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缘何被称为“人屠”?

老畅 2024-12-26 12:53:52

提到战国时的名将,白起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国国力日强的时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军事将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以及东周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升为左更开始独立领军的白起奉献了他军事生涯的首秀:他率军先败东周军,然后与韩、魏联军会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然后集中精锐,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不战自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扩大战果,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伊阙,俘虏魏将犀武,攻下五城。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图片来自网络

其后一发不可收拾。前290年,白起再封为大良造。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前289年白起与客卿错进攻垣城,随即拿了下来。

前284年,白起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

前277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

前275年,再次进攻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他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

前273,白起进攻魏,拔取华阳,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

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

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前259年,秦国秘密派遣白起担任上将军,指挥长平之战,获得空前胜利。在对待巨量的降兵上,他使用欺骗伎俩把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此战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可以说,一战成名的白起一直在战场或者在去战场的路上,真正的戎马一生。白起究竟杀了多少人?太史公司马迁每一战都给出了数字(其他将领司马迁只记录胜或败、大胜、大败)。

长平一战45万,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占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死纯粹是自己找死,秦昭襄王能够不计前嫌重用他(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和宣太后执掌国政,秦昭襄王一直无法亲政,军队更是被把持,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情的起因或者说分歧在于长平之战后白起希望一战灭了赵国,但秦昭襄王却下令退兵;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时,刚刚重病痊愈的白起不干了。他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图片来自网络

说的相当有道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所以秦昭襄王将他贬为小卒并迁往阴密,逼着他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0 阅读:4
老畅

老畅

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