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嬴政称帝,功盖天下,死后帝国巨变,摇摇欲坠走向毁灭

雁玉历史 2024-10-07 02:59:10
嬴政称帝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统率着强大的秦国军队自燕国南下,很快攻灭了齐国。至此,六国全部被平灭,结束了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秦帝国时期。

秦统一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秦王嬴政也由囿于关中地区的国君一跃成为统辖整个华夏大地的独裁者,原有的秦王称号已不能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统一后不久的一天,嬴政就向他的丞相、御史们提出了上尊号的问题。

嬴政说道:“昔日韩王向我国割让土地,奉送王印,请求我收纳他作为藩臣,过后却违背初约,与赵国、魏国联合背叛秦国,所以我便派出军队诛伐韩国,俘虏了韩王。我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战争差不多可以至此止息了。因而当赵王派遣他的国相李牧前来结盟和好时,我就放还了住在秦国的赵王家族人质。

不料,赵王竟然违反既定盟约,攻打大秦的太原郡,所以我才下令兴兵征讨,活捉了赵王。赵公子嘉出逃自立为代王,也被我军击灭。

魏王开始时表示愿意向秦国投降,后来竟与韩国、赵国阴谋袭击秦国,秦因此派出兵吏征战,破灭了魏国。

楚王最初打算割地求和,奉献青阳(在安徽南部,长江南岸)以西的土地,过后毁约,进攻我国南郡(在今湖北江陵)地区,所以我们发兵诛伐,生擒其王,平定了楚地。

燕王昏乱,他的儿子太子丹暗中派遣刺客荆轲入秦企图行刺我,兵吏们杀了他,灭了燕国。齐王采用他的国相后胜的计策,断绝与秦国使者交往,想要作乱,军队诛伐,俘虏了齐王,平灭了齐国。

我自己以渺小的身体,兴发正义之兵,戡平天下暴乱,依赖着祖宗庙堂的灵光,扫平六国,从此天下大定。所以,今天如果不更变国王的名称,就无以显示成功,适合业已取得的宏伟功绩,使之流芳后世。请你们商议确定帝号。”

当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召集群臣研讨,而后上奏说:

“在远古五帝的时候,疆土只有方圆千里,国境之外是分封的诸侯和臣服的少数民族君主统辖的地境,诸侯们有的按时朝觐,有的干脆不朝觐,天子却无力控制。现在不一样了,陛下兴举义兵,诛灭垂死的敌国,平定了天下,海内疆域都划作郡县,法令由国家统一制定执行,自从上古以来未尝有过如此盛世,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都比不上您伟大。臣等与博士们进行了认真的商议,大家说:‘古时候有过天皇,有过地皇,有过泰皇,而以泰皇为最尊贵。’所以,我们冒死陈请奉上尊号,大王您可以称为‘泰皇’,您 的命叫作‘制’,令叫作‘诏’,天子您自称‘朕’。”

赢政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的‘帝’位号,号称作‘皇帝’。其余的同意你们所议。”就这样,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帝王称号被确定了下来,一直沿用了两千 多年。

嬴政称皇帝后,立即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对谥法进行了改革。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据说,先秦时的一整套谥法是由周公创作的。秦始皇对此颇不以为然,他发布制命说:“朕听说远古时期,人君有号但没有谥;中古时期既有号,死后还以其一生品行确定谥称。这样做,就是儿子品评他的父亲,臣下品评他们的君主,很无道理,朕不用这种办法。从现在开始,废除周代谥法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代皇帝以数字排列,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递无穷。”

皇帝称号确定后,还有一些代表国家属性的制度需要规定。首先,确定秦朝在五德终始中的远位。按照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体现在王朝历史上便是互相替代、轮转。

来自齐国的学者向始皇建议说:“黄帝得土德,所以据记载当时出现了黄龙和地蚓;夏朝得木德,所以当时有青龙来到城郊,风调雨顺,草木长得十分茂盛;殷商得金德,所以白银从山上流了下来;周朝得火德,所以当时有赤红色鸟飞临的符征。今天秦朝取替了周朝,是水德的时代。过去秦文公出外狩猎,捕获了黑龙,这正是水德的征兆。”

