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25)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0-22 02:50:14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道:“您(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才对老师仲尼这么恭敬的吧,难道仲尼真比您还强吗?”子贡说:“君子由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明智,也由一句话展示出他的认浅知薄,所以说话不能不谨慎。我老师的(道德水平)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沿着阶梯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若得到一邦或者一家的任用,就会像(我们)所说的:教民众‘立于礼’,民众就会‘立于礼’;引导民众以德行事,民众就会跟着做;以仁德安抚民众,天下的民众都会来归附;一切行动都是从民众的利益出发,“邦家”就会呈现出和谐的局面。当他活在世间时,人们以他为荣,让人崇敬;当他不幸辞世时,人们为他悲戚。(像他这样的贤德,)我怎么能赶得上呢?”

陈亢(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430年),姓陈,名亢,字子禽,一字子元,比孔子小40岁。春秋末年陈国人。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恭”的本义是恭敬,谦逊有礼。也表示拱手作揖。

“为恭”,陈子禽说子贡已做到了“恭”。这里,应该为陈子禽点赞的。孔子是“温良恭俭让”,陈子禽能看到现在的子贡修养已具有孔子五分之一的美德,达到了“恭”的境界,说明子贡的修行相当不错了。

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之一——言语科第二名,做过鲁国、卫国两国的相。做的官比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还大呢!子贡是中国最早的儒商,《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孔子呢,周游列国期间,“累累如丧家之狗”,穷困潦倒。所以时人或后人,有人认为子贡之才高于孔子。

“岂”是难道的意思。

“贤于”是“比……好”,超过的意思。

有一句叫做青出于蓝胜于蓝。陈子禽的意思是说;子贡,您这么厉害了,就因为孔子是你的老师,外人一说孔子时,子贡表现出的状态是推尊、恭敬,似乎有些刻意的感觉,大概是装的吧?仲尼哪有子贡您贤明啊?

听到陈子禽的话,子贡回答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贡说的“君子”,指是一个有身份的人。

“一言”就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的意思。

“不可不”表示双重否定。

言为心声。我们听人家讲话,对方一开口,他修养的程度,就可以知道。一个有身份的人说话时,要注意分寸的。因为你有一定的影响力,每一句话都要惦量惦量后,再说出口。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会与你的身份、地位相称。

“仲尼岂贤于子乎”这句话,暴露了陈子禽的“不知”。具体怎么样的“不知”呢?隐约感知到;子贡是说,尽管自己现在有些成就,当了大官,甚至富甲天下,但在道德修养上、思想上,比着老师孔子还差得远呢!陈子禽这样说话,是对孔子的道德修养水准的“不知”。

饭可以吃,但话不可以乱说的,不知道的少说,最好不说;否则,胡乱瞎说,一句话就能显示出你的愚蠢,多不好啊!

子贡接着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

“阶”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本义是台阶。《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阶,陛也。”这里的“阶”活用作动词,沿着阶梯爬上去,有超越的意思。

在这里,子贡妙设一喻,说孔子的道德水平像天一样高,是不能沿着阶梯爬上去的,意思是想超越孔子,有一个词来说,那就是比登天还难。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天空那么高,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登上天的。你想上天,没门啊!这个“门”就是途径。

《中庸》记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传承的是文武之道。子贡说;我老师的道德水准,一般人是“不可及”的,“不可及”是由于没有识得“文武之道”其中的“其大者”和“其小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子贡并没有将孔子抬高到虚无的境地,让孔子脱离凡人而成为超人。如何“可及”呢?那就是要像孔子一样,既能“识其大者”,又能“识其小者”,这就是“可及”之法。

孔子的水平到底如何?子贡说出了他的体会:“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邦”指的是诸侯的统治地区。

“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地区。

“所谓”的意思是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这其中的“之”,指的是民众。

孔子不仅学问高深,政治才能非同一般,治理国家也是把好手。子贡说:“夫子之得邦家者。”这里一看就知道是假设语气,假如说。如果说孔子得到一邦,也就是一个诸侯国或一家,也就是一个卿大夫的重用,孔子就可以推行他的大道了,结果就会像孔子治理中都一样的,“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从而说明孔子在政治方面有多么优秀。具体来讲,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立之斯立”。

《礼记》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是秩序,“礼”就是天地运行之道在人世间的应用。规矩不乱,这就是“礼”。

《论语•泰伯篇》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诗》可以使人兴起,学礼可以使人立身,《乐》可以使人学问有成。”)孔子“三十而立”的“立”,也是“立于礼”的意思。《论语•雍也篇》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啊,自己立于礼了,便去帮助民众也立于礼;自己想要通达,便去帮助民众通达。)

“立”就是以礼立人。孔子如果得到诸侯国或者卿大夫的认可,他教民众“立于礼”,民众就会“立于礼。”人能够学“礼”,做人做事就能合乎“道”。如交通规则,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开车的不遵守,骑车的不遵守,走路的也不遵守,那整个交通只能变得混乱不堪,还容易弄出交通事故来。

不少学者解释这句话时,说孔子能让所有人安身立命,有吃有喝有安全感,有未来,有事业,有使命,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也行,但拿“立”现在的意思解释春秋末期儒家的“立”,总觉得没有原滋原味的好!

