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淦 整理
石友三祖籍长春市,幼年家贫,寄养于人,在一家大官僚、大地主家长大。一九 八年投身吴佩孚,一九一二年投靠冯玉样,成了与韩复榘并驾齐驱的冯部军官。一九二四年升任师长。一九二六年与阎锡山的晋军作战时,见形势不妙,接受晋军收编。不久,他投靠蒋介石,被蒋委任安徽省主席。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他又突然与蒋介石决裂,炮轰南京。一九三〇年春,他与冯玉祥、阎锡山重归于好,成为阎锡山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同年五月,正当蒋冯在中原地区度战之机,他通电拥蒋,又被蒋介石委任为十三路军总指挥。一九三一年五月,他又与粤桂方面联合反蒋,被任命为广州政府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决计把东北军赶出关外,然后挥兵南下讨蒋。不意中了东北军于学忠的诱敌之计,在保定近郊,被于学忠和刘峙的部队南北夹击,全军覆没。他本人逃到天津日租界,做了寓公。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期间,他勾结日本人,当了汉奸。因之,石友三当时被称为“倒戈”将军。
一九三六年,石友三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拉上关系,被宋委任为冀北边区保安总队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委任石友三为一八一师师长。经过我党多次争取,石友三表示愿与我党合作。一九三八年初,东北特委派到石友三部工作的张克畏同志(曾任新泰县县长)带着石友三的秘密使命去延安。张克畏同志向党中央汇报了我党在石部统战工作的情况,以及石友三向党中央要干部的要求。张克畏在延安留住两个多月,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一九三八年三月张克畏回到石友三部队,送上毛泽东同志给石友三的亲笔信和给领导总部的题词。毛泽东同志赞场了石友三决心留在敌后抗战的行动,表达了我党同他合作抗日的真诚愿望。信中还说,应你的邀请,我派十多名干部到你的部队帮助工作。他们如有违反统一战线的行动,可以随时遣派回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信,对稳定和鼓励石友三坚持敌后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一九三八年四月,蒋介石在郑州接见了石友三。当时石提心吊胆,深恐被扣。殊料蒋介石对他慰勉有加,鼓励他再接再厉,率部挺进山东。蒋之目的是让石在同日本人的斗争中被削弱、消灭;或同八路军摩擦,以削弱双方。于是,石友三率部队进驻鲁中的莱芜、蒙阴、新泰、沂水一带。军部设在新泰的土门。
一九三八年六月初,石友三部扩编为第十军团,“由他任军团长,我党干部张友渔同志任军团政治部部长,匡亚明同志任副部长。从而加强并活跃了石友三部队的政治工作。在艰苦的岁月里,政治工作人员和官兵同甘共苦,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受到官兵欢迎,同时也得到了石友三的赞赏。与此同时,张友渔同袁也烈(我党干部)等同志在石友三部队的高级军官中开展工作,宣讲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并个别谈话交朋友,开展教育争取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石友三部队官兵抗日情绪高昂,多次与我八路军协同对日作战,为民族解放斗争做出了一定贡献。
为了团结全山东的抗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打击顽固力量,中共山东省委和在石部队中工作的我党工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于一九三八年七月,促使石友三以第十军团长和鲁南行政长官的名义,在新秦县的龙廷召开了一次民主协商会议。沈鸿烈、秦启荣、张里元、厉文礼以及当时山东的民主人士梁竹航、陈迈之,聊城专员范筑先先生的代表成润等百余人到会。山东省委郭洪涛、八路军代表孙陶林、八路军山东抗日武装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前,张友渔、袁也烈等同志共同研究确定了会议所要讨论的问题,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案。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一)成立山东联合政府,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二)划分各方面的管辖区域。(三)成立联合司令部,负责协调山东境内的抗日行动,并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以秦启荣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反对这些议题,提出:山东政治体制不变;沈鸿烈为山东省省长;原有各专区及所属保安队由省长统一领导;石友三可以十军团长名义,指挥山东所有的部队对日作战,但各部队的建制不变,八路军为国军,由第十军团指挥。以上意见未被会议接受。秦启荣见己议未被采纳,便借口不能久离部队,中途退席,企图破坏会议正常进行。由于我党的积极支持,会议虽未实现原定目标,但是共产党和石友三以及地方势力派仍然达成了两项协议和三项君子协定。两项协议是:(一)成立联合参谋部,由石部参谋长王清翰和八路军山东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负责,以协调各部队的抗日行动。(二)建立民运指挥部,隶属第十军团政治部,赵濯华同志任部长,负责石友三部管辖区的政权建设。三项君子协定是:(一)彼此不搞摩擦。(二)不能互相瓦解部队。(三)不许向友军扩展地盘。这次会议的整个过程,石友三与我党合作抗日的声势占了主导地位,压倒了山东境内的反共顽固派沈鸿烈、秦启荣的反动气焰,为团结一些地方势力派和民主人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龙廷会议后,石友三有了新的进步。他为了表示抗日的决心,在土门把日本特务头子派来劝降的说客当众枪杀。并宣称:我石友三要当汉奸,就是三尺儿童也有权杀掉我。龙廷会议后,石友三准备发动“讨秦”战役,为民除害。但由于行事不秘,秦启荣获息南逃,石部追击到滕县山区,只消灭了秦的部分人马。“讨秦”战役打击了秦启荣的反动气焰,为鲁南人民所拥护。但此举加深了秦对石的仇恨,屡次向蒋介石告状,诋毁石友三,促使蒋介石下定了削弱或除掉石友三的决心。
从“七·七”事变至一九三八年底,尤其是石友三部进驻鲁中这段时间,是石友三与我党合作抗日最好的时期。我党在石友三的协同下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石友三也依靠我党扩大了他的政治影响,发展了实力,增加了他向蒋介石讨价还价的资本。
石友三与我党我军合作抗日,国民党反动势力非常急恨。一九三八年九月,蒋介石以保卫武汉的名义,调虎离山,敦促石友三率部南下。但当石部行至安徽境内时,武汉已于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失守了。石友三见形势不利,回师山东,又进入了自己的地盘。
蒋介石见此计未成,又对石友三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通过程潜遣责石友三擅回山东,破坏了国军第一战区的全盘计划,并以因不服调动指挥而扣发其部队的薪饷补给为挟,另一方面,以委任石友三为冀察战区副司令和察哈尔省主席为诱耳,让石友三部移驻河北。这是蒋介石蓄谋已久的破坏我党与石友三统战关系的计划。果然,石友三这个惯于投机的老军阀,在蒋介石的诱迫下开始动摇。终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按蒋介石的指令离开山东进驻河北省。至此,石友三离开新泰,重新走上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
石友三进驻河北后,勾结日寇,专门对付八路军,但石的下属官兵对其投降行为极为不满。蒋介石借此机会,收买了石友三的总参议毕载奕,利用高树勋和石友三的矛盾,由毕、高等合谋,于一九四 年十二月一日,乘石友三去高树勋军部之机,将石扣押,当夜就用绳子勒死埋掉了。这是石友三走反共反人民道路的必然下场。内容来自《泰安文史资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