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程,字稚卿,东汉涿郡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人,汉和帝朝入宫为宦官,历事和帝、安帝、顺帝三朝。他在阎氏外戚专权之际,受到排挤,不得伸志。但他不甘久居人下,抓住幼皇夭亡、新主未立的时机,联络平时交好的十八个太监,骤然发动政变,一举诛灭阎氏,功封列侯,声名显赫。
早在邓太后执政时,孙程为其当差并见信于太后,被提升为中黄门,成了邓太后的近侍之一。
那时邓太后居住在长乐宫,孙程与蔡伦等人长期在长乐宫服侍太后,久而久之,从感情上比较亲近邓太后。邓太后死后,宦官江京、李闰和乳母王圣大受安帝信用,他们蒙蔽安帝诬陷邓氏,使之一门七人横死,宗族连坐,家破人亡。
随后,李闰、江京又利用安帝的宠信,仗势诛杀异己,孙程为邓氏旧人,自然也在排斥之列。为此,他内心十分愤懑。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四月,汉安帝死于南巡途中,阎皇后与其兄阎显及江京、樊丰等人秘密定策禁中,不让安帝唯一的儿子废太子刘保继位,而改迎安帝的叔父济北惠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入宫登基。
阎氏自立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升阎显为车骑将军,出入宫掖,参与朝政。江京、樊丰定策有功,也得以议政,趾高气扬。这年十月,年仅两岁的小皇帝身染重病,眼见就要断气。
江京、阎显为了能够继续专权,偷偷和阎太后商量,计划在刘懿死后,秘不发丧,暗中征选其他亲王的子弟来京即位,以防大臣们拥立被废的太子刘保登基。几天后,小皇帝死去,阎太后立即下诏紧闭南北宫门,让自己的兄弟阎景、阎耀率羽林军屯守宫城,严密封锁幼皇死讯;同时,从宫中派出使者,悄悄地去外地迎接济北王的儿子和河间王的儿子,在他们中选一个易于控制的继承帝位。那几天,皇宫上下神秘紧张,惴惴不安。在刘懿病重之时,中常侍孙程也在窥视时势,设想未来。他思前想后,昼夜难眠,最后,下决心破釜沉舟地干一场:抓住皇位易人的大好时机,暗中集结反阎氏势力,迎立废太子济阳王刘保为皇帝。
打定了主意,孙程便去软禁刘保的北宫德阳殿,找到随侍废太子的谒者兴渠,对他说:“济阳王本是安帝的嫡亲儿子,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却被先帝误听阎太后一伙的谗言,废黜在这里。现在小皇帝身患病,恐怕活不了几天了,我们何不趁此机会,将济阳王迎入皇宫即位?我看事情一定能成功!”兴渠为太子府属官,现在一听孙程密谋迎废太子即位,真是大喜过望,连连点头说:“这个计策太好了,咱们赶快行动。”孙程回到住处,立即联络平时关系亲密的宦官,暗中进行准备。中黄门王康,原来曾是太子府的掌事太监,太子被废,他心中不平,常常愤愤叹息;在长乐宫掌管御膳的太监王国素来就与孙程要好,结成莫逆之交。
孙程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王康、王国,二人都甘愿效劳,又积极地出谋划策,帮助孙程联系徒众,一两天内,他们又联络了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汎、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十六人。他们都是内宫的中黄门,有比较丰富的宫廷阅历,办事较有经验,这样就形成了以孙程为首领的十九人政变集团。小皇帝已经死去了四五天,虽然阎氏紧闭宫门封锁消息,但怎么能瞒得住久住宫廷、善察颜色的孙程。这时,阎氏派去迎接宗室亲王子弟的人员还未回宫复命,因为济北王和河间王的王府均在外地,使者来去需要一定的时日。
孙程,王康见时机到来,紧急召集手下到废太子居住的德阳宫西钟下,刹那间十九人会齐,孙程要大家各自剪断一截白上衣,对天盟誓,决不背约,然后又仔细地商量了行动方案,决定十一月四日晚间动手。
四日晚上,夜深人静,十九个宦官各自手持利器,一齐闯入章台门直奔崇德殿。这时,江京、李闰及党羽刘安、陈达四人正在殿中值班,猛然见一大群太监闯了进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江京还想仗着这几年积下的威势,大声呵斥几句,可是一句话还未说完,就被孙程一刀砍掉了脑袋。
剩下的三人一看大事不好,吓得魂飞魄散,本能地转过身来向大殿深处逃去,可心慌意乱,脚下踉跄,没跑几步,就被王康等人追上,一刀一个先杀死了刘安、陈达,李闰吓得瘫倒在地,抖作一团,哀求饶命,众人还想结果了他,孙程上前拦住,示意同伙不要杀他,然后他把手中的短刀搁在李闰的脖子上,厉声说道:“今天我们要迎立济阳王,你必须服从,休得动摇,否则,立斩不饶!”
