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表面是邓艾出奇制胜,但真实原因是益州士族的集体出卖

小瑀说史吧 2024-10-06 14:44:56
导语

公元263年8月,魏国实际掌权人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拉开了三国统一的序幕,战事持续不到半年,后主刘禅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蜀汉政权是四百年两汉帝国的延伸,它的灭亡标志着刘汉皇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蜀汉的灭亡既有军事上的因素,也有政治上的因素,其中,军事因素是外因,政治因素才是内因。

表面上看,蜀汉灭亡是因为魏军大将邓艾出奇兵偷袭成都。但实际上却是益州本土士族集团对司马家族的妥协。

益州的士族们看到刘氏政权式微,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遂不愿再为其卖命抵抗魏军,最终迫使刘禅投降。

可以说,魏灭蜀之战本质上与此前荆州刘表政权投降曹操、益州刘璋投降刘备相同,都是士族集团对割据政权统治者的无情抛弃。

司马昭为什么不顾反对坚持灭蜀,因为他看到了刘备政权的虚弱本质

公元260年,曹魏国都洛阳爆发震惊天下的甘露之变,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率三百亲兵前往讨伐。

结果在皇宫南阙与司马昭亲兵部队爆发冲突,曹髦本人被司马昭下属军官成济刺死。

曹髦虽是傀儡,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如今却横死街头,可谓千古第一政治丑闻,史载:

“王莽、梁冀阴行鸩毒,未有如此之显者也。”

司马昭当街弑君的悖逆恶行让司马氏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极大延缓禅让代魏的步伐。

为了洗刷弑君的负面影响和政治污点,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军事胜利,建功立业,挽回政治声誉。

262年,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此令一出,犹如炸弹一般,引发朝廷讨论,朝中大臣几乎一边倒的持反对态度。

自从219年汉中大战,曹操战败以来,魏国一直采取守势,一方面蜀汉倚仗两川,在地缘上居高临下,威胁关中,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东吴的两线作战。

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不断向魏国进攻,给魏国造成极大压力。

眼下的情况能守住关中已是不易,贸然进攻万不可行,汉中之战和诸葛亮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征西将军邓艾长期与蜀军交战,数次上书称未到伐蜀时机。

但司马昭坚持己见,伐蜀计划酝酿良久,绝非一时冲动,邓艾等人仅仅从军事角度分析利弊,却没看到敌我大势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

蜀汉虽然数十年来屡次进犯,但区区益州一州之力,人力、物资消耗极大,蜀中百姓、士族怨声载道。

况且姜维长期领兵,以及荆州执政班底的凋零,朝中大权早被益州本土集团取代,益州集团是典型的保守派,他们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战略嗤之以鼻。

正如司马氏等中原士族攫取曹魏政权一样,蜀汉政权同样被益州士族控制。

综上,司马昭评价“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显然司马昭看到了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与虚弱,才执意伐蜀。

与司马昭持同样观点的是司隶校尉钟会,钟会出身颍川大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太傅钟繇。

相似的出身和立场决定相似的价值观,因此常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魏灭蜀之战:以正和,以奇胜

263年八月,魏灭蜀之战拉开序幕,司马昭集合十八万大军分三路南下。

中路军由钟会统率十万主力进军汉中,西路军由邓艾率三万多人,出陇右直接进攻沓中姜维主力,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阴平切断姜维后路。

蜀汉后主刘禅急令调成都主力前往支援。汉中乃扼守益州之要道,一旦汉中失守,成都岌岌可危,钟会十万大军强压汉中正是要打开通往成都的钥匙。

姜维洞察魏军意向,紧急回援汉中,赶在诸葛绪断其后路之前进入汉中。

此时汉中的多数据点已被攻下,钟会大军直逼剑阁。剑阁,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是汉中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容有失。