始皇采纳了这一说法,颁布命令,将黄河的名字改为“德水”,宣布这是水德的正式开始。

其次,确定国家崇尚的颜色。由于水在北方呈黑色,所以决定色尚黑,衣服、旌旗、旌节等都用黑颜色。

再次,确定施政主张。因为水是阴性,而旧的说教认为“阴”在政治方面代表着刑杀,所以始皇确定了以刑罚治国的施政总纲。

第四,确定数字计算单位。由于认为水的终数为六,所以取六为计数单位:符帖、法冠都定为六寸,车舆宽度为六尺,六尺叫作一步,每辆车挂六匹马等等。

第五,在音韵方面,以大吕为尚。

第六,更改年首时间为冬季十月份,朝廷庆贺日是十月初一。

就这样,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当年,便完成了称皇帝、定德运等一系列带有王朝标志性的政治制度变革,揭开了中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

血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族的南下骚扰、抢掠,动员了几十万人在大将蒙恬带领下,将战国时期秦国、赵国和燕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增补,连贯为一,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建成了一条横亘万里、气势雄伟的长城。它宛如腾飞的巨龙,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由西向东,绵延婉转,穿过戈壁草原,翻越崇山峻岭,一直奔向苍茫的大海。万里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

长城的修筑,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拓展疆土、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产物。

当时,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许多诸侯国都在具有军事意义的边界地区修筑长城。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中山等国都曾修筑过长城。其中的燕、赵、秦三国,为了抵御匈奴、东胡等族的侵扰,保卫本国的安全以及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相继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内地的长城,秦统一以后大部分被下令拆毁了,而北边的长城则保留了下来,后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有的甚至直接利用旧城作为骨干部分。

燕国的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北京、河北、辽宁一带。战国后期,燕在北部边境修建长城,主要是用以阻挡分布于河北北部、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袭扰。

战国中后期,匈奴开始强盛,燕、赵、秦三国北部边界的长城地带成为与匈奴角逐的战场。虽然赵国名将李牧守边时英勇善战,使匈奴不敢进入赵国境内,但由于中原各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某些地段的控制权经常变化,因此秦、赵、燕三国所筑的长城,实际上并没能有效地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秦始皇平定关东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便有条件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对付匈奴。而这时,匈奴的势力也进一步强大起来,越过黄河,到达鄂尔多斯高原,机动性较强的骑兵直接威胁着秦关中腹心地区的安全。

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匈奴,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秦政府在这些地区分设了四十四个县,建置了九原郡,并且修筑了几十座城堡作为防御工事。此后,匈奴不敢大规模进犯,但仍偷袭骚扰。

为了巩固北部边境,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和另一位大将杨翁子领军渡过黄河,占据阴山,断断续续地向北推进,在所收复地区又增设了三十四个县。秦政府还用“谪戍”的办法,迁内地人民三万户移居河北(今内蒙古、宁夏一带)新建的边县地区,开垦土地,守卫边城。蒙恬、杨翁子统领数十万军民首先对新收复的沿黄河一线的赵长城进行修葺、补筑。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声势浩大的长城修筑工程全面展开。蒙恬等人受命率士兵和役夫、刑徒约五十万修筑长城,他们充分利用山河的自然之险,根据地形走势筑城,有些地段利用战国时秦、赵、燕三国设在北部边境的旧有长城进行延补,有些地段则随着秦国新开拓的疆域向北推进,修筑新城,并且在险要之处设置了一个个的屯兵要塞。

为了修长城,秦政府几乎把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都动员起来了,一队队的役夫被迫赶赴边疆,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小车被推着向北行进。

在东西长达万余里的长城沿线,到处是开山凿石、肩挑畜拉、打夯砌砖的场景,工程一直持续到冬季土冻。转年春天,长城修筑工程再度全面铺开。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也被派到上郡(今陕西绥德)和蒙恬等一起主持工程建设。

这样,经过了多年极其艰苦的努力,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终于建成了。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雄踞于祖国的北方。至今在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北、辽宁、吉林等地,还能找到秦代长城的某些遗迹,有些残存的土垣还有五六米高,断层清晰可辨。

