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双轨式医学思考

青年中医李铎 2024-07-21 00:41:23

如果你已经有了若干年的中医临床经验,那么对于现代医学重在分析实验,传统医学重在天人一体的辨证论治这一点就一定会很容易理解。由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发展迅速,不少疾病可以“刀到病除”,故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种择医观念,即“西医长于外科,中医精于内科;急性病找西医,慢性病求中医”。建国后,中西医结合并重方针为两种医学的发展与相互结合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量的实践证明: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不但有利于各自的发展和相互补充,也可能结合创新,取得比单用中医或西医更好的治疗效果。

从临床上看,现代医学要治疗某病人,主要是进行系统的化验检查,积极循证求因,经过分析后提出诊断意见,从病源学角度予以治疗,至于病人是否在场并不那么重要。传统医学则不然,要看具体病人的病候,还要了解时间、地域条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存在天人一体的辨证论治。比如《黄帝虾蟆经》书中指出,人体气血随天时(以月亮的圆缺为主要指标)的变化而变化,书中说:“月生一日,虾蟆生头嘴,人气在足心。”又说:“月生二日,虾蟆生左肩,人气在足内踝。”意思是讲,在每月第一、二两天,月亮刚刚露出月牙,这时月中如同虾蟆显出头、左肩部,此时人体气机要害在“足心”和“足内踝”处,此时针刺要避开这些部位,这就是“人气所在”不可灸刺的道理。《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说:“夫百病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这是问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转归,一般早晨爽快些,白天轻一些,晚上重一些,夜里要厉害些,这是为什么?

按现代医学分析可能是声光电与人体内激素水平或某种物质分泌多少相关;按传统医学理论来讲,这与天时有关,经文的回答是:“四时之气使然。”大意是说,这是由于四时的不同变化使人的阳气发生相应的盛衰而造成的。再细一点理解,是指春天阳气生发,夏天阳气隆盛,秋天阳气收敛,冬天阳气闭藏。这是一年中自然界四时阳气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的阳气变化也是随着四时的规律变化着。如以24小时的昼夜变化来讨论人与四时的关系,那么就是,早晨就像春天,中午就像夏天,傍晚就像秋天,夜中就像冬天。人的阳气变化是,早晨因阳气生发,机能逐渐活跃,邪气衰退,所以病人在早晨感觉清爽;中午人的阳气逐渐隆盛,正能压邪,所以病情安静,傍晚人的阳气开始收敛,机能逐渐衰退,邪气就相应开始增强,所以病情有所加重;到了夜半,由于阳气闭藏于内,邪气则乘机大振,相对地说病邪占优势,所以病情显得深重。如果不掌握这些特点,就谈不上中医的理论特色。中医的临床疗效,就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传统中医治疗现代医学已确诊的疾病时,现代医学的诊断及化验结果仅可供治疗参考,一般不为病名指标所束缚。传统医学说病在肝,是从脏象学说角度出发的,“肝”与春天相对应,春天的特点是主升发、舒展,倘若患肝病,就提示体内升发、舒展方面出了毛病。如常说的肝郁气滞,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病证。

现代医学诊断为“肝炎”的患者,在传统医学看来很可能病位不在肝而在脾,因肝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大多与传统中医的脾胃功能失去健运有关。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保肝,以治肝为主,但从传统中医理论上讲,虽为肝病,但治疗上不能单独治肝,必须根据中医的四诊审察与肝相关的脏腑虚实,予以综合治疗,才能获效。目前治疗肝炎,对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有盲目用中药五味子的偏向,这就有失中医的辨证施治。因五味子酸甘有敛阴之功,若患者舌淡苔腻脉滑而数,此为湿热之象,用之能敛邪,使湿热留恋不去,反使谷丙转氨酶不降,肝病迁延不愈;如患者湿热已清,舌红苔薄,用五味子补阴柔肝,谷丙转氨酶自然下降。这说明只有通过辨证施治,才能提高中医的疗效。否则,仅根据现代医学辨病用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些肝炎患者没有症状,但化验结果不正常,运用中医“四诊”详为辨析而后施治,往往获得较好的疗效。

那么传统医学能不能参考现代医学所作的诊断呢?问题在于能否正确对待,若能正确对待现代医学的诊断,有时可以帮助中医进一步认识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及转归。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应防止似是而非地理解一些术语。如现代诊为炎症,传统医学便盲目运用苦寒,结果往往不能达到“消炎”的目的。因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医学所提的炎症,有虚、实、寒、热之分,如果一听现代医学诊断了肝炎,就治传统医学说的肝,不辨证地死搬硬套,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常常出现误治。

若观察如今医疗从业行为中,其中不乏有这样一类医师,也不知道是简单学习过,又或者是“西学中”过来的,边号脉边问诊边写方子,患者诉说到少气懒言了就写上黄芪党参,说到腹胀纳呆了就陈皮木香,说到头痛头痛了就天麻川芎……最后加上甘草,把药量整大点儿,这样一个方子就成了。你说这样的方子没效果吗?笔者观察过有些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这颇有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似的懒诊行为,谈不上整体辨证论治,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数年的工作中也曾通过针灸一次性治愈急腹症患者;也曾长期针灸治疗多例附件囊肿没有效果的情形;也有过一剂药治愈呼吸窘迫综合征发作的患者;也曾用过三盒归脾丸治愈典型心脾两虚失眠十五年的患者;亦曾出现过用参苓白术散为底方喝完暴泻不停的患者……我是这么一种思考:当然最后那几位附件囊肿患者都是通过做微创手术几百块钱快速即解决,可是在这之前均受到了一个月以上的针灸治疗,痛苦、时间、金钱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一名医者学到最后主要把握的是一种为患者个体出发的本意,这才是弥足珍贵的,而并不是说非要执拗于哪种医学手段。

总的来说,现在热爱传统医学文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不过传统医学从业人员要想真正学好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那么对于《中国中医药大会》最后一期“衷中参西”应该认真观看加以体会,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必须要在经典著作上下功夫,不可盲目地与现代医学硬性对号入座。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各临床学科的指导思想,针灸学更不例外,因为纵观临床会发现针灸学发展是偏离传统医学相对严重的学科。《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当然,针灸研究人员,还不能满足于这些。例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等都应尽可能通览一下。只有通过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理论的特色。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

青年中医李铎

简介:解读专业医学知识,传播健康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