李闰赶忙连声称是。孙程不杀李闰,是想利用他来压服江京的党羽,省得手下人大动干戈,以免落下诛杀同类的坏名声。原来李闰在宫中混迹多年,为人颇有权术,很会驾驭别人,宦官宫女甚至一些外朝官员都很畏服他。
孙程见李闰连声应承,便叫旁边的人把他从地上拉起来,然后一同来到德阳宫,把刘保接出来,簇拥着他登上了御座,宣布即位。
这就是汉顺帝,年仅十一岁。接着,孙程传布诏令,命尚书仆射以下的官员全部跟随皇帝的御驾,到南宫云台。孙程等人留守宫门,警备内外。这时,身为车骑将军、手握重兵的阎显正在太后宫中,听说废太子已被拥立登基,大惊失色。他与其妹一样,是个在关键时刻上不了台面的人。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只急得双眉紧蹙,在大殿里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
阎显身边的太监小黄门樊登,见他手足无措的样子,提醒说:“请将军速发兵卒守住宫门,再调羽林军进宫平叛。”阎显这才如梦方醒,急急草就太后诏书,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进宫。
阎太后亲自授给冯诗官印、绶带和兵符,许以高官厚禄,说:“你若能斩杀济阳王首级,我封你为万户侯;若能斩杀李闰首级,封你为五千户侯。”冯诗拜领而出。阎显觉得冯诗兵力太少,又特别派樊登与冯诗同行,叫他们去外庭召集臣僚。哪知冯诗见阎氏将败,也不肯卖力,他阳奉阴违,一出内庭大门,就抽出剑来,猛然砍死樊登,随后扬长而去。这时候,阎显的二弟卫尉阎景闻知宫廷有变,马上召集了五百名兵卒进入盛德门。恰巧孙程也传达顺帝诏令命尚书郭镇统率羽林军出宫捕杀阎景。本来郭镇正卧病在床,闻顺帝诏立刻抱病而起,率领正在值勤的羽林官兵去捉拿阎景。
阎景带兵欲进宫平叛,郭镇奉诏正出宫锄奸,双方正好在盛德门相遇。郭镇一见阎景,大声命令道:“阎卫尉下车听诏!”边说边跳下马来,手持天子符节,欲宣读诏书。
阎景不肯下车,反而怒气冲冲地喝问:“此诏从何而来?”说着就拔剑刺向郭镇,郭镇眼疾手快,一下闪过,随后也拔出佩剑,大喝一声,刺向车中,阎景被刺中前胸,从车上跌下来。
郭镇手下的士兵立即上前,各持长戟叉住阎景,使他动弹不得,然后绳捆索绑,关进大牢。阎景的五百名士兵早吓得各自逃散。当天夜里,阎景因伤势很重,流血过多,死在狱中。
经过大半夜的血战,阎氏兄弟和江京、李闰等人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彻底失败。
第二天一大早,顺帝派掌管皇室名籍的宗正来到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要她交出代表皇权的玉玺金绶。阎氏见大势已去,只得一一交出转呈顺帝。
顺帝得到这些御国之宝,立即搬进嘉德殿,遣侍御史持符节逮捕了阎显、阎耀、阎宴,一并送入牢狱,判处死刑;又将阎太后驱出长乐宫,迁往离宫居住。
阎姬在这里冷落孤寂,回想前事,又忧又惭,经常梦见刘保的生母李氏和其他被冤死的人前来向她索命,终日惊恐不定,不久就病魔缠身,一年之后,即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一命呜呼。顺帝不念旧恶,将她与安帝合葬于恭陵,赐谥号为“安思皇后”。在古人看来,所谓“思”就是做事情想问题不周全的委婉说法,顺帝给皇太后的谥号多少是含有贬义在里面的。
顺帝在十九个太监的拥戴下消灭外戚集团,得以继承皇位。这个长年遭受贬抑的少年皇帝,对风云莫测的宫廷斗争充满了恐惧,失去了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这场政变中他毫无自己的见解,即使在登基之后,也逃不脱受人摆布的命运。
孙程等人诛灭阎氏外戚,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汉王室的长治久安,更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取阎氏、江京而代之。