万里长城的修筑,固然是以万千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无数生命为代价的,秦始皇残暴地不切实际地滥用民力也应予批判,但长城对于防御匈奴侵扰、巩固国家统一又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长城不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书生的命运——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秦都咸阳的广场上燃起了焚书的烈火。这样的焚书之火,很快蔓延到全国各郡。

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以外,全部化作黑灰。第二年,服务于秦政府的文化机关中的诸生,又有四百六十余人被活埋,七百余人被屠杀,无数的人被流放到边远荒僻的地区。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合称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

首先是建立郡县制度,郡有叫作材官的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其次是对乡村农民继续实行什伍连坐法,并禁止了农民传统的冬季军事训练;

三是收缴百姓手中的兵器,集中至咸阳进行了销毁;

四是迁徙六国豪富于咸阳,集中管治。

这些在社会领域进行的措施似乎已经很完善了,接下来,该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动手术的时候了。新政府要想从根本上巩固统治,就必须肃清隐藏在政府机构中的残余旧贵族及其代表,以及作为其政治指导思想的旧文化。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宫廷盛宴,高级官吏都在召宴之列。

七十位博士首先向始皇致敬、祝寿,表示他们的忠顺。当时仆射周青臣致颂词说:“以前秦国所辖有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幸亏仰仗着陛下的神武圣明,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勘定天下,驱逐了蛮夷,现在普天之下,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皆是大秦的国土,天下没有不臣服的人。同时把各个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使得百姓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不再饱受战争的危害,和平可以保持万代。从上古以来没有谁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力和盛德。”

这段颂词,表面上恭维始皇,实际上是对投降的旧贵族的尖刻嘲讽。因为他所赞颂的正是秦始皇吞并六国,消灭旧贵族的功绩。

博士们听后,都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其中一位来自齐国的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讽刺作了一番回答。

他说:“臣下听说殷朝、周期统治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为臂膀辅翼。现在陛下统治着全天下,但子弟们却还是平民百姓,如突然出现田常、晋国六卿篡权夺位的祸患,朝廷大臣中又没人能够辅佐时,将依靠什么来解除危机呢?不学习古代的统治经验而能够长期存在的政权,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着您的面阿谀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忠臣啊!”

这一段话,实质上是对郡县制度的批判,试图从始皇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说服始皇,恢复旧政治制度。

秦始皇果然有所犹豫了,他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群臣讨论。

丞相李斯上书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三朝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形势变化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创成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的丰功伟绩,这本来就不是这些愚钝的儒生们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讲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情,哪里还值得效仿呢?

以前诸侯并起纷争,用厚赏大量招纳游学之士。现在天下已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当今的学问而学习古代的学问,以此来否定今天的社会,迷惑扰乱百姓的思想。所以,我李斯冒死罪进言:古时候天下分散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各诸侯国并立,有人称颂古代以否定当代,修饰一些虚夸不实的文辞来扰乱社会现实,人们都认为自己学派的理论最好,用它来否定皇上的新政策、新法令。

现在不同了,陛下您统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曲直而使全国都尊崇皇帝一人。但是,原先那些私家学派却聚在一起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一听说国家法令颁布下来,就立即以各自学派的观点来议论它,回家时心中不满,出门后则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用褒贬君主来博得名声,发表与朝廷不同的看法来显示清高,煽动下层民众来制造流言诽谤。像这样下去而不加以禁止,那么在上面君主的权威就要下降,在下面就会结成许多党派,所以,最好明令加以禁止。臣下请求陛下同意,把除记载秦国历史以外的典籍全部焚烧掉;把除博士官所掌管的以外的,天下人私自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都送到郡守、郡尉处一起毁掉。

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斩首示众,以古代否定当代的人连族诛灭。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同样治罪。命令颁布三十天后还有人不烧书的,罚他在脸上刺字并做筑城苦役发配边疆。不在清除之列的,是医药、占卜、农艺等方面的书。如果有人想学习政治法令,可以请官吏作为老师。”

在李斯看来,这些终日诵读孔子之书的诸生,是一群动荡人心的政治反对派。为了绝灭这种复古思想的传播,李斯主张焚烧一切作为这种思想渊源的古典文献,而对于与思想无关的书籍,实际上允许其流传。

