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医政医事情况如何?

青年中医李铎 2024-05-30 15:26:21

我国的医学教育自医药创始起,历来是家传师授。到刘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宋文帝刘义隆采纳了这个建议,设置了医学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传授医学。第一次在我国开创了医学教育机构。

隋开皇以后,国家的医政管理制度及医学教育机构有所进步,隋朝初年,政府创办“太医署”,承担政府医疗行政和医学教育双重任务,隶属太常寺领导。隋太医署已有固定的人员编制,置令二人、丞一人、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药园师(太医署为了解决生、鲜药物之来源设置药园,在药园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谓之药园师,一般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具有药学教育的性质)二人、医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按摩师二人、祝禁博士二人,共二百一十五人。

隋朝的太医署作为国家最高医疗行政管理兼医学教育机构尚欠完善,但它为唐代较正规的医学教育机构——唐太医署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隋初时,宫廷有尚药局,归门下省管辖。设典御及丞各二人,侍御师、尚药监、侍御医、直长各四人,医师四十人,隋炀帝继位后,尚药局归殿内省,署奉御二人、直长二人、食医员及尚药直长四人,并置侍御医、司医、医佐员若干人。尚药局与太医署职责不同,其主要负责宫延医事医政及皇亲贵族的医疗保健。

著名的病因病理学家巢元方当时就在太医署任医学博士,并主编了《诸病源候论》这部不朽的著作。《诸病源候论》成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由巢元方负责,其他太医协助编写而成,是祖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全书五十卷,共分67门,1739论,详述病源,不载方药,惟附有导引之法。此外,据《隋志》记载,魏晋以来的本草著作,已有四十种以上,惜均已亡佚。其中如北齐名医徐之才的《药对》,在中药药理方面总结得较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尚辑有160余条。

隋代,国家复趋统一,这为广泛进行医药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然隋王朝时运短矣,可被考证的医事情况不多,那么盛唐时期医药发展究竟是辉煌了还是没落了,咱们下次接着说。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5

青年中医李铎

简介:解读专业医学知识,传播健康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