阎氏刚刚倒台,这些宦官就迫不及待地请求封赏。顺帝不敢怠慢这些“有功之臣”,赶快颁布诏书,一面命令开启南北宫门,撤销屯驻的卫兵,一面大行封赏,犒劳“有功”的宦官,十九个参与起事的太监全部得封列侯,随后,顺帝又按其功劳大小,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玉帛。
如此滥封滥赏,优宠宦官,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不久,孙程竟然又被提升为骑都尉,得以掌握军权。十九侯参决朝政,宦官势力大炽于朝廷。东汉的宦官已不是只供皇帝、后妃驱使的内庭家奴,而是一支势炎熏天的政治力量了。
中常侍张防不是孙程同党,此人颇善钻营,随侍顺帝身边,顺帝也很看重他,张防利用能够亲近皇帝的优势,经常狐假虎威,搞一些请托贿赂的事情,遭到司隶校尉虞诩劾奏。
张防见到劾章,急忙跑到顺帝面前哭诉,说虞诩加诬于他,求皇上替他做主。顺帝偏袒自己的近侍,不过问张防劣迹。虞诩气愤不已,干脆自己到监狱里去,表示耻于与张防同朝。张防乘机反扑,指示手下人连续四次拷打刑逼虞诩。
孙程见顺帝如此宠着张防,心里很不受用,更担心他一旦得势会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他和党羽张贤急忙去见顺帝,要求逮捕张防,赦放虞诩。顺帝还想庇护张防,推说要考虑考虑,孙程利用虞诩在外朝享有的忠直之名,联络虞诩的儿子和其他的官员,终于说动顺帝,将虞诩从牢中放出来,把张防流放边关充军发配。
与张防素来要好的尚书贾郎等六人也以阿附结党之罪受到贬谪。事后,孙程又上书说虞诩劾倒张防有大功,应予褒奖。
顺帝便重新起用虞诩,提升为尚书仆射。孙程这一番活动,其实是一箭双雕,既借助虞诩及外朝官员扳倒了张防,又在张防拷逼虞诩的时候出面相救,给人以主持公道的好印象,减少大臣们对他干预朝政的反感。
十九太监见顺帝没有主见,处处受制于人,更加飞扬跋扈。他们常常在大殿上争争嚷嚷,呵斥左右,无所顾忌,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时间长了,连一向软弱的顺帝也觉得宦官太放肆了,心中渐渐滋生了抵触情绪,言行之间不免也流露出来。善察龙颜的外朝官员尽力投合皇帝心意,接连上书弹劾孙程等人身为皇宫阉奴,却擅自干预国政,实是悖逆不臣,如果让他们长期留在宫中,必致祸乱无穷。
顺帝接到这些奏章,正中下怀,颁发诏旨,免除孙程等十九人官职,立即出宫各就自己的封地居住。
后来又把孙程徙封为宜城侯,让他到远离京师的湖北宜城就封国,孙程心中怨恨,赌气将侯爵印绶和封书全部退还给顺帝使者,表示宁可不要爵位也不去偏远的宜城。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顺帝忽然心血来潮,又追念起孙程十九人的拥立之功,下诏将他们全部征还入京,并升孙程、王道、李元三人为骑都尉。这样,十九太监重又盘踞宫内,继续干预朝政。
阳嘉六年(公元132年),孙程染病不起,顺帝为示恩宠,加封他为奉车都尉,负责掌管皇帝的御用车马,还允许他自择僚属。这是一般人不易获得的特殊荣誉。不久,孙程病死,顺帝又追赠他车骑将军印绶,并赐谥号“刚侯”,还派近侍持天子符节监理丧事。
孙程死前,曾上遗言书,要求顺帝将他的封国传给他的弟弟孙美。顺帝答应了这个请求,另外又把他的养子孙寿封为浮阳侯,从他的原封地中划出一半给孙寿。第二年,顺帝又下诏允许宦官们的养子袭封爵位。从此,宦官收养干儿子继承财产和爵禄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东汉后期盛行一时的宦官大收养子之风,就是由此而造成的。这无疑助长了腐朽势力,使更多的投机分子出现在东汉政治舞台上。
十九太监中的王康、王国、彭恺、王成、赵封、魏猛六人都早于孙程死去,剩下的十几人为了窃取更高的权位,纷纷贿赂顺帝的乳母山阳君宋娥,同时极力排斥打击异已力量,结果被新崛起的中常侍曹腾、孟贲等人挫败,最后又被顺帝诏令出宫,数年以后几个人先后死在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