当下,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第二天,在各郡县到处点燃了焚书的大火。不到三十天,秦代以前的许多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这些书毁于七年后,即公元前206年项羽火烧咸阳之役)。

“焚书”事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旧文人依然在政府机构中掌管着文化事业,而且经常散布对秦政权的不满情绪。为了肃清这些政治反对派,秦始皇又制造了“坑儒”的惨剧。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秦所用的旧贵族文人方士中的侯生、卢生两人看到当时的政治日益倾向于专制与独裁,预感到或许以后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就在一起谋划说:

“始皇的为人,天性凶狠残暴而刚愎自用,他出身诸侯,兼并了天下,踌躇满志,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他。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也有七十人,但只不过是虚设充数的备员,不被重用。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决定的命令办事,决策权在皇上那里。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树立权威,官吏们都害怕获罪,想保住俸禄地位,所以没有人敢于真正尽忠尽智。

皇上由于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日益骄横,臣下小心翼翼地靠着说谎话过日子。秦国法令规定,一名方士不能同时上呈两种处方,如果处方试一次不应验,就要处死。主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有三百,都是有学问的人,然而由于害怕触犯皇帝忌讳,不敢公开指出皇帝的过失。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始皇甚至用秤来称下面报来的奏牍,日夜都有定额,阅读不够一石重就不休息。作为皇帝,他贪图权势到这个地步,咱们不能再替他去寻找仙药了。”

于是,相约一起逃跑了。

消息传到了皇宫中,秦始皇非常生气,拍案大骂道:“我前些日子收缴了天下的书籍,不适用的都烧掉了;征召了大批文学、方术之士,想让他们振兴太平盛世。方士们说可以炼造仙丹寻找奇药,可现在一去不返。徐福等人花费了的钱财数以万计,最终也没找到仙药,只是常常听到他们非法谋利的消息。对卢生等方士,我给他们的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企图以诬陷来加重我的无德。在咸阳的各地儒生、方士,我派人悄悄察访过,有的人竟然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他下令由御史们搜捕可疑的诸生进行拷问。诸生被迫互相告发,触犯禁令的共有四百六十余人。御史们命人在咸阳城外挖下大土坑,将这些儒生全部活埋了,并布告天下,今后有敢妖言煽动是非的,严惩不贷;同时,将其余有过失的诸生发配北边,中途因饥寒病累而死者很多。

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有些看不下去了,向始皇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抚好,儒生们都是些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的学者,现在您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儿臣担心天下将会因此而不安定。希望皇上认真考虑。”

这句话本来出自善意,说得也很得体,但秦始皇听后却很不高兴,命令扶苏远离咸阳到北边去做蒙恬部队的监军,不愿他留在身边。

这四百六十几个诸生,在当时的秦政府看来,都是些死有余辜的政治反对派,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当时最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们被活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损失。

然而,悲剧却并未因此停演,在这次大活埋、大流徙之后,秦王朝对于旧贵族、旧文人,接着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大屠杀。

秦始皇后来又命令人假装冬季在骊山上种瓜,果实“生”出后,命博士、诸生们前往观看,事先埋伏了大批武士,待博士诸生来到后包围杀害,共有七百多人遇难。

秦二世统治时,曾召集博士诸生商议应对陈胜、吴广起义之事,在朝廷上下令处死了数十名持有不同政见的博士诸生。秦始皇和二世皇帝都是这样将为其所用的旧贵族文人视作敌人,用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消灭。

焚书坑儒是秦政府企图对过去的文化思想作一次彻底清算,然后从批判中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措施。但是,焚书坑儒客观上只是对旧文化进行了摧残,而没有达到建立新文化的目的。

惑于方士

秦始皇兼并六国,一跃成为统治华夏大地的皇帝。随着疆土的扩展、地位的独尊,他心中的权威感和权力欲望迅速膨胀,自大、至尊以及渴求永远享受生命的意念也在不断升腾,于是他从迷信方士神仙之说发展到竭力寻求神仙长生不老之药。神仙之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战国末期齐国的哲学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邹衍,把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

