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医政医事情况如何?

青年中医李铎 2024-05-30 16:31:31

唐代的医政设施沿袭隋制,设有太医署和尚药局,分别负责政府和宫廷的医政,并分别兼有国家的医学教育和皇家亲族的医疗保健任务。太医署归太常寺领导,其编制由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工学生组成;尚药局归属殿中省,设有奉御二人、直长四人、书吏四人、侍御医四人、主药二人、药童三十人、司医四人、医佐八人、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

奉御是尚药局最高行政领导,全面掌管调合御药及诊治事宜。

直长是奉御助手;

书吏相当于秘书之职;

侍御医为皇帝私人保健而设;

司医、医佐分疗皇族众疾;

主药、药童负责药物的炮制;

按摩师、咒禁师则以按摩、咒禁之术治病。

宫廷的医药管理十分严格,凡为皇帝制药时,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一人与殿中监、奉御到场监视。药成以后,医佐以上先尝。处方写明月日,由到场官员人等全部署名。进药之日,奉御先尝,接着殿中监尝,最后皇太子尝,然后皇帝服药。

唐政府同时对民众的卫生保健,也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

一是建立养病坊,为贫民诊疗疾病,其组织遍及全国各地。除收养贫苦病者外,并负责收容孤老及济困工作。

二是普及医药知识,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制《开元广济方》五卷,颁布天下。天宝五年时(公元746年)又命地方官员选书中重要部分榜布村庄路口,方便百姓阅读使用。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又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颁行州郡,以利民众。

唐代的医事律令也很严格,医生为人诊病,处方用药必分君臣佐使,写清剂量、服法。如处方用药有误,不符合古方书、本草要求,而导致病者死亡,按刑律判二年半徒刑。如用药与处方不符,而致死亡或加重病情,按故意杀伤论罪。虽无死罪,也杖六十。如果假借医术诈索病家财产,则按偷盗论罪。

唐朝的医学教育已相当健全,除继承传统的家传师授外,并继承隋制,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设立“太医署”。其规模之大,组织形式之完备,远超隋代。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举办的“医学院”。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及学生等各部分人员组成,共有三百四十一人,隶属太常寺领导,既是医疗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有行政管理人员十六名,其中太医令二名,是太医署最高官员;太医丞二名,作为太医令的助手;以下有医监四名,医正八名。就医学教育来说,已具有较完善的人员编制、医学分科、课程设置及成绩考核制度等。据史书记载大致如下:

太医署定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博士月试,太医令、丞季试,太常寺年试。学业期满经过考试,根据成绩优劣分别录用。并有留级制度,如连续二年不合格者,即令退学。太医署还设有药园一所,除供皇家用药外,并有培养药学人员的任务,招选16~20岁的青年充药园生,经过培养升药园师。其编制是: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并有掌固四人,负责药物保管。

贞观(公元627~649年)以后,唐政府在地方设有许多医学教育机构。根据政区的大小,所置博士、助教及招生人数各不同。尤其对教师的选录,非常严格,宁缺毋滥。可见唐代的医学教育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居领先地位。唐朝的医学分科,从太医署教学分科来看,共四大科,如把医科细分,则为八科,分别是体疗、少小、疮疡、耳目口齿、角法、针、按摩、咒禁诸科。这是我国自从《周礼》记载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后,第一次有这样较系统的分科。

盛唐时期临床各科的发展日益趋向成熟,专科医家和医著简述如下:

外科:公元841~846年间,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方》一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书中对骨折整复、复位牵引,创口扩创、修正及缝合,以及肩关节脱臼采用“椅背复位法”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妇科:昝殷著的《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专著,书中对妇人妊娠、难产、产后诸病的诊断及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为妇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儿科: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在《千金方》中把小儿科分为九门,对小儿的发育、护理、哺育等论述甚详。隋唐时期出现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首次记载了小儿脉法,对惊、痫、疳、痢、火丹等症,论述也较详备,尤其在针对病因治疗上多有创见。如对小儿骨蒸(佝偻病)病因,指出是营养不良所致,须用鳖甲。

五官科:隋唐时期,已有镰牙、补眼的记载。眼科方面,除能进行割除目蚩赘疣、胬肉的手术外,并已掌握了针拨内障的技术。孙思邈另著有《银海精微》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眼科著作,惜已亡佚(现今传本为宋以后伪作)。

药学方面:我国药物起源虽然很早,但有关本草学著作历来都是私人编撰的。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药物学家苏敬向朝廷建议撰修一部新本草,得到了采纳。由唐政府组织二十余人负责编撰,共用了二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新修本草》这部不朽之作,成为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亦称《唐本草》,其编撰是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共载药物850种,其中新增120余种,共五十四卷。

其它方面: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四十卷,先论后方,收载医方六千余首。凡采掇前贤方书,皆标明出处,取材广博,为探讨唐以前的经验方书及医史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公元762年太仆令王冰整理次注了《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使错乱不堪,濒于失传《素问》籍以流传;孙思邈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努力要医术超群,而且必须具备优良的医疗品德,他所提倡的医德论今时依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教育意义:唐代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医学交流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为最频繁密切。至此,中国医药学开始了大范围传播。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

青年中医李铎

简介:解读专业医学知识,传播健康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