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伟:我与周总理秘书的一面之缘

绿拂晓 2025-03-13 06:05:33

我与周总理秘书的一面之缘

文/孙华伟

2018年10月9日,是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日子。

那一天,曾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担任多年外事秘书,离休前任中国驻匈牙利大使的马列老前辈病逝,享年95岁。在当月十五日,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在当年向周总理告别的北京医院举行。那天,因我陪同首长出差公干,未能前往医院告别,成为我人生的遗憾。

遗憾之中,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与马列老前辈的“一面之缘”。2003年夏,我所在部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北京总部大院的三位革命老前辈,其中一位是周总理生前秘书马列,一位是彭雪枫将军夫人林颖,还有一位同来的女老红军。我当时在部队政治机关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奉命陪同这三位革命前辈在营区及附近景区参观。由于我所在部队“雪枫团”(现为“雪枫旅”)是由一代抗日名将彭雪枫将军创建的,因而在马列和林颖前辈心中的分量很重,对我们这些晚辈战友非常热情,关心有加。短短两三天的时间,我和战友陪同三位老前辈参观军史陈列馆、登临青铜峡拦河大坝、游览沙坡头、走进中宁枸杞园……尽管老前辈们已是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铄,一路谈笑风生,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我有幸亲耳聆听了马列前辈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故事,多有感触,深受教益。

曾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外事秘书的马列老人,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了十五年之久。马列是1950年10月到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当时年仅28岁,随后跟随总理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苏谈判,做文件和生活翻译(俄语)。当时,毛泽东同志和斯大林的许多通信,都是通过他亲手传递。“我有机会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实在是一生中的大幸。”“周总理高尚的人格,使我终生受益……”谈起这段特别的工作往事,马列老人感触很深。

我对马列老人这段人生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他的名字由来,以及如何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秘书产生了探究心理。面对我的崇敬与好奇,马列前辈以一种感慨而幸福的神情,娓娓道来。他1923年出生在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读于师范大学,是抗战前的老党员。“九·一八”事变后,马列于1933年冬随家人逃亡到北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童年时代,他经常听父亲讲述朱毛红军的故事。他从小就恨日本人和蒋介石,因为是日本人侵略了东北和自己的家乡,知道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东北三千万父老才无家可归。

1936年7月,13岁的马列考入北京师大附中。8月开学,稚气未脱的马列兴奋地开始了在师大附中的学习。当时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还有公民课。老师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一般都在师大讲课,来附中兼课。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不带书也不带讲义,教几何的老师画图水平非常高,给幼小的马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考试是5分制,学业压力不大,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马列的本名叫马瀠(yíng),是父亲给起的,在北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一直都是用的这个名字。1940年8月,马瀠在邢台地委等待分配工作。人们都说,你这个“瀠”字难认又难写,这是什么怪里怪气的洋学生名。马瀠也很苦恼,有一天来到救亡室,就是当时开会的地方,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马恩列斯的照片,马克思排在第一,列宁排在第二。17岁的马瀠心眼一动,脱口而出,“我就叫马列了!”旁边的人一听不由得赞叹,这个小孩好大的口气啊!马列就马列吧。于是马瀠就正式改名为马列了。

在北师大附中的四年期间,马列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抗日救亡活动,演出,募捐,还有小组会。所有的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家里人。小马列虽然不知道父亲的真实身份,但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家不同寻常,家里床底下藏着油印机,有很多印刷品,父亲不给他看,也不许他偷看。三更半夜也经常会来人和父亲谈话,虽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但年幼的马列凭直觉知道,这些都是好人。而父亲估计也觉察到了小马列的蛛丝马迹,在家里经常唱些抗日救亡歌曲,课后还经常出去跟同学聚会。但父子两个从来没有相互问起过。

马列老人回忆这段往事,动情地描述说:“我和父亲,是在两条线上革命,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直到1940年夏天,父亲带着刚刚读完高一的马列一起到太行解放区,父子两个才互相交底。高二再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奇怪,马列失踪了,到哪儿去了呢?他们不知道,马列已经像鱼儿到了大海,进入到一片自由广阔的天地了。