提出了“五德终始”说,成为许多人信奉的理论,并得到当时一些诸侯国王的赞赏。邹衍的学说主要盛行在燕国、齐国等东部沿海地区,信奉邹学的是一批特殊的知识人士,他们后来进一步扩展理论,把研究的方向转向神仙鬼怪之事,形成了一个叫作“方士”的文化人群体,而且人数逐渐增多,纷纷利用神鬼之学来钻营谋利。

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始皇是不信神鬼之说的。到了他兼并六国,称皇帝,确定相应制度时,采用了来自齐国的博士诸生的建议,用邹衍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学说推演,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替周,应是水德,便下令开始执行水德。此时,秦始皇接受了阴阳之说。

秦始皇听信方士神仙之说欲求奇药,是在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泰山封禅完毕后。始皇大队车马来到琅邪,修筑琅邪台以观东海。始皇深深地为大海烟波浩渺的茫茫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于是,齐国方士徐福等人纷纷上书陈说神仙之事。他们讲:“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距离海岸不远。自从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以后,屡屡有人到海上寻找这三座神山,但神仙不愿外人接近,每每船到岛边就被风吹走了。不过,还是有人曾经到达了,见到了各位仙人和长生不死药,而且岛上动物以及许多东西都是白色的,宫殿是用黄金和白银做成的。船没到神山跟前时,远远望上去神山像是飘浮的云彩;等到靠近了,三座神山反而都在水中。船将靠岸,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吹走了,所以最终没能登上神山,但是齐、燕两国的国君仍然乐于不断寻找。”

各家方士众口一词,描述得一个更比一个形象、逼真,甚至有人请求始皇亲自乘船出海登临神山。此时的始皇已认定自己是上天之子,他望着变幻莫测的大海,不由得相信了神仙的存在,渴望能得到长生不死药。

始皇起初真想自己去访寻神山,但又怕接近神山却被风吹得上不了岸。于是,他听取了徐福的意见,自己留在海边祭祀名山大川和传说中的八位神将,派徐福率领船队,载着数千名男女儿童出发,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拜问住在岛上的羡门、高誓、宋毋忌、正伯侨等古仙人,求赐神药。

第二年,始皇再次东游之罘(今山东烟台北)、琅邪,仍没有人为他寻得仙人仙药。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改道前往渤海西北岸边的碣石观沧海,派遣燕人卢生率船出海寻找仙人羡门、高誓,同时又派出方士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求仙人的长生不死药。

由于派出的方士一直没有送来好消息,始皇这时生了疑心,特地召见从海上回来的方士,询察真伪,还惩处了几个没有应验诺言的方士。

卢生从海上一无所获而归,听说始皇要见他,吓得魂不附体,惊慌中想了一个主意,他制作了一份阴阳图谶,参见始皇时,讲了些神鬼的故事,而后拿出编制的图谶,说是海上仙人所赐,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

始皇一见,大为吃惊。“胡”是当时人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恰恰在始皇之时北边的匈奴族强盛起来,占据了黄河河套地区,势力到达今天的陕西省西、北部一带,直接威胁着秦国国都咸阳的安全。始皇依照仙人指点,立即发布命令,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取了河套一带地区,屯兵上郡,防备匈奴南下入侵。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卢生觐见秦始皇说:“臣等入海寻找灵芝奇药,但常常遇不见神仙,大概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妨害着神仙出现。陛下应微服出行躲避恶鬼,只有陛下彻底避开了恶鬼,真人才会来到。陛下所居的地方,人臣都知晓,这妨碍神仙的出现。所谓‘真人’,他们进水里衣服不湿,进火中不会被烧,在云气之上,与天地共存。现在皇上您忙于治理天下,不能恬静、淡泊处世。希望您所居住的宫殿不要让外人知道,然后不死之药大概可以得到。”

始皇听后,如痴如醉,对卢生和侍臣说:“我很羡慕真人,今后我自称‘真人’,不再称‘朕’。”

于是,下令将咸阳城外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用甬道、复道连接,充斥以钟鼓、帷帐、美人等,始皇不时更变住所,行幸的地方,如果有人向外说出,即是死罪。

