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恒学”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1-29 05:17:59
“恒”的本义是永久,永恒。《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恒,常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恒”。从春秋时期起,“恒”就一直被视为人类的基本美德之一,为儒家所推崇。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说:“南人有句话说:‘一个人没有恒心,不能使巫医为他占卜医治,因为巫医也治不好他。’这话说得真好啊!《易》上说,一个如果不能恒久坚持自己的道德,而是通过捧着美味向神灵进献以求吉祥。”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恒心的人,是不需要占卜的。” 《论语•宪问篇》记载:“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人们称赞千里马,并不是赞美它日行千里的脚力,而是称它的品德。那就是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也需要如此的。 孔子说的“学”,虽然包括现在所说的“学文化”、“学知识”、“学道德”等,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的,根本之“学”是君子之“学”,也就是通过学习,觉悟人生,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服务。 有了成为君子,奉献社会的觉悟,人才能坚持学下去。《论语•述而篇》记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教诲别人不觉厌烦,连吃饭都忘了,研习礼乐之道以至于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恒学”是持之以恒,终生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孔子说:“人应该坚定信念并爱好学习,这样才能寻觅到善道,一旦进入了善道,就要至死守护着。” 战国时期大儒荀子曾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这句话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力量。在学习方面,无论一个人的天赋高低,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就能取得进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北宋时期,黄庭坚无意间说了一句:“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士大夫三天不读书的话,经义之理就不会在心中交会,对着镜子会觉得面目丑陋,对人说话则庸俗乏味。)大学士苏轼深有同感,大为推重,非常认真地记录了下来,使其得以传之久远,甚至常让人错以为是苏轼的原创。他之所以专门记下这一条,或许正因为这句话代表了他的心声。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在被贬谪被流放时,他依然坚持学习。他为《易经》、《尚书》、《论语》做注疏,研究医药,研究宗教等。成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儒家的“恒学”是说,一个人学习,不是今天坚持了,明天就不坚持了,而是持之以恒,坚持好长时间,以至于自己都习惯了,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天天都如此,道法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0 阅读:3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