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翻译理论可以灵活运用到翻译中?

雅言翻译 2021-10-21 16:47:01

翻译行业,一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功夫活。在翻译的过程中,初期必须有翻译量的堆积,直到逐步把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理论磨练成熟,便可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技巧是建立在翻译理论之下的一种概念,只有了解并熟知翻译理论,才能慢慢地更好的实现翻译机巧。翻译理论有很多,中方的西方的都有,那么有哪些翻译理论可以灵活运用到翻译之中,雅言翻译今天就为大家来讲解讲解。

功能对等理论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西方的,西方的翻译理论知识有很多,然而真正当做主流翻译理论知识的,属于“功能对等理论”。很多翻译专业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都听说过它。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归化异化

如果说“功能对等理论”是主流理论的话,那么“归化异化”虽上不了主流,但却是被广泛使用西方翻译理论最多的一种理论知识。今年我国大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的英文字幕翻译就是采用的“归化异化”,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你好李焕英看完了吗?来看看这些翻译细节!

归化异化这对专业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理解为采用解释性话语去注释,也相当于翻译过程中需要做到见仁见智而非孰是孰非。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信达雅

再来说一说中方的。说到中方翻译理论,一定离不开“信达雅”,我们之前写过关于严复和信达雅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严复与他的信达雅,究竟算不算翻译最高境界?

现在的“信达雅”,已经被许多人“玩坏了”。作为翻译来说,要明白信达雅并非“仿古学”,如果一味的只是“仿古学”翻译,这属于自嗨的、自我欣赏的文字游戏而已。

信达雅绝不能是一味追求辞藻、追求柔美而并不等同于意境。“信达雅”绝对是可以作为翻译界的一大理论知识,但绝不能将“信达雅”偏离脱轨,这完全不符合原来的理论思想。虽然“信达雅”被许多人诟病,但关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在中方的翻译学术界,还是有一席之位。

化境论

如果说“信达雅”是翻译界里广为人知的翻译理论,那么说到“化境论”,相信并没有太多的人有了解过。但其实“化境论”是我国著名作家、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我们曾写过钱钟书先生的译文,感兴趣的可以点此查看:有哪些翻译作品完美做到「信达雅」的水平?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化境论”中的“化”,曾一度被许多人当做翻译的最高境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信达雅”和“化境论”都曾被当做中国翻译界的文学翻译最高标准,但不论两者哪一种翻译理论更胜一筹,都为中国翻译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还有一些翻译理论知识虽然没有列出来,但不代表不是好的翻译理论知识。我国还有一位非常伟大的翻译家,可以说是中国从古至今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理论知识直至现在也影响了许多人,有机会给大家写一写这位名人。

今天写的这些翻译理论都是翻译界中非常著名且实用的理论知识,不管是不是主流的翻译理论知识,还是民间学术“自嗨”的理论知识,只要是好用的、有理的、能够灵活运用到翻译里的,那就一定是优秀的翻译理论知识!

0 阅读:0

雅言翻译

简介:遍布全球的母语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