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最喜欢的一种装甲单位是什么,那么三号突击炮应该是榜上有名。德军官兵中普遍认为两辆突击炮胜过十辆坦克,也有将领表示与其给我一个装甲师,还不如给我一个突击炮营!虽然这种说法通常只有在防御战时才能成立,但这足以表明德军官兵对突击炮的信赖。有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看起来不如坦克方便灵活的武器,为什么会得到德军官兵的信赖与追捧呢?
原因很简单,战场上的多面手有谁能够不喜欢呢?
三号突击炮是德国名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于1935年提出的,彼时曼施坦因还是个少将。他认为步兵部队缺乏属于自己的支援火力,相较于过去德军围绕步兵、机枪和火炮的战术,在新的装甲战术下步兵已经成了一种次级力量,在坦克突破了敌方战线后,步兵会承担占领和扩大突破口的任务,并对装甲部队形成支援。这要求步兵们能跟上装甲部队的行动,但也需要步兵们在战斗效率上能有所提高。
很遗憾的是,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固然能够为步兵提供机动力上的提升,但在步兵的支援火力方面,尤其是伴随火力上却没有显著的提升。步兵们仍旧需要依靠牵引式火炮来提供宝贵的支援火力,可在装甲战的要求下牵引式火炮显得太过迟缓,往往会出现步兵们已经投入战斗,而炮兵却尚未做好开火准备的情况。这意味着步兵们将在战斗中承担可怕的伤亡,毕竟装甲部队只是突破了战线,而残存的敌人还需要步兵来解决,那些尚未被摧毁的工事将对缺乏支援火力的步兵造成巨大的威胁。
而突击炮也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它的设计思路来自于一战时期德国陆军的精锐炮兵群,其依靠卡车进行牵引使其战场机动性大幅度提高,而曼施坦因则进一步的扩大了这个概念,他希望火炮能够自己“跑”起来——通过在坦克底盘上设置封闭式战斗室,并装载一门24倍径的75毫米榴弹炮来解决步兵的支援火力匮乏问题。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这种武器被言简意赅的命名为“突击炮”,意思是它能伴随步兵进行作战,尤其是摧毁那些防御工事,如混凝土碉堡、土木结构的火力点等等。
按照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三号突击炮必然是一款成功的武器,但在当时德国陆军却不这么想。老牌的军官们更热衷于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因为这些火炮射程更远、火力更强。而风头正盛的装甲兵将领则对突击炮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拥有旋转式炮塔的坦克能够完成突击炮所能完成的一切任务,而突击炮却无法承担坦克所负责的突破作战,尤其是突击炮需要占用相当一部分的坦克底盘,这导致装甲兵将领异常反感突击炮项目,其中以古德里安的反对声音最是强烈。
毫无疑问,这种反对理由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坦克支持者们在当时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击炮低矮的外形不仅使其在战场上更加隐蔽,而且其在装甲防护上也比坦克更为坚固。同时,因为德军在当时强调坦克的集中运用,因此步兵部队往往无法得到坦克的支援,而突击炮则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但遗憾的是突击炮项目在往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什么起色,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来自反对声音的阻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支持突击炮项目的弗立契将军因误告下台,因此直到波兰战役爆发前突击炮项目都有实质性上的进展。
但1939年9月1日爆发的波兰战役,却给了突击破起死回生的机会,原因是波兰战役中的伤亡让德军高层心有余悸。虽然很多史料都声称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是赢得了完美胜利,可实际上德军在波兰战役中的损失和错误一点都不少,尤其是在攻击如华沙这样的被波军严密设防的地段时,德军的伤亡数字会直线上升。这一结果迫使德军高层开始认真思考突击炮项目的价值,最终在1940年1月完成了首批三号突击炮的生产,并将其投入到随后的法国战役中去。
严格来说,当时的突击炮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武器,它是采用三号坦克的底盘制成的,因为没有旋转式炮塔并采用封闭式战斗室,所以三号突击炮在配备一门24倍径75毫米榴弹炮后,其剩余重量就都用在了防护上。 三号突击炮的车体正面、战斗室正面和炮盾均为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这样的装甲厚度能够抵御当时的任何一种反坦克武器。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三号突击炮被用于清理法军的防御工事,投入作战的突击炮连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战果。
法国战役的成功奠定了三号突击炮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虽然曼施坦因原本的构想是每个步兵师编入18辆突击炮,可最后只有极少数精锐的步兵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突击炮连,大多数三号突击炮都是作为独立突击炮营或独立突击炮连存在,隶属于德国集团军群、集团军或军级的直属炮兵中。虽然和曼施坦因最初的构想有所出入,但这些突击炮被下放到某一部队时,仍旧可以为步兵提供有效的支援力量。
在1941年6月22日的苏德战争爆发后,三号突击炮作为德军的一份子也参加了对苏战争,尽管三号突击炮在突破苏军防线时表现依旧出色,但苏联红军配备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仍旧给了德军极大震撼。作为对苏联红军持有的坦克优势的回应,三号突击炮被换上了75毫米L44火炮,这种火炮是专门为了对抗苏联的T-34与KV准备的,而这也意味着三号突击炮的定位向坦克歼击车方向转变。
换装了75毫米L/44火炮的三号突击炮为三号F型突击炮,从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共生产了694辆,是当时德军对抗苏联钢铁洪流的主力单位。随后在1943年德国又推出了换装75毫米L48火炮的三号G型突击炮,正面的装甲厚度也提升到了80毫米,配合其低矮外形能够有效应对敌方坦克的攻击,最大可能的避免自身被击毁。而其配备的75毫米L48火炮有效穿深在1000米的距离达到126毫米,装备德国钨芯穿甲弹情况下,能在1000米距离内对苏联IS2重型坦克构成直接威胁。
毫无疑问,三号突击炮是当时德国对抗苏联装甲洪流的利器,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投入了32个配备三号突击炮的突击炮营,足可见德国对于三号突击炮的重视。虽然很多人认为突击炮只能算是一种防御性单位,仅在防御战中能起到巨大作用,但这种看法并不是准确的。在步兵的进攻作战中,突击炮也能起到很好的支援作用,它所不适应的仅仅是坦克的突破任务,可在为步兵提供支援力量时,三号突击炮仍旧是一种成功的设计。
在支援步兵进攻的时候,突击炮会分散至各连排之中,负责为步兵拔除敌方的火力点、碉堡和反坦克炮,步兵能够相对从容的突破敌方的防御地段。如果敌方的防线上存在坦克的话,那么突击炮也可以作为一种移动式的反坦克火力存在。虽然此时突击炮是暴露在敌方坦克的射界之内,可突击炮低矮的造型有良好的避弹效果,比起坦克更容易让炮弹弹开,因此突击炮往往可以在遇袭后迅速做出回击。在步兵夺取敌方阵地后,突击炮也可以协助步兵抵抗敌方机动兵力的反击。
这也凸显出三号突击炮的一个特点,多面手,它可以用来攻击工事,也可以作为机动反坦克火力,发射榴霰弹压制敌方步兵集群也可以胜任。换句话说,三号突击炮本质上仍是一种移动火炮,只要情况尚处于火炮所能应对的范畴,三号突击炮都可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相比于传统的牵引式火炮,这种可以伴随步兵行进的移动火力明显更让人满意。因此,也就不奇怪三号突击炮在德军内部的地位了,无他唯好用尔。
看一个战后接受采访的突击炮手自述,他说突击炮手本质上是炮兵,比那些看不起突击炮部队的坦克兵打的准多了,还说一次出战同行的四号打一辆静止的T34打了11炮没击毁还是没击中,他们开过去一炮收走[捂脸哭]
三突子算德三里面最好用的,又便宜也好训练,用起来也爽的一逼。也算开创或者完善自行火炮了
苏联红军有一些师辖两个炮兵团,美军师属炮兵编制比一般炮兵团大多了,这两家不缺火力,而且战时都会加强
不如说是坦克产量跟不上损耗,不得不用,好就好不到哪里去
三号突击炮的好评,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兵种之间的争权夺利。坦克作为装甲部队的心头肉,都是配属给装甲师和摩步师的,绝大多数步兵师是得不到装甲单位加强的。而突击炮在德军体系中是隶属于炮兵管辖,这样从管理权来讲,突击炮这一炮兵单位就能以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管理模式编入到步兵师中,这也是基层步兵最有可能见到的己方装甲单位了。况且这么一个装甲单位的75l48主炮能够有效地应对数量最多的t34坦克,好评如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呲牙笑]
呵呵,出名的战场骡子~三突子
战后瑞典的无炮塔坦克——S坦克。
43年后集中资源生产三秃子和四号,没准还能多抗几下
可惜,德三资源少,人口少,小胡子的不许后撤丢掉很多精英部队和装备,大胡子可以玩人海战术坦克海大炮海,小胡子可玩不起[呲牙笑]
军事科技人才太强了[点赞]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被各类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所替代。我们开发的轮式突击炮,又高又大,防护能力还差。
设计之初作为步兵伴随火炮使用,居然成了自行火炮和歼击车的先驱。
嘿嘿~最多值四个扳手~再多就贵了
屠幼神器
因为量大管饱,三号突击炮是德国产量最大的装甲车辆
坦克世界三突子在5级房里简直就是屠幼神器,好用得一批[得瑟]
可惜德军产能跟不上,又被美英轰炸,如果是4号坦克底盘就厉害很多
忘了哪部电影了,一辆芬兰的三秃子30秒击毁四辆t34
[握手][握手]
这种炮很少,德军中没有这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