姜维进军神速,在钟会抵达前成功进入剑阁,姜维利用有利地形,据险防守。

钟会大军拥挤在群山峻岭间,无法发挥大兵团野战优势,被阻隔于关前动弹不得,无奈之下,只得写信以功名诱姜维投降,但姜维未予回复,钟会只得“望关兴叹”。

与此同时,刘禅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等救蜀。

此时的形势对魏军极为不利,一方面被压制在剑阁,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另一方面面临两线作战,钟会遂有退兵之意。

眼看伐蜀大业付诸东流,还是邓艾想出妙计,鉴于剑阁难以攻克,与钟会会师失去意义,遂建议:

“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四川剑阁西北)趣涪(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则钟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按照邓艾的计划,干脆绕开剑阁直接走阴平小道进军涪城,直取成都,到时候如果姜维回援,钟会趁机攻取剑阁,兵锋直叩成都,如果不还,自己则率军拿下成都。

邓艾的计划一出,引起魏军内部激烈讨论,因为从阴平小道出发有七百余里无人区,从未有人涉足,尽是崎岖险峻、人迹罕至的山路。

计谋虽妙但风险太大,谁都不确定能顺利穿越出去,一旦计划失败,将承担极大的责任。

诸葛绪更是直接拒绝邓艾之议,单独率军投奔钟会。眼下只剩下邓艾所率三万部队,形势更加紧迫,但邓艾思来想去,仍决定兵行险招。

当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出发,一路攀登小道,凿山开路,造作桥阁,由于山高谷深,地势复杂,行走艰险,邓艾军几乎陷入断粮绝境。

但是必胜的信念支撑着邓艾继续前行,他不断鼓励士兵,并身先士卒,在悬崖面前,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就这样,邓艾军克服千难万险,终于通过七百里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望见“从天而降”的魏军大惊失色,这完全出乎其意料,当即不战而降。

刘禅在得到邓艾通过七百里无人区并奇袭江油的消息后,慌忙派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前往涪城迎敌。

但接下来的局势却如同一边倒一样,诸葛瞻大军与邓艾交手接连溃败,邓艾先后攻占涪城、绵竹,斩杀诸葛瞻,一路长驱直入逼近成都。

当年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投降,不久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后也向钟会投降,至此持续四十年的蜀汉正式灭亡。

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蜀汉灭亡表面上是邓艾奇谋得逞的结果,但真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其实,蜀汉完全有机会反败为胜,扭转局势。让我们复盘一下局势。

当邓艾兵临江油城下时,大体是有些绝望的,史书记载:

“江油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

江油关之天险丝毫不亚于剑阁关,这也就能解释蜀汉为何派重兵驻守江油,而阴平七百里山道却成为无人区。

可以想象,邓艾大军从山崖上九死一生逃过劫难,好不容易见到了胜利的曙光,但眼前却是高耸入云的山隘和波涛汹涌的巨浪,邓艾的内心怕是跌落到谷地。

可以说,诸葛亮生前派兵驻守江油就是为了防止阴平小道被敌军突破,从而威胁蜀中腹地。

所以江油作为扼守阴平与成都平原的据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就是防止阴平第一道天然防线被突破后阻击敌军。

然而这一重要防御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致使蜀汉西部防线遭遇沉重打击,成都门户洞开,邓艾一路长驱直入,兵锋直抵成都城下。

当然,江油的失守也并不意味蜀汉没有翻盘的机会,成都周边要隘雒城尚在,除了汉中及陇右,其余地盘仍在刘禅手中,蜀汉仍存半壁江山。

且不说主力部队姜维、廖化等仍在抵抗,成都以南的南中六郡等广大地区已部署好部队随时准备北上增援。

当时成都城内尚有两万余兵力,物资粮草充足,而且城池高大坚固,而邓艾军历经艰险,军队不过两万余人,且孤军深入,人马疲敝,以蜀汉尚存的实力完全可以与之匹敌。

然而这一切终究化为泡影。那么明明可以抵抗,刘禅为什么要投降呢?