二是“道之斯行。”

《论语•为政篇》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本章句《论语》,“道之斯行”应是“道之(以德)斯行”的省略。

“道”,可以理解为引导的“导”。

一个人遵守国家的行政命令、社会规范、准则,就是有“德”。

“道之斯行”意思是说,孔子很希望做周公这种角色,辅助明君,以“德”来引导民众,也就是以德行事,一切纳入正轨,大家都按照规则行事了,都不惹事生非了,都不犯罪了,都走在正道上了,让天下的民众都走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样的社会,该多么令人期待啊!

我们知道;孔子五十一岁做中都宰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一年,四方皆则之。”(才到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四方的官吏都学着他做。)

三、“绥之斯来”是“(近者)绥之,(远者)斯来”的省略。

“绥”的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人登车、下车时,以手挽“绥”,借力而上下,才更安全。“绥”,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安”的意思。

孔子“得邦家者”,他采取“绥”,也就是安抚的政策,使邦家的局势安定下来。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篇》)(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因为民众知道这里风气好,在这里能安居乐业啊。一个国家既做到了内部和谐,又能吸引其他地区的民众前来归附,这样的“邦家”,应该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

对于一个社会公益组织也是如此,如果领导人具备“绥之斯来”的影响力,一说做个社会公益的事儿,大家都争着来参与来捧场,人人都觉得,跟着你做事是一种光荣的事儿!你说什么样的活动做不好啊!可恰恰一些人也光想着做些事儿,就是做事的能力差,很多好事却做成了一团糟。好心办错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四是“动之斯和”。

“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

“和”的本义指音乐和谐。由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因为和谐,没有争斗,所以把结束战争称为和平、和好。

《管子》记载:“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只要是为民众谋福利的,民众都将亲近他、顺从他。子贡说;孔子“得邦家者”之后,“动之”也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引导民众做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如,兴修农田水利、搞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切行动都是从民众的利益出发。这样就能赢得民心,“邦家”呈现出和谐的盛世局面,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也有学者认为;“动之斯和”是用乐教来感动人,从而使民众和睦,所谓治理天下,先从治理一个人内心的和谐开始,这也是一说。

最后再来看“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这句话,

“荣”、“哀”的主体都是民众,并不是指孔子。

“荣”的本义是梧桐。《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荣,桐木也。”引申为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

“哀”,本义指悲痛;悲伤。也指悼念。旧时称死去母亲。这里是悲戚的意思。

“其生也荣”可有以下三种理解:一、孔子所生活的地方与时代,民众如同沐浴着日月的光辉,都以他为骄傲,为他而自豪,觉得能在孔子的引导和影响下,倍儿有面子,倍感荣耀。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这样的理解似乎也有些不爽的,孔子生前并不荣耀,诸侯国的国君不任用人,一些隐士偶尔还讥讽他,他自嘲说自己是“丧家之狗”。二、当时,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荣”是形容孔子的弟子众多;三、子贡这么说,似乎有些吹捧的意思。仔细想来,还是第一种理解更舒服些。

“其死也哀”是说,孔子不幸辞世,民众如同失去了光明,天下人都会为失去一个伟大的导师而感到悲伤。

结合以上的分析,子贡给出了结论:“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何”是怎么能的意思。

“其”,这里是表示疑问。

“及”是赶得上、够得着。

“如之何可及也”意思是说;像我老师这样的人,谁能够得着,其他人怎么可能跟他相提并论呢?言外之言,子贡距离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呢!

春秋末年,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大变革和思想百家争鸣的年代,用什么样的思想引领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创立儒家学派,传承和弘扬了自尧舜以来的中华优秀文化。孔子之道的主要内容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既是儒家所谓的常道,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本章句《论语》编撰者的意图很是清晰,“得邦家者”只有采用孔子之道,社会就有可能一步步向好,才能创造一个人人向往的大同社会。事实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秦朝用法家的思想治国,严刑峻罚,结果短命而亡;北宋末年,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不理朝政,结果命丧五国城;西汉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结果创造了大汉文明。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