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王蒙对老子思想的“消毒”批判性理解,水平如何?

问道化鸣 2024-05-12 06:36:15

王蒙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因成就突出,曾任文化部门负责人,他幼年读《老子》,70年后接受华夏出版社邀请,用5年的时间完成《老子的帮助》第一版。

从王先生的“前言”中得知,他最早接触的是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任先生,还有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等,对他影响都很大。

另外,傅佩荣先生的《解读老子》《诸子集成》,钱钟书《管锥编》中的有关老子思想的著述,以及中国思想史专家孟祥才评注的《老子》等。

就是说,对王先生影响较大的都是当代学者,对于古代名家的“老子注”,他并未提及。由于受当代人解读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对他的偏见油然而生:作为一位专业作家,要想跨越当代人,其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以他对《道德经》前几章的解读为例,择其要者,就其理解方面存在的分歧,讨论如下。

【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王注:

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

辨析:

1、“道行”乃是僧道修炼之功夫,可以借指一个人的涵养、本领。常与“法力”相关。而老子所言之“圣人”乃是老子塑造的“为道者”,是“道”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行为参照,是“无为之治”的具体实施者。“圣人”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可直接借用,不可延伸解读。

2、“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根本政治主张,指的是圣人以“无为”为本,不以政教法令等强制措施实施教化。

王先生把它理解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实在是街谈巷议之语,家长里短的说教,离老子思想远矣。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王注:

这样,有道行的圣人执政,让老百姓思想单纯明净,温饱的需要得到满足,削弱他们的雄图大略壮志凌云,强健他们的筋骨体魄。经常让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知识信息计谋,使有计谋的人也不敢去做什么非分之事。用无为的方针治国,就不会有治不好的情况发生了。

经常让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知识信息计谋,使有计谋的人也不敢去做什么非分之事。

辨析:

1、老子的概括性总结常常以“是以”“故”作结,所以,“是以”只能是“所以”,“因此”,而不能是“这样”。

2、老子论道自始至终,其对话主题都是“侯王”之类的现实执政者,并且为他们树立了一个为道的“圣人”,他没有一句话是对百姓提出的要求。因此,“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特指圣人,而非王先生所说的“老百姓”。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为道圣人的基本职业操守,其意即是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也是19章所说的“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老子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所谓无为特指对权力者的“限权”,即不实行暴政,恃强凌弱,侵夺百姓利益,其目的正是让百姓不受强力限制而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实现“无不为”。

3、经常让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知识信息计谋,使有计谋的人也不敢去做什么非分之事。

如果老子的用意在于“让老百姓没有知识信息”,那么,老百姓如何实现“自化、自富、自正、自朴”?恰恰相反,老子的“无为”就在于让百姓自由发展、自主创造,没有知识信息,他们靠什么实现这样的“无不为”?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王注:

天地之间,不就像个橐龠——羊皮风箱袋吗?空无一物却不会穷竭,越是操作,它出来的风就越多。 话说多了反而容易理屈词穷,不如保守一点,保持一个恰当的度。

辨析:

1、老子以橐龠而比喻天地之间的中空自然,橐龠之所以有风气吹出,是因为人的外力所致,外力越大,风气流动则越快。

所以老子说:施政也是这样,当政教法令繁苛而层出不穷,而“天下多忌讳,民弥贫”的时候,当权力者“以杀惧之”而“民不畏死”的时候,那么,对于权力者来说,“则大威将至也”,也就到了穷途末路了。

2、“话说多了反而容易理屈词穷”,没有道理:“话说多了”,跟“理屈词穷”之间没有必然因果条件关系,《道德经》中的“言”是指道的干涉、主宰万物自然之“行为动作”,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圣人以政令干涉百姓之自然发展权利。

3、“不如保守一点,保持一个恰当的度”,这样的思想不是老子原意,却是中庸之道思想。什么叫“保守一点”?什么叫“恰当的度”?只有中庸思想才有两端,才有“中”这个“度”,而老子之道要的是“去彼取此”,消灭的正是“两极”,就是“度”。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王注:

虚下之谷中的神魂,是长存的,是不会死的。它正像那个看不见的、最最深远巨大的子宫、母体、女性生殖器,叫做玄牝。玄牝的门户,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源起。虽然你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或似存在着,而且作用起来使用起来无尽无竭。

他还说:通过这最简短的一章,老子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赞美,对于母性阴性的赞美,对于道的赞美。《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显然,老子接受了《周易》的这个观点。《周易》不愧是中华文明之源。

辨析:

之所以把这一章解读的整个解读和部分解说内容抄写下来,是因为这一章的解读几乎全是王先生标榜的“六经注我”式的解读。

1、“谷神”不是“谷中的神魂”。谷,喻道之虚空。神,因应无穷之意。谷神之意即:山谷是虚空的,但其因应无穷,一直存在不会失去作用。

2、“玄牝”不等于“牝”,牝可以理解为雌性,但加上一个“玄”字,就是“道之门户”,借喻“道”的处卑守静,“玄牝”不是子宫、母体、女性shengzhiqi。王先生误将“喻体”当“本体”,结果停留子在喻体上,而置本体的“道”于不顾,是为舍本求末之举也。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在表达“道”彷佛是存在的,但却不见其形;似乎有不存在,但天地万物由此而来,故云“绵绵若存”。而万物因其而成,并不需烦劳用力,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成”。

“不勤”,即无需“有为”,而不是“使用起来无尽无竭”。道是无穷无尽的,但本章不是讨论道的“无穷无尽”,而是道的“无为”,地五十二章的“终身不勤”,这个“勤”也是本义,即“勤劳”、“奔波”之意。

4、王先生认为本章是老子对于生命的赞美,对于母性阴性的赞美,对于道的赞美。老子从不赞美什么,也不歌颂什么,他压制客观陈述事实,一切人为附加的赞美都是基于儒家立场的人格化褒贬,而老子没有这样的倾向。

5、王先生以《易传“》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来辅助说明,认为“老子接受了《周易》的这个观点”。是明显的错谬。

王先生自言受任继愈、陈鼓应的影响至深,却忽略了陈鼓应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陈先生认为《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同时,《易传》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甚至秦代,整部《道德经》都不涉及《周易》思想,又怎么会接受几百年后的《易传》思想呢?

限于篇幅,仅就开头几章的一些重要分歧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下一篇将就王先生对老子重要概念的理解诶问题,展开讨论。欢迎诸同好批评指正。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09-02 19:37

    老君爷爷之无为,以识神无为,故而元神无不为,识神者,欲也,元神者,本真也,故圣人去心去志,神与气合,长视久生,以此教民寿尽天年!心志者,本质皆为欲也!

  • 2024-09-02 19:47

    天地犹觳觫,真气存焉,虚无但存在,发动而不尽,言语而不能穷,数而不能尽,故不可言,余其偏求,不若守中而合于气也!中者不偏执也,起心动念,皆为偏执!

  • 2024-09-02 19:24

    居无为之事,识神处于无为之状态,行不言之教,元神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

  • 2024-08-04 21:43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认识论。总结起来就是通过无为来实行修行的道,无为就是让意识失去作用的方法。里面那些我们现在看到的什么治国安民的话,都是后人加进去改的。一句话,道德经已被一些自以为是的世俗蠢货改得面目全非了。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