其实并非刘禅无能,实乃形势所迫,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益州士族集团。

从东汉以来,士族集团就牢牢控制着政权和社会资源,三国时代以来,中原割据,诸侯混战。

曹刘孙依靠武力拼杀得以三分天下,但在各自集团内部都在与各自地区内的士族豪强合作。

比如曹操得到荀彧等颍川士族的支持,孙权亦有张、顾、陆、朱等吴郡江东士族的支持,刘备也不例外,在夺取益州后就与益州士族建立联系,赐予高官厚禄。

可以说,三国表面上是军阀混战,但其实都是在得到士族支持才能坐稳江山。

当然,曹刘孙也都在依靠自己的嫡系与士族制衡,比如曹操依靠曹氏夏侯氏宗亲,孙权则有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侨姓士族,而刘备依靠的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族集团。

刘备在与刘璋争夺益州时,诸葛亮等荆州集团几乎倾巢出动入蜀帮助刘备,只留下一个关羽镇守荆州。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备率军一路稳扎稳打攻克成都,而此时的情形像极了刘禅政权面对邓艾的窘境。

益州守军将领绝大部分投靠刘备,众叛亲离的刘璋只能选择投降,因为刘璋如果不投降,益州的士族大臣们也会把他绑出来,甚至宰了他也未可知。

毕竟被俘虏和投降的待遇不同。而益州士族集团的出发点就是保证自己的政治和土地利益不受损失,至于谁来做益州的领导并不在乎,反正都是要依靠他们的。

当然,刘备的野心和能力非庸主刘璋说能比,刘备的理想是再造大汉,至少要比肩东汉光武帝刘秀,所以也就注定蜀汉未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路线。

显然,只有死忠且撇家舍业的荆州集团才能扛起这面大旗。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核心骨干建立益州执政班底,并通过铁腕和拉拢手段压制益州集团控权的野心。

吴国和曹魏虽然也依靠士族,但没有经历如此大规模的内战,矛盾远不如蜀汉激烈,这也就注定蜀汉政权内部的割裂性。

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后抑郁而终,诸葛亮捡起克复中原的大旗,强有力的推动蜀汉北伐事业,并以丞相身份执蜀汉政权之牛耳。

然而看似稳固的执政却蕴藏危机,荆州集团作为客居政治势力,犹如无根浮萍,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

反之,益州集团作为土生土长的豪强士族,拥有无尽的人力资源和后备人才,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政局逐渐发生变化。

在这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蒋琬、费祎先后执掌蜀汉国政,两人均出自荆州集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荆益势力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随着荆州集团老一辈人才的凋零,益州集团逐渐掌控朝堂话语权,蒋琬执政期间尚能秉持诸葛亮遗志,压制益州本土势力。

但费祎上台后就转而选择保境安民,与益州集团合作,可惜妥协没有换来稳定,253年费祎在酒宴上遇刺身亡,而幕后真凶却成为永远的谜团。

费祎的身亡标志荆州集团彻底失势,至于姜维,虽然以诸葛亮继承人自居,但他本身出身于天水,是魏国降将,没有足够的根基与威望统领益州。

姜维名义上是蜀汉大将军,军政一把手,但权力其实掌握在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团手中。

他们的一切出发点就是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司马氏取代刘氏也只是换个主人而已,就如同四十年前刘备取代刘璋。

而且蜀汉连年北伐,国库空虚,民生疲敝,老百姓怨声载道,刘禅政权日趋不得民心。

当邓艾入阴平时,百姓就已逃进山林荒野避难,邓艾破诸葛瞻更是威慑蜀汉,诸县长吏不是望风而降,就是弃官逃走,成都军民士气已降到谷底。

益州士族和百姓的厌战造成蜀汉兵败如山倒,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马邈不战而降,成都为什么一夜之间失守。

