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发地产:内部调动如此频繁?

搜集人才 2024-03-11 16:42:40

建发地产是一家比较低调的公司,如果不深入的了解,对于建发的认知就仅仅停留在三个层面:

1、建发是国企

2、建发的产品

3、建发的贪腐

话说建发的产品,有人说建发的产品力强,项目被赋予了文化感;也有说建发的产品力停留在大门上,大门气势磅礴、项目品质差。

如果只看建发的项目效果图,产品力是杠杠的,是美与文化的融和。但是现实中又有很多业主在维权。

所以,建发地产算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房企。

再说建发房产的贪腐问题。

下到事业部总经理程冰、杨鑫泉、林志宏,上到集团董事长庄跃凯、总经理施震,都因为经济问题被调查或被判处。

其中,林志宏(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在悔过材料中这样说:“参加工作三年就买了90平方米的房子,过了四五年再买了210平方米的楼中楼,过了三四年又买了270平方米的海景大平层,后来又买了370平方米的奢装大豪宅。”

林志宏把房产、现金、债券等资产做成家庭资产情况变化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算算账:“这次是3000万元,希望一年之后变成5000万元。等这个数字到了之后,我又希望资产变成8000万元。

在地产粗放型时期,“搞钱”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地产房企中,如建发地产这样坍塌似的贪腐问题,还是非常少见的。

除了上述比较直观的感受外,建发内部的频繁人事调动以及内卷则是深层次的情况。

先说建发房产架构的调整,也算是频率比较高的调整:

集团—事业部

集团—城市—项目部

集团—区域—城市—项目

集团—集群—事业部—城市(项目部)。

建发地产也算是国企中比较喜欢折腾的公司,在架构上多次的进行调整。

当然,每次的组织架构调整也是有历史原因可以追随的。

比如集团—区域—城市—项目时期,有点碧桂园的味道。

而集团—集群—事业部—城市,又有点旭辉、世茂、中梁的味道。

建发地产的集群就是一个“小集团”的存在,集团总部愿意放权给集群,集群有更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便于更灵活及强有力的对所属地区进行管控。

目前,建发房产由三大集群组成:华东集群(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北京)、东南集群(福州/杭州/温州/宁波/宁德)、海西集群(厦门/漳州/莆田/泉州/南昌/南宁/广州/成都/重庆/长沙)。

每个集群下设N个事业部,当初设置事业部的门槛:销售额达到百亿规模。

每个事业部旗下再成立N个城市公司或项目公司。

因此,再看看旭辉的架构,当初旭辉采用的是事业部制,后改为区域集团制。

综合来看,建发的架构算是碧桂园、旭辉、世茂等公司的综合性改良组织架构。

再说建发房产的内部人事频繁调整情况。

要去建发房产工作的人选可注意了,尤其是想要稳定的人更应该关注。

据了解,建发房产要求内部管理层及所有员工,都要「一年一聘,能上能下」。一些管理岗,甚至半年或更短时间就要一起立,全部重新竞聘。

合同可以与建发签订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但是内部聘任是一年一次,两者是两码事。

有建发房产内部员工反应:在建发内部工作几年,就换了几个城市,好不容易在一个地区公司熟悉了,第二年又调走了,又得重新熟悉陌生的环境,降薪降职进建发图的就是他是国企,希望能够稳定下来兼顾家庭。没有想到每年都在调任,距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

比如:重庆公司总经理前一年是郑宗兴、后一年换成了张淳;李瑜塘2022年还是贵阳城市公司总经理,2023年已经变成了长沙事业部总经理;上海事业部总经理原是叶耿,现在的接替者是于雷;武汉事业部总经理原为夏纬,现在接替者为杜佳芸等等。

这些事业部总经理或者城市公司总经理,好的能够干上2年,其它的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换。

当然,“起立坐下”政策不是建发地产的原创,也有多个企业实施过这样的政策,比如:华为企业、万科地产、华夏幸福等。

很多公司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利益集团,都会做“换防”的动作,时间差不多4、5年的样子。比如万科的总经理换防、华润的背包文化等。

但是,能够做到“一年一聘”,这样持续性、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仅为建发地产。

这样的频繁人事调动,有好处也有副作用。

好处就是:市场变化太频繁,中高层干部需要警惕,保持清晰的头脑;而且可以规避地方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问题。

副作用也是非常明显:团队稳定性低、内部管理内耗严重。浅一点说,员工每年都在“背井离乡”。深一点说,就是管理与人性问题,比如前任留下的坑,后任需要慢慢填补,业绩与考核又是正常进行,对后者不公平。那后任会不会摆烂继续挖坑呢?坑会不会无限大呢?

再如,城市公司总经理或者部门负责人,通过一年时间与当地政府与其它单位打通了渠道与关系,结果第二年被调任走了,新接替的人又需要再花一年时间搞好各种关系。这也是一种管理内耗与消耗。

有建发的员工告诉我,某一个城市公司总经理,能力真的不咋地,但是就因为“起立坐下”这个政策,反而每年都在升职加薪,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达到了总经理位置。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这样的政策都可以吃透和找到空子。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优大于劣,这是好政策,反之则需要优化和调整。

此外,作为世界五百强旗下的地产公司,口碑日益下降之时,也需要反省一下。

多看看项目的维权、多听听员工的心声。

3 阅读:2188

搜集人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