有一天,始皇行幸梁山宫,从山上远远望见大路上行进着一支庞大的车骑队伍,始皇问身边的宦官是谁的车队,回答说是丞相的,始皇表示十分不满。事后,一名宦官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立即减损了车骑数量。

始皇得知丞相削减了车骑,大为恼怒,认为必定是那天在他身边的宦官泄露了消息,下令逮捕所有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杀了。从此之后,大臣们再没有人知道皇帝居住的地方了。

只有朝会时,始皇才到咸阳宫裁决政事,向大臣交付任务。

方士卢生和韩人侯生见始皇真的做到了远离众人,便着急起来,担心始皇忽然召见询问何以神仙仍不降临,于是两人悄悄逃离了关中。始皇闻讯,大发雷霆,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犯有妖言惑众罪的诸生,将大批儒生谪发边地。

方士的许诺没有得到应验,但始皇脑海中的成仙愿望却有增无减。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西)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在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始皇派御史前去查究,无结果,遂尽杀附近居民,用火烧掉了陨石。为此事,始皇许多天闷闷不乐,命令博士为他作《仙真人诗》,派人交给各地乐人演奏传唱。

又有一天,有人奉归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渡长江时投入江中的玉璧,并说“今年祖龙死”。始皇深感不安,令人对此事占卜,得卦是游徙可以避灾求吉。于是他命令迁徙三万户百姓到北部边疆,同时决定再次到东南沿海游巡,寻找仙人仙药。

第二年岁首,始皇带着庞大的车队出发,到达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登山观东海,而后沿海岸线北上,到达琅邪。

仍在海边寻仙的方士徐福等人因几年来花了巨额钱财,多次入海一无所获,害怕始皇惩处,撒谎说:“蓬莱山的仙药能够得到,但往往船被大鱼所扰,所以没能上去,请求陛下派遣善射武士同往,遇见大鱼则用连弩射击。”

始皇夜梦与海神打仗,海神长得如人状,醒后问随行的齐国博士,博士回答说:“水神是看不见的,大鱼蛟龙是他的军将。现在陛下尊敬、祭祀山川海神却仍有这样的恶神,只有除去恶神,善神才能来到。”

始皇于是命令入海的人在船上带上捕捉大鱼的工具,而自己乘船使用连弩准备射杀大鱼,在之罘竟真的射杀了一条大鱼。

大鱼虽然射死了,可还是连个神仙的影子都没见着,绝望中,始皇无可奈何地宣布西行回家。满身疲惫,一肚怏怏,始皇心力交瘁,当车队行至半途便病死了。

不可一世的专制君主,就这样因为几个方士的谎言,整整十年苦苦追求仙药,至死也不觉悟。

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是秦王朝的政治统治由盛变衰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沙丘之变的序幕是从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开始的,这次出巡的开始时间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日。

当时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咸阳,随同始皇前往的有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等。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长子扶苏因直言劝谏,惹得秦始皇不高兴,因而被派到上郡去做蒙恬戍边部队的监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想去巡游,要求跟随同行,始皇答应了他。其他的皇子都没有跟着去。

秦始皇这次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至湖北云梦,又沿长江东下到达会稽山,然后渡江到达琅邪,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古黄河渡口)秦始皇就得了重病。出于极端的迷信,始皇派蒙毅沿原路转回祷告山川神灵,祈求保佑。

在继续行进途中,始皇的病逐渐加重,但他一直想长生不老,讨厌说“死”这个字,群臣没有一个人敢对秦始皇说死的事情。

然而事实无情,始皇的病势有增无减,越来越重,他自己预感到活不了多久,临死前仍想传皇位给扶苏,于是留下一封加盖了御印的遗诏,令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管理,赶快到咸阳来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信已封好,只差派使者送出去了。

始皇行至沙丘平台时,病情突然恶化而死。这时,蒙毅尚未返回,遗诏和印玺都在中车府令赵高的手里。

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秦始皇死了,其余群臣都不知道。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担心贸然宣布皇子们和全国其他地方会出现变故,引起动乱,所以对此事保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

他们把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的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像以前一样照常献上饮食,百官也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车中假托皇帝降诏批签。