刘禅虽是庸主,却并不傻,他看穿朝堂上这些大臣的鬼心思,劝他投降其实是在给他一个体面的台阶,如果不投降,最终的结果是哪天正睡觉被人绑着去见邓艾。

与其这样,还不如顺着台阶下,保留帝王最后的尊严。

最终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善意”劝谏下选择投降,而后来刘禅被封安乐公,被戏谑为乐不思蜀,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蜀中本来就不是他的根,父亲辛苦打下的基业被益州士族打包出卖,刘禅心中的痛只有自己知道,回蜀做什么?继续受士族们的白眼吗?

5 阅读:2171
评论列表
  • 2024-10-11 22:10

    姜维带兵在外,诸葛瞻父子阵亡,成都都是本土派,再不投降就要被架出去投了

  • 2024-11-21 07:32

    西蜀真的搞笑 前期张松法正之流各种卖国坑刘璋 后期本地土著各种坑刘禅 全是卖主求荣无能无良心之鼠

    vKIYOv 回复:
    跟着刘禅得到了啥?啥都没得到还被诸葛亮姜维抽血北伐还是毫无希望的北伐
  • 2024-10-11 22:00

    第一先出卖蜀汉的就是姜维 为了自己的惊天之功 不惜不顾现实 改变老战略 [得瑟]

    杜波 回复:
    不是诸葛亮第一吗?
    我有个朋友 回复:
    不是刘备第一吗?
  • 2024-11-17 20:22

    荆州集团要么死光了,要么领兵在外,朝堂剩下的都是益州集团的人,对他们而言,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利益,谁统治都行,刘璋到刘备,在到魏国,只不过换个人而已,刘禅要么自己体面点,要么就趁你睡觉的时候绑起来投降

  • 2024-11-07 12:04

    打仗送死让蜀地人去,抽粮抽丁又是落到蜀地人头上。当官,特别是当大官是荆州人来当。不岀卖你,沒有天理了。

  • 2024-11-25 23:11

    从前跟刘备起事的忠臣大将已死近八九成,蜀国本身国力就少,投降实在无奈。

  • 2024-10-09 16:23

    荆州派为了统治,抽干蜀中地方豪强的血,消耗在所谓的北伐中。蜀中地方豪强早就想反了。

    用户10xxx54 回复:
    直到宋朝才有所改变,宋朝以前谁统治都可以,只要不影响世家的利益就可以啦
    用户10xxx54 回复:
    直到黄巢以后才有所改变,黄巢之前都是世家统治,利益不一致时他们就反你换个跟他们利益一致的人上去
  • 2024-10-11 22:45

    吕蒙两攻荆州,荆州本地佬还不是直接投,更何况益州派。本来刘璋统治下活得好好的,你一来男女老少拉上出打仗,顺势投降没造反就不错了[呲牙笑]

  • 2024-10-12 17:54

    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还是看不到希望的消耗战

  • 2024-10-12 04:03

    费祎可惜了[抱抱]

  • 2024-11-14 14:32

    看到这些什么益州派啊,东州派啊,荆州派啊,看都不用看,历史跟易中天学的.派系存在,但是划分派系是以地方区域划分的吗?派系一般都是以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划分,以区域划分真是闻所未闻.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你就是什么地方的派系,神逻辑...其次,三国时期确实有世家大族,但是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在三国时期还没有发展到像东晋时期那样可以左右朝廷的地步.东晋为什么会出现士族门阀左右政局的情况,归根结底是门阀士族掌握了权利兵权,司马睿南渡的时候就一光杆司令,他不得不依靠当地世家大族的实力,说白了,东晋朝廷大多时候没有实权,而三国时期各国朝廷都是有实权的.士族对朝廷影响有限,自然不能左右朝廷决策.君不见多少士族,朝廷能用就用,不能用想杀就杀.

    用户10xxx54 回复:
    那时是互相制衡,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