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术界,还是企业界,战略的概念及定义有很多,各种战略流派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不管怎样的定义,战略在本质上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如何去?
“如何去”是关乎战略执行的问题,在方向未明确之前,“如何去”是个假问题,并不重要,前提还是要回答“去哪里”,也就是战略的终极问题: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企业必须首先回答:我们目前是什么样子?显然,如果不知道去哪里,就无所谓“如何去”;同样,如果不知道在哪里,也无所谓“如何去”。
“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不容易回答,背后是对战略的系统思考与沉淀,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愿景所能涵盖,换句话说,即使浓缩为企业愿景,也要包括对企业核心能力、客户价值以及战略定位等内涵有系统的阐述,否则,就无法指导现实的路径,最终沦为一句口号而已。
在回答“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的战略问题上,多数企业都会面临如下三个典型现象:
1.只有战略关键词,看似明确,但内涵并不清晰这是最普遍的现象,企业战略浓缩为一句精美的语言,看似明确,但内涵并不清晰。比如很多企业喜欢说“做大做强”,但是“大”和“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大的标志是什么?是规模还是客户数量?做到什么程度是“大”?“强”是主业强?还是业务组合强?怎么叫“强”?等等,这些内涵性的关键问题搞不清楚,战略不可能清晰,也无法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共识。
“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要回到企业的愿景,愿景代表未来,但不仅仅代表未来,如果不能对现在产生牵引和指导作用,愿景只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已。
2.缺乏落地路线图,没有路径,战略与执行割裂战略定位不清晰,一方面除了描述不明确,另一方面就是缺乏落地执行的路线图,不知道如何走向未来,这同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先把未来喊出来,至于能不能实现,谁都不知道。
即便战略定位清晰,也需要把实现未来的路径搞清楚,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路径即使不可能绝对清楚,也要有个大概的规划,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用确定的战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这个确定,既包含明确的战略定位,也包括落地执行路线图。两者都要有,一个都不能少。
3.形不成战略能力,昙花一现,不能持续做迭代战略定位清晰了,战略路径也有了,是不是意味着战略终极问题的回答就解决了,答案是不一定。围绕“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的战略问题,企业要构建战略落地、战略执行与战略复盘的闭环管理系统,最终形成企业的战略能力,如果无法形成闭环,战略能力就无法构建。
在实践中,多数企业缺乏战略能力,要么是战略定位不清晰,要么是战略执行不到位,要么是两者都做不好,想起来搞一下,想不起来就算,中高层管理者不做战略思考,各个忙于业务,疲于奔命,但又乐此不疲。
所以,“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战略问题的回答,既要搞清楚未来的战略定位,又要制定达成战略的路线图,更要借助战略执行的持续迭代打造企业的战略能力。
那么,如何更好的回答“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的战略终极问题呢?经过多年实践,笔者给出三大实践,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实践一:研究行业标杆,洞悉外部机会,捕捉战略机会点战略基于业务而展开,业务思考要回归行业,对行业优秀企业进行观察与研究,研究行业的各种机会点,对是否有战略机会点进行研判,如果有,企业要决策是否要进入战略机会点所在的市场。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个过度内卷的时代,每个行业的战略机会点其实并不多,即使有,也会瞬间由“蓝海”变成“血海”,不但行业内战略机会点不多,更多时候是跨行业找机会,玩“跨界打劫”或“行业颠覆”,比如华为。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企业要遵循行业基本规律,以行业主流战略来发展,这是基础。
以农牧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支持,笔者预测农牧行业必将诞生万亿级的公司,目前行业内最大规模的公司年营业收入也不到2000亿元,可见市场空间的巨大吸引力。
此外,农牧行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动保、制药、饲料、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如果企业只参与某个环节的业务,很难构建竞争优势,所以有实力的农牧企业基本都参与全产业链环节,而且,农牧企业若想具备竞争力,必须要做大规模,规模做大,成本才能降低,由此,农牧行业的主流战略是“规模化产业链”,而这也将成为农牧企业的基本战略模式。
在“规模化产业链”战略模式下,农牧企业需要回答,如何才能做到规模化?是将上游某个环节做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比如海大集团,以饲料业务起家,饲料规模做到全球第二,然后逐渐进入养殖等环节;还是将中下游某个环节做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比如牧原、温氏和万洲国际,分别以养殖或零售业务带动产业链发展。
实践二:分析优势劣势,总结发展历程,确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回答“去哪里”,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也就是搞清楚本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然后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就是努力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
如何识别核心能力?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发展所有的能力,木桶理论说:能盛多少人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企业如果重点关注补短板,那会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反过来,企业发展更适合“斜木桶”理论: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是企业思维而非学术思维。
企业如何识别“最长的木板”?前提是企业优势要与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匹配,也就是说围绕行业竞争所需的关键要素发展自身能力才是正解,否则,自身优势与行业需求不合拍,那这种优势就成了“自嗨”,与发展与竞争关联不大。所以,企业核心能力识别的前提是判断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特点及壁垒,只有把握及理解行业特点,才能对行业壁垒有所参悟与洞察。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做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判别呢?一般我们会采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判别矩阵”来做分析和识别。
回到农牧行业的案例,农牧企业必要要分析总结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之后从核心能力出发,决定规模化产业链的哪个环节能最大化的发挥核心能力的优势,这样玩,才是战略。
实践三:构建业务组合,明确业务定位,战略定位清晰化战略定位的前提是业务定位,企业的多个业务不能从单一业务角度去思考,站在利益层面,每项业务都想做大,但个体都优秀往往意味着集体无法做到最优,所以,这就要求要对多个业务进行规划和安排,明确各业务的定位,最终明确公司的战略定位。
所谓业务定位,就是明确哪些业务要规模?哪些业务要利润?或者哪些业务是针对大众客户?哪些业务定位高端客户?也就是明确对不同类别业务的要求,不能什么都想要。
业务定位不同,各业务的经营重点与运营策略也会不一样。比如针对核心业务,关注收入与利润贡献,尤其是利润,经营策略是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能力建设要全面,通过强大的能力体系构建市场门槛,保持长期竞争力;针对成长业务,关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经营策略是迅速抢占市场,扩大规模,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针对种子业务,根据业务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应资源配置,设定阶段性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要及时对市场进行评估,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或风险大的市场要及时退出。
依然以农牧行业为例。当农牧企业涉足多个业务环节时,要考虑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如果企业的研发实力强大,可以做大饲料业务,以科技研发的投入换取饲料业务的降本;如果品牌与资金实力突出,可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为终端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高品质的肉类食品,以并购手段扩大品牌矩阵,从而增加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所以,业务定位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密切相关,最终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
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回答,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个从下往上,再从上到下的过程,需要思考,需要研讨,需要碰撞,更需要不断的迭代与试错,对战略定位问题的持续思考,是企业战略能力构建的重要内容,值得企业重视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