赵高过去曾当过胡亥的老师,教胡亥写字以及狱律法令等知识,胡亥很喜欢他。而赵高同蒙毅曾有过很深的怨恨。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照法律审讯他。蒙毅依律判处赵高死刑,剥夺他的官籍。

但始皇却认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又下令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因此赵高一直仇恨蒙毅,伺机报复。这时看到有空子可钻,赵高就趁机进行阴谋活动,他扣留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暗中对公子胡亥说:“现在皇上去世了,没有留下封诸位皇子为王的诏书而只赐给长公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公子回来后,就要即位当皇帝,而您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

胡亥回答说:“本来就是这样。我听说过,圣明的国君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已经死了,既然没有留下分封诸位皇子的诏书,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高又煽动说:“不是这样的。当今天下的主动权掌握在您和我赵高以及丞相的手中,希望您能好好考虑决定。更何况成为帝王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这两种情况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胡亥还是有些犹豫说:“废掉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啊!不服从父亲的遗诏而畏惧死亡,这是不孝啊!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帮秦始皇出行专用车助而勉强继承皇位,这是无能啊!这三种做法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的人也不会服从,我自身要遭受祸秧,国家也要被毁灭。”

赵高说:“臣下曾听说过商汤、周武王杀死他的君主,勘定天下,人人都称赞他们的弑君的行为是义举,不能算不忠的行为;卫国的国君弑父,如此的举动而卫国人却都称颂他的功德,孔子也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不孝的举动。何况做大事的人不能拘于小节,积大德的人不能过于谦虚,每个地方各有各的风俗习惯,每个官员各有各的工作方法。如果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以后必然有祸害;关键时候犹豫不决,以后必然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行动,连鬼神都要回避,以后一定能够成功。希望您按我说的做。”

胡亥沉重地长叹一声说:“现在先王去世没有发丧,丧礼也没有举行,怎么好用这件事去干扰丞相呢?”

赵高说:“时机稍纵即逝,来不及详细谋划!我就像背着干粮骑着快马一样,就怕耽误了时机!”

在赵高的策划和怂恿下,胡亥同意了他的建议。接着赵高又提出:“如果不同丞相商议,恐怕这件事还不能成功,臣下请求替您去同丞相商议。”

于是,赵高代表胡亥来拉拢丞相李斯,他说:“皇上去世,赐给长公子扶苏一封诏书,命他赶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他为皇位继承人。诏书还没有送走。现在皇上已经死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赐给长公子的诏书以及兵符印玺全都在胡亥的住所,确定谁当太子只在于先生您和赵高我的一句话而已。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办?”

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这可不是做人臣的所应当议论的 事啊!”

赵高说:“先生自己估计一下才能是否比得过蒙恬?功绩显著是否比得过蒙恬?深谋远虑而不失误是否比得过蒙恬?”

李斯说:“这三个方面我都比不上蒙恬,但您对我的要求为什么这样苛刻呢?”

赵高说:“我赵高本来是一个被施以宫刑的奴仆,有幸凭着熟悉狱法文书进入秦国皇宫,参与各种政事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和功臣能够将封爵传给下一代的,他们的结果都是以被杀而告终。先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长公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过人,信任手下的人而又善于激励武士,他即皇位以后必然会起用蒙恬为丞相,先生您最终也不能怀揣通侯的印退职归乡了,这是明摆着的。我赵高受先皇帝的诏令教胡亥学习,让他学法律已经好几年了,从没见他犯过什么错误。他慈悲仁爱又老实厚道,轻视钱财又尊重士人,内心聪慧而不夸夸其谈,竭尽礼节而敬重贤士,秦国的诸位公子中没有人比得上他,可以立为皇位继承人。请您考虑好再定夺。”

李斯说:“您还是回去吧!我李斯只奉行先主的诏令,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定夺的呢?”

