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赵括“纸上谈兵”冤枉吗?

老畅 2024-11-15 12:05:00

赵括自小学习兵法,稍长,便学有所成。只要与人谈论兵法,无不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与其父赵奢谈论行军打仗的事,其父也难不倒他。但赵奢却认为,这决不是什么好事情。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何如此认为?”赵奢说:“战争,是要流血,是要死人,是置之死地的大事。而括儿却随意谈论,把战争看成是一件很容易办的事情。如果赵国不任用括儿为将帅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去带兵打仗,造成赵国损兵折将的一定是括儿。”但不论怎么说,赵括知兵的事儿还是传的沸沸扬扬,甚至连秦国的君主、丞相都知晓了,赵王当然也知道了。于是,在廉颇坚持防御,不主动出击时,赵国的君臣们开始讨论换将的问题。赵括好像为赵王量身定做的一样合适。知兵、名气大,秦国人就害怕他领兵(“反间计”),还是宗室将领,最主要的是赵括自己信心十足。他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决定了,就用他替代老迈的廉颇。但丞相蔺相如不同意,劝阻说:他只会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赵括的母亲也上书: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

赵括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短暂却流传到至今的笑料:“纸上谈兵”。看看赵括的表演吧:赵括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参照的对象是他父亲名将赵奢,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图片来自网络

赵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史记中记载,说他更换前线将领,更换战地守则。通俗的说法就是变守为攻,存在不同意见的前线将领全部更换,然后查勘地形制定反攻计划,一切准备继续。秦军那边也特别配合,秦王得知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六天,军心涣散。赵括无奈之下只好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帅被杀,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图片来自网络

“长平之战”,与秦国的势在必得相比,赵国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不太重视,也许他们以为:战败了不过把上党郡还给秦国,在赔偿一些财物、土地。不管什么原因,“长平之战”的失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朝堂上的决策、战略上的失误、用人的不当、后勤的压力等等,但赵括在战场上的指挥还是要承担主要责任。也许赵括再经过几次战场的打磨可能成为绝世名将,但“长平之战”毫无疑问是“纸上谈兵”。

0 阅读:7
老畅

老畅

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