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医政医事情况如何?

青年中医李铎 2024-05-31 16:49:28

随着唐代末期又五代十国政权纷争的结束,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较为繁荣的朝代——宋代,宋代发展的医政设施较隋唐时期更加精细健全,改变了隋唐时期医政与医教合一的体制,二者分而设之。设立太医署教授医学;设立翰林医官院职掌中央医事政令(公元1082年改为医官局),包括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

宋代的太医署已不同隋唐时期的太医署,它不再兼医疗行政,而成为专门医学教育机构。最初的太医署置提举一名,判局二名,全面负责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并且规定判局要由懂医术的人充任。当时太医局教学课目有大方脉、小方脉、风、眼、产、针兼灸、金镰兼书禁、疮肿兼折伤、口齿兼咽喉共九科,教师各一人,学生十至一百二十人不等。太医署1076年改名为太医局,1078~1085年医学教学缩编为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每年春季进行招生考试,自由参加。公元1103年医学制度改三舍之制(即定期考试,定期升降舍),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一百二十人。共设博士四人,正录四人,掌管太医局的教学行政。各舍又置长、谕各一人,负责每舍的工作。

学生考试制度也很健全,分私试、公试两种。考试内容有医经大义、五运六气、假令病法(病案分析),根据成绩由“外舍”递升至“内舍”、“上舍”。学生毕业分配亦根据成绩优劣分别录用,艺业精优者分配到尚药局任医师等职,其余分别充任本专业博士、正录,或分配到各州充任医学教授。可见当时领导机构、教学分科、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毕业分配制度等,已初具规模。宋代的医教体制曾有几次大的改革,不如唐代太医署的医学教育长期稳定,但比唐代更为完善健全。当时的地方医学教育开展也较普遍,其体制多仿中央太医局。

医官院最初无固定成员,至公元1038年始有定员编制,设院使四人,副使二人,直院七人,尚药奉御七人,医官三十人,医学四十人,祗候十二人,合计103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定员有所增加,自直院以下,以142人为额。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医官编制由随武职改为文职,有和安、成和、成安大夫(以上从六品);成全、保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以上正七品);和安、成和、成安、成全、保和、保安郎,翰林医正、医官、医效、医痊(以上从七品);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以上从八品);翰林医学(从九品)。至今北方称大夫,南方称郎中,皆源于此。

政和至宣和二年(公元1111~1120年),医官最多达1096人。宣和三年精减到350人。南渡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又进一步精减到43人。翰林医官的选录,建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年四十岁以上者方可选试。经过基础理论和各科考试,择优分别录用。除中央外,地方亦设有医官。如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各京府设十人,其中小方脉三人;各州七人,其中小方脉二人;县每一万户一人至五人,如三人以上,设小方脉一人。如有缺额,中央派差官到地方考试录补。

宋代的药物管理,亦有专门机构。殿中省设尚药局,有典御、奉御、医师之职,掌管药物的调剂,为国家最高药政管理机关。内侍省设御药院,掌管帝王用药和保管进贡的贵重药品,多由宦官充任。宋神宗时太医局下设“熟药所”,成为我国第一个官办药局。以后增至五所,并设有“修和药所”(炮制药坊),向百姓供应配方与卖药,药品的收购与出卖由政府直接控制。这种机构逐渐遍及诸州,名称也曾改为“惠民局”及“和剂局”。

宋代的医律也相当严格,凡医士违方疗病而取患者财物,依法按盗窃论罪;庸医误治伤害人命者,亦按律绳之。“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其故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以故杀伤论,虽不伤人杖六十。即卖药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亦如之”。

宋代对古籍的整理工作尤为重视,公元1026年宋政府在全国征集医书、医方,由晁宗悫、王举正等人进行了一番校订和整理。1057年又下令在翰林医官院下设立“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医学家和文献学者,负责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订、整理、刊行。其中有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光禄卿直秘阁林亿,国学博士高保衡,尚药奉御丞孙兆,翰林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先后经历近二十年间,整理刊行了大批医学典籍。我国目前现行本《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校正医书局”整理校订流传下来的。

宋代政府另有;在982~992年编撰《太平圣惠方》一百卷,载方16834首;在1107~1151年间编撰几经修改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十卷,载方788首;在1111~1118年编撰《政和圣济总录》二百卷,载方两万余首;在973年编撰《开宝详定本草》,隔年又修订为《开宝重订本草》二十一卷,共载新旧药物983种;在1057年对《开宝本草》重新修订,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载药至1082种;1061年药物形态学——《图经本草》成书,隔年陈承将《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合为一书,名为《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宋朝政府对本草著作的儿次修订编撰,为宋后期唐慎微的《经史证类本草》的编撰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宋代医书整理,除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外,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尤其印刷术的进步,它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到了宋代,随着医学理论及各科目细化的研究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其中有研究《伤寒论》庞安时、朱肱、许叔微、郭雍等;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专论脚气病;李迅著《集验背疽方》、陈自明著《外科精要》等外科专著;杨子建著《十产论》、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等妇产科著作;钱乙著《伤寒指微论》、《婴儿论》、《小儿药证直诀》等书,前二者不传,后者乃其弟子阎孝忠根据钱氏诊籍所辑;宋代针灸学也有较大的发展,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王惟一创制两座针灸铜人,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历代纷乱的俞穴,并详细介绍了各穴的部位、主治病证与针刺方法;公元1247年,宋慈著《洗冤集录》四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医学专著。宋代历史悠久,名医名著尚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后期再详细论述。

宋代的海路交通发达,促进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外医药交流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于公元971年在广州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据《宋会要》记载,经过市舶司由阿拉伯商人运往欧洲各国的药物有六十多种。宋代与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有医药交流,如当时的交趾国、古城国、安南国、丹眉流国、罗斛国等,都与宋政府有医药交流。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

青年中医李铎

简介:解读专业医学知识,传播健康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