赵高说:“平安可能隐藏着危险,危险也可能转化为平安。在安危转换的紧要关头不早作决定,又怎么能算是圣明的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一介草民,承蒙皇上的恩典,提拔我,才让我当上大秦的丞相,我的子孙也因为我被封侯,都得到了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因此先皇帝才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任托给了我,我怎么可以辜负他的重托呢?为人臣的各守各的职分就可以了。您不要再多说了,别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

赵高说:“我似乎听说圣人能够看透时局,不会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天下变化,顺应潮流,看到表面情况就能知道本质的东西,看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最终的结局。事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赵高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了。况且从外地抵制朝廷的政策就可以称为捣乱,从下面抵制皇上的命令就可以称为反叛。所以秋天一降霜雪就会花草凋落,春天冰消雪化就会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为什么连这 些也不能理解?”

李斯说:“我听说晋国撤换太子,国家三世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当哥哥的被杀死;商纣王杀害自己的亲戚,又不听人劝谏,国都被夷为废墟,社稷也没保住。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的下场。我李斯现在还是个人,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

​赵高说:“上下同心协力,事业就可以长久不败;内外像一个人那样密切配合,事情就不会有差错。您如果听从了我的计策,就能长期保住通侯的封号,而且可以世代相传,那您就一定同乔松一样长寿,同孔子、墨子一样聪明。现在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计策,一定会祸及子孙,这太让人寒心了。善于为人处世的人能转祸为福,您可要想好怎么办啊!”

在赵高的一再怂恿和威胁利诱下,李斯终于屈服了,他流着眼泪仰天长叹说:“哎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那向什么地方寄托我的命运呢!”

于是赵高与胡亥、李斯一起策划,他们秘密换掉了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诏书,对外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他们又伪造了一封给长公子扶苏的诏书,列举扶苏、蒙恬的罪状说:“我巡视天下,祈祷各地名山大川的神灵保佑以延长寿命。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年多了,不能向前推进,士兵却伤亡很多,没有立下一点功劳,反而几次上书直接诽谤我的所作所为,扶苏因为不能解职回来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他作为儿子而不孝顺,赐给他剑用来自杀吧!将军蒙恬和扶苏一起在外边驻守,不能纠正他的错误,也应该知道他的想法,作为大臣而不尽忠,也赐他同时自杀吧,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副将王离。”

他们把诏书封好后盖上皇帝的玉玺,派遣胡亥的门人捧着这封假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再派李斯手下的人为监军去夺蒙恬的军权。

为了等待使者回来报告扶苏和蒙恬的消息,他们的出巡车队故意从北边转了一大圈,从井陉绕道九原郡再向咸阳折回。这时正赶上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虽然在车中,但已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赵高等人为了掩人耳目,就下令随从的官吏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鲍鱼,让人们分不清尸臭和鱼臭。因为秦始皇平时性格乖戾,随行的官吏们没有人敢表示怀疑。

远在千里之外的扶苏、蒙恬,事先因信息不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事发以后,扶苏毫无主见,对胡亥使者送来的伪诏深信不疑,大哭起来,进入内室,想马上自杀。

蒙恬则表示怀疑并劝阻扶苏说:“陛下在外地,没有立太子,派臣下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您担任监军,这是关系到天下安危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即自杀,怎么知道这其中没有奸诈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明确答复后再死也不晚。”但使者紧逼不放,连连催促。

扶苏为人仁厚,对蒙恬说:“父亲命令儿子去死,还有什么可请示的!”还是自杀而死了。

蒙恬不肯自杀,却也不能扭转局面了。秦代实行的监军制度使蒙恬平时并没有调动军队的全权,而且戍边军中的一些将领如王离等人事先已被收买,所以使者很轻易地把蒙恬抓了起来,转移到阳周关押。

胡亥听到扶苏已经死了的消息,当下就想放掉蒙恬。但赵高不仅怨恨蒙恬兄弟,而且认为他们是自己篡权的最大障碍,想借机把他们铲除掉。这时蒙毅祈祷山川神灵后刚刚赶回来,胡亥听从了赵高的挑拨,就在代郡把蒙毅也囚禁起来。政变成功,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他们带着秦始皇的灵车快速行进,从直道赶回咸阳,发布治丧的公告。

安葬完始皇以后,太子胡亥就继承皇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常在皇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实权。胡亥、赵高等人通过阴谋政变上台以后,先后杀害了蒙恬兄弟以及一大批先朝大臣和公子,并实行严刑暴政,使得秦王朝的统治很快就摇摇欲坠了。

0 阅读:6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