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命”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2-12 04:00:09
“天命”的基本解释有三:一指“天”的意志,也指“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二、自然的规律、法则;三指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天命的概念是古圣先贤的一个伟大发现。古人对自然和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因而归之于“天”的旨意和命令。过去,人世间的统治者常常称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天”的授予,即所谓的“天命所归”。 “天命”一词,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几乎随处可见。 《尚书·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亟之。”《说文》记载:“殛,诛也。”这里用为诛、杀死之意。因为夏国的国君犯下了无数的罪行,“天”的意思是,命我,也就是商汤本人除掉夏桀。 《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古代的先王,他们都有应遵守的规则,他们都非常谨慎地顺从天命。 《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句话意味着商朝的建立是顺应了“天”的旨意。 《论语》谈“天命”有两次:《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儒家的“天命”,可以理解为“命”是“天”的意志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 儒家的“天命”,是讲一个志在成为君子的人自觉有一种使命感。“天命”是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君子的品行之一。“知天命”是一个人领悟到自己负有使命,还要想方设法努力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之为“天命”。 儒家强调;一个人学习儒家,就要立志成为君子,要做一个君子,在道德修养上逐渐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同时运用自己的所学造福于社会,成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儒家的“知天命”。不是说你领悟到自己负有使命——这辈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就算了,而是必须努力去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知天命”。你学儒家之后,感觉到生命永远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天命”本身并不神秘,但认识“天命”并不容易,不知“天命”为何物者,大有人在;否则,孔子就不会说他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了,这里的“知”是证知的意思。“五十而知天命”还说明,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通过不断学习,践行仁德,到了五十岁时,才明白自己的天命所在。我们看,一个人从不知“天命”到知“天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找到的。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孔子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即传承圣贤之道,造福天下人;二、孔子知道在礼崩乐坏的时期,自己的“天命”无法实现,也就是通过传道,通过为政,为天下人谋福祉,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三、最让人感动的是;孔子承认人生有“命”,但在“命”之限定面前,他并非一味地认命。他知道自己的“天命”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无法实现,但他还是高扬起人的主体性,在“有命”的人生中,自觉挺起自己的“天命”。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之奔波一生,辛苦一生,无怨无悔!如果一般人遇到这样的境况,我如论如何都不能成功,那么我就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或者不坚持自己的理想了,破罐子破摔!要么放弃,要么背叛,一下子变成了另一个人。 孔子“知天命”后,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倡“为政以德”,推行仁政,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他怎么做的啊?五十一岁,孔子做中都宰,一直到五十四岁官至大司寇、摄相事,他都是在用自己的所学为鲁国人民造福。由于“齐人归女乐”事件,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积极传道,弘道不已。尽管在传道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颠沛流离,辛苦飘零,屡屡受挫,但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没有在天命面前低头。因为他坚信,自己所有的努力,“天”一定能感知到。经过十四年的努力,孔子看到通过推行仁政,造福于民的路子行不通,他一点也不执着,他选择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把道传承下去!期待他的学生,甚至后世的有缘人能运用儒家的思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世事哪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过无数的仁人志士。
0 阅读:5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