1940年9月,马列被分配到赞皇县的青年抗日救国会工作,负责宣传和儿童工作。1941年5月,组织送他去延安继续深造学习。6月马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开始学习俄文。抗大三分校后来搬到陇东,俄文队留在延安,隶属新成立的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撤离延安后,俄文队改为俄文学校。1943年成立了英文系,学校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这期间马列一直在学习俄文。1945年10月,马列跟随东北干部团,从延安到达沈阳。一次,他跟随首长到大连出差,由于当时苏联红军在旅大地区驻军,地方急需俄语翻译,马列就被留在了大连。大连的实践,使一直学哑巴俄语的马列,口语也就慢慢地过了关。

1949年12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俱兴,外交内政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赴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国际局势和中苏关系交换意见,期间让周恩来去莫斯科同苏联政府商谈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当时,马列正在旅大区党委做外事工作,中央便决定他与旅大区党委书记一道跟随周总理到苏联。在火车上,马列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心里特别紧张,但周总理平易近人的作风很快让他平静下来。周恩来对马列说:“我12岁的时候到你们老家去上学,头上还拖着个辫子呢。”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说笑了。

幽兰藏于深谷,珍珠藏于海底;宝玉藏于琢磨,钢铁藏于锤炼。“在总理身边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马列老人提及那段人生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1950年10月志愿军过江前,周总理把马列调到北京,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五年。马列老人感慨地说,“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我们除了时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外,还经常接受到他的许多具体的指导,学到许多新的东西,从而使我终生受益。”

周总理学识渊博、工作严谨,举世公认。这一点,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马列感受尤为深刻。比如起草文件,总理要求一切情况都必须准确无误,一清二楚。所以,在文件里他最反感也许、大概一类的词句。马列回忆说,“在日常工作当中,总理对我们秘书人员的要求极为严格,开始我们不知道的,他总是耐心给我们讲;而有些已经看过的,应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那就该挨批评了。

周恩来为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十二小时,有时长达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周恩来”。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对周恩来提出个人的唯一请求:请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马列老人深情地回忆:“总理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看到过总理落泪”。原来,1954年,我军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同志在莫斯科病逝。当时马列接到大使馆的电话,立即报告给总理,总理一下子就落泪了。总理说,我长征时得了病,杨立三同志抬过我的担架。

“有权位的人,权位不伟大,平凡才伟大;有名望的人,名望不重要,人格才崇高。”在总理身边的十五年,马列作为工作人员跟随总理出访过许多国家,到过日内瓦会议的会场,见证了周总理提出开创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见证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1975年秋,马列知道周总理病重住院,正好已在国外工作多年,可以回京休假。回京后,马列想要去看看总理。当时总理病情已经很危重,中央对探视限制得非常严格。邓颖超同志让秘书告诉马列,一定要服从组织的规定。1976年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马列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由于情绪激动,心脏病犯了。在医院住院4个月后,前往北戴河疗养。刚到北戴河一个月,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屋子也不敢住了,搭了个简易棚,放上一张床,就在户外野营。

2008年2月,马列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要心脏搭桥手术。由于风险高,儿女都不敢签字,马列老人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分析会,事前写好遗嘱,孩子不签字,他自己签。并且表示,手术成功了,是医院的成就,失败了,就当是为医院做点贡献吧。马列就是这么一位乐观豁达的人。“愈是历经困难挫折,愈是成就逆增上缘;凡事用心勤恳学习,必定能够突破囿限。”作为曾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十五年之久的马列老人,深受伟人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影响,对我们陪同的几位晚辈战友满怀深情、寄予厚望,关切地与我们拉家常、聊生活、问打算,鼓励我们要加强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几天后,马列、林颖老前辈要返京了。我奉命把这次陪同拍摄的活动照片制作成影集,并提前送到部队招待所,作为老前辈此次的参观纪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马列老前辈专门从招待所给我打来电话,向我和战友表示感谢,关切而略带幽默地对我说:“这几天,你光忙着给我们照相了,跑前跑后很辛苦,估计你自己没能拍照片,我们明天一定要在营区拍张合影,你也留个纪念。另外,我把家里的电话告诉你,去北京可以联系我!”

于是,我就有了一张与周恩来秘书马列、彭雪枫夫人林颖和那位女老红军的合影,至今悬挂在我家的客厅里。

每每看到这张合影,我就会触景生情,感慨不已。至今多年过去了,这素昧平生的一面之缘,却让我难以忘怀。

(作者系青年军旅作家、西部战区某特战旅原俱乐部主任)

0 阅读:62
绿拂晓

绿拂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