便一门心思地打压对他的皇位有威胁之人,那赵匡胤的几个儿子就不用说了,而他最主要的打击的对象便是他的弟弟,时任开封府尹的皇弟赵廷美。
而偏偏这个时候,吕端从成都府调回京城,在赵廷美的开封府中任判官,主掌开封的刑狱之事,这赵廷美不好过,他手下的人自然也跟着吃瓜落,这赵光义是想着法儿地整治这皇弟手下的人。
也该这吕端倒霉,有个王府的人找他开个后门,批个条子买些竹子,吕端碍于王府之人,便批给了他,结果,他为此被贬出了京城。
几根破竹子如何有这般严重地后果,这是今人很难想象的,可在当时,这竹子是军用物资,就如同二战时,猪鬃因为制造舰艇要用来刷漆,亦是重要的军需产品,这竹子是用来制造弓箭的主要原料,是严禁买卖和流通的。
要是一般人,此事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谁让他是赵廷美手下呢?于是这吕端瞬间悲催,直接从四品贬为八品,赶去商州当了个司户参军,相当于在一个州县上,当了个管管民政户籍的小官官,此事被历史所记载,以此说明吕端小事糊涂之事例。
赵光义是我很不喜欢的一个小心眼儿皇帝,比那历史上著名的小心眼儿曹丕不知要龌龊多少倍,他对待这吕端还并不是一个贬谪就完事了,还要对其进行羞辱。
吕端刚准备上路,圣旨下,此次贬谪不准骑马,只能步行,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那商州就是现在陕西商洛,离开封可有千里之遥,光凭这双脚走去,那还不走得来晕死过去。
还不仅如此,这赵光义居然还下旨,让这吕端必须戴着枷上路,枷是刑具,大家从戏剧里都知道,两块板一合,手前头后地不得动弹,《水浒》中林冲发配沧州戴的就是这枷,那是对待犯人的东东,如何弄来对付这外放官员,太过分了。
是否可以这样说,赵光义对这吕端是恨之入骨了,好在有赵匡胤不杀文人的训词在前,如果没有的话,这吕端怕是命都丢了。
对此,吕端的反映如何呢?居然没事人儿一样,还在他的办公室忙着他的公务,等押解之人来时,他居然还热情地招呼着:“来来来,尽管拿过来,尽管拿过来”,史载原文为“但将来,但将来”,于是,忙完工作后的吕端戴上枷具,从容上路,好大气。
到了新的工作地点,他依然是努力工作,好像啥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绝无半点怨言,他为政勤勉,公正清廉,于是,又逐步地得到了升迁。
巧合的是,他又一次被任命为开封府判官,上次他的上司是皇弟赵廷美,这次是皇子赵元僖,那可是皇储啊,以后是准备继位当皇帝的,作为这未来皇帝的直系部下,那前途无量啊。
谁知,这造化弄人,赵元僖短命,27岁时暴病而死,赵光义迁怒于他身边的人,为赵元僖的干臣,这吕端又倒霉了,又遭贬谪,又被赶出京城,不过这次比上次稍好些,连降了两级,弄了个六品官傍身度日。
同一条沟中翻了两回船,这吕端也真够倒霉催的,而此时的他已经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估计在仕途上也再难有作为,不过,他依旧是老样子,心态好得让人吃惊,一付“除了生死无大事”的态度,人生之进退,自有老天安排。
吕端两次被贬期间都没有怨天尤人,无论担任什么官职,在什么地方都专心办事,取得了很好的政绩。这种气度和雅量在官场中无疑是十分稀缺的,他的名声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
在一次考课院主持的考核中,专门召见了一批被贬谪的官员,对他们进行重新考核,赵光义也亲自到场了,面对当年被赵光义打压的这些臣子们,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申诉的好时机,便人人痛哭流涕,一方面表忠心,一方面诉委屈,大倒苦水。
只有吕端不同,他一方面是责已,一方面是感恩,觉得皇家对他还是太宽容了,他主动要求再下地方,去颍州作个团练副使,就是后来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担任的官职,一个最低品级的闲散官。
要说这赵光义虽是小人一枚,但看人还是很准的,经过这次考察,赵光义更加确信,眼前这个老臣,是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
谈话后不久,吕端官复原职,并出任枢密直学士,仅过了一个月后,又被突击提拔进宰执班子,担任副相。又过了两年,赵光义又命吕端出任宰相,成为百官之首。就这样,吕端的坎坷经历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神奇逆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又被吕端诠释得精妙绝伦。
当赵光义提拔吕端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将国之重任托付于这样一个位低职卑的“老糊涂”,这不是合拿国事当儿戏嘛,对此,赵光义说出那个著名的论断:“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其实,吕端的糊涂与否,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于他来说,有关国家之大事,那是不可能糊涂,他有着一定之规和底线,而除此之外,一切皆可糊涂,包括人们看重权力,地位和金钱。
史料记载,吕端一生有“三不原则”,即:“不与人为敌,不斤斤计较,不怕吃亏。”他对这一原则的践行,在同寇准共事时表现得最为凸显。
寇准,宋朝有名之贤相,但此人毛病也是多多,经常是有事没事地找事闹,找架吵,而且总是一付老天为大我为二的姿态,从来不会让人,所谓“墨索里尼,总是有理”,指的便是他这种人。
吕端算是寇准的父辈了,他大寇准27岁,比太宗都大4岁;说句难听点儿的,寇准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吕端就在官场上混世界了,而中国的官场中,论资排辈是一很正常的现象,是吧。
吕端为相,寇准为副相,作为副手,这寇准似乎也没太把这吕端看在眼中,他心中只有他的“理”,为了和谐,吕端主动分权,上奏赵光义,先是建议一人一天值守,也就是轮班办公,后来干脆把众多琐碎之事,全部交由寇准处理,这样一来,寇准乐得忙里忙外,吕端赢得清闲自在,双赢!
吕端于大宋朝最大的功绩是拥立真宗即位,从这点来看,吕端根本不存在糊涂,显示的是他决断的果敢,以及心中为民为公的一片赤诚。
皇子间为皇位的争夺那可谓是费尽心机,你死我活,赵光义的谪长子为赵元佐,但他却因同情被父亲逼死的赵廷美,因病发疯而被废为庶人,赵光义于是改立赵恒为太子。
太宗病危,宦官王继恩串通一帮大臣和拥有兵权的武将,太宗妻李皇后一起谋立赵元佐,企图发动政变;此事被吕端察觉,担心情况有变,立即通知太子赵恒入宫。
及太宗驾崩,李皇后让王继恩亲自去通知吕端。吕端知道有变,抽身出阁,反手将王继恩锁在中书画阁中,并派人予以看守;然后,他马上去见李皇后,以太宗的生前意愿为依据对其进行规劝,使其默然无言,最后拥立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赵恒即位后,垂帘引见群臣。吕端平立殿阶,请求侍臣卷帘,他登殿审视,待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拜呼“万岁”,由此完成了大宋最高权力的平稳过度。
李贽说诸葛亮谨慎,我觉得这吕端的谨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后,吕端对参与谋立赵元佐的一帮人进行了处理,除首恶王继恩外,他都本着宽宥之心,并未严加打击,这些人都只是降级使用,得到了从宽处理。
可惜的是,吕端太老了,完成这一件大事后便久病不愈,真宗下诏免去他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直到他66岁时辞世。
其实我觉得,这吕端同糊涂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他只是心宽,大度,遇到把挫折想得开,对即使是自己努力也无济于事的所有事件,皆放任而为,顺其自然罢了。
就如同当年吕端奉命出使高丽时,在海上遇风暴,“波涛如山,摧樯折舵”,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你急也如此,不急也如此,人之力很渺小,所以吕端遇这样的情况,神色不变、淡然视之,就像在自己家中的书斋一样,在船舱内读书,你不能说他是糊涂吧。
当年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评价吕端说:“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也就是说他得到皇上的嘉许,看不见他显出得意;受到别人的挫抑也看不见他显出沮丧或恐惧。他喜怒不形于言色,是个他做宰相的人才。
他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一生沉稳,识大体,有气度,知进退,心如明镜,大智若愚,对自身名利皆淡然处之,以至于太宗言: “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这个意思是说:没有吕端的认可,国家的公文不许上传皇帝!如此来看,他也算是一个有才干的,被太宗所倚重的能臣了,
但一生除拥立真宗即位外,也无甚作为,没有任何重大建树,他崇尚清静无为,史书评价说:吕端“为相持重,以清简为务”,这样的大臣,于国家安定之时,守成可;但如遇大事,如“澶渊之盟”这样事关国之走向的大计,怕也只有寇准这般的人物能拿得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