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文献中,自信这一概念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自信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基石。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在于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局限,这是自信的基础。
法家则将自信与法治和秩序联系起来。《韩非子·五蠹》:“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仁义而已矣。”自信来源于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和遵守,通过法治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自信。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他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划分出五种人的自信: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看到过去的成就更加自信。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这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 下,他们习惯于眼前的快乐。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前,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具有计划性,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 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
津巴多认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的过去视角、适度的享乐主义视角和完善的未来视角,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
拥有自信的积极心态的人,看到过去的成就感到自信,也容易对当下满足,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 愿意舍弃当下短暂的享乐。这种人很少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不会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曰: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认为,自信应基于实际的经验和成果,而非空想或命运。
道家则从人的生命状态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解读自信。老子《德道经》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内外环境均有治水的问题。外环境的治水是使民众能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的保证。圣人修身明德者,知心身内部的先天肾水为最佳载炁之品,炼精水以化炁,提取保证生命长久的精华物质,滋养自己的智慧而明察万事万物,才是永葆自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