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断有人称杜荀鹤为杜牧的私生子,但历史记载杜荀鹤是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出身贫寒,与杜牧没有任何关系,也和“京兆杜氏”没有关系。他一生壮志未酬,但不堕青云之志。但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后人称“杜荀鹤体”。
杜荀鹤像
1.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杜荀鹤常年在九华山隐居,也过了一些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的诗词最能体现他诗风清新的特点。比如,这首《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风格,但更能感染读者: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正钓着鱼呢,却忽地刮来了溪风,下起了山雨,没得办法,只得收起了钓丝,走进船舱,拿出盛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的时候。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不知不觉间,醉了,然后就睡了,睡了也无人管,无人唤,任凭船儿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自己也不知道。
一句,“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讲述的是诗人自己自在的惬意生活。宋末词人黄公绍在《青玉案》中写道,“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却是一种孤独无助的凄惨生活!
2.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前面说了,杜荀鹤他一生壮志未酬,但他从不堕青云之志,一生都在激励自己,大器晚成未尝不可。这首《寄李溥·如我如君者》,不但是他在激励自己,同时,也是在激励朋友,永远不要放弃理想:
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
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
“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老友,像你我这样,不妨看开一些,大器晚成又有何不可?“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旁人要笑就让他笑去吧,我们有古人和我们共情。
是啊!古人大器晚成的事多得去了。姜子牙年满八十才拜相,百里奚七十岁才被重用,晋文公称为新一代国君,已经六十岁了。
宋代词人京镗继承了这种思想,他在《定风波·次韵》中写道,“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依旧不惊秋”。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我们要共同勉励自己,莫要忘记了当初的志向,我们都要期待后半生能够扬名立万。“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大丈夫就应该如此,根本用不着叹息平生壮志未酬。
这首诗,让我想起王勃的那句有名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永不放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的诗风就是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但一样能够打动读者,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首《旅舍遇雨》也是这样,它没有夸张,也没有典故,甚至是没有那种常用的意象,很平常的语言,却也能够打动人: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我坐在窗前,月色与星光像是被乌云收去了一样。眼前是一片模糊的山影,耳中是动荡的江声,不由得黯然产生了愁绪。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半夜了,我仍然坐在灯前,十余年来的坎坷经历以及耳闻目击的不平世事,一下子随着大雨涌上了心头。
同样是回忆自己的十年往事,元代词人徐再思在《水仙子·夜雨》是这样写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相比较而言,徐词就明显夸张了很多。
4. 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这首《乱后送友人归湘中》,诗人在动乱期间,暂居山中,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也勉励好友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不能归乡隐居:
家枕三湘岸,门前即钓矶。
渔竿壮岁别,鹤发乱时归。
岳暖无猿叫,江春有燕飞。
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
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
“家枕三湘岸,门前即钓矶”,你家住在三湘岸边,出门就可以垂钓,但不能学严子陵隐居而垂钓。“渔竿壮岁别,鹤发乱时归”,在人之壮年,必须作别鱼竿渔具,就算是到了白发鬓鬓,也只能在丧乱的时候,才归隐。
诗人在另一首《乱后归山》中写道,“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隐居山中,养一只狗,在红叶下面睡眠,学着樵夫高唱“白云”之歌,这些都不是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终身侍奉明君,成就一番事业。
同样,在这首诗里,诗人再一次明志。“平生书剑在,莫便学忘机”,我们这一生,只要彰显学问的诗书在,报效国家的明剑在,就不能学隐士们的那种忘机思想,而是要保持积极的出世思想。
5.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这首《送蜀客游维扬》也特别有意思。一般的送别诗,都希望游子早日归来。比如,隋代无名氏写的《送别诗》就写道,“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而这首诗,诗人明确的说,“送君懒问君回日”,这是怎么回事呢?
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
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
“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听说,四川这个地方景物繁华,风光优美;但扬州的风光则更胜于四川。你太有眼福了,生在四川这个风光旖旎的地方,现在,又要去扬州这个风光更胜一筹的地方。
“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扬州的春天,鲜花、杨柳都临水而开放,春光旖旎,身着绮罗的美女充满了所有的画舫。
“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两岸都是画楼酒肆,你很难不大醉一场;又有二十四桥明月,让你整夜无眠,沉醉其中。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我现在送你去扬州,按照惯例,我该询问你归期几何,但我根本不想问。为什么要回来?你是风流才子,又是青春年少,走遍大好河山,正是你该经历的。去了就不要回来,要往比扬州更好的地方去。
一句,“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就问你,哪首送别诗,有这样的高度?朋友离别,诗人充满了羡慕:羡慕朋友家乡之繁华,鲜明朋友目的地之富丽堂皇,羡慕朋友才子风流,羡慕朋友青春年少。更是深深的祝福朋友鹏程万里,格调非常明丽。
6.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这首《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是一首宫怨诗,其实是一首诗人的自拟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诗人们习惯于使用美女、鲜花来自喻。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政治家诗人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堪美人折”。而这首诗,诗人则以宫女自喻: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早年因为容貌美丽被误选入宫中,想要对镜梳妆打扮却又意态懒慵。对比诗人,那么诗人则是因为才华,才被权贵所用。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承蒙君王宠爱不在于美丽的容貌,那教我如何还有心思去梳妆饰容。对比诗人,现在的朝堂,已经不是以才华而任用人员,而是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才华已经没有用了。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每年此时我都会想起乡间的女伴,怀念当年自由欢快地采撷着芙蓉。映射到诗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很自然想起当年他隐居山中的情形,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是那么欢乐,跟朝堂的蝇营狗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自拟诗!
7.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一直在强调大器晚成,他觉得光靠说教还不够,这首《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是一首咏物诗,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大器晚成。松树是传统文化中,高洁的象征,但松树在刚刚成长的最初几年里,成长速度非常慢,远远慢于其他的一些树木的成长速度,比如,桃一般三年就能结果,杏一般两年就能结果,可见它们的成长速度。但松树的成长速度远远低于它们,要看到松树的高洁,往往要等到十年以后。我们来看这首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一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为什么人们往往大器晚成,韩愈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时人不识凌云木”,“千里马”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脱颖而出,这就是造成了大器晚成的原因。
8.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的送别诗都是别具一格,前一首《送蜀客游维扬》一扫送别诗的颓唐,赞扬朋友是“才子风流正少年”,说自己“送君懒问君回日”,年轻人就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这首《送人游吴》,也没有绝大多数送别诗的颓废,而是大赞朋友目的地的美好,告诉他,此行必不虚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你到苏州就会发现,当地人家的房子都在傍水而建。“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吴宫遗址建满民居,空地极缺,而此地港汉河渠密布,到处是小桥流水。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间集市在叫卖菱角、莲藕,春天游船上载满了衣着华丽的游玩男女。“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我知道远方的你在月明不眠之夜,会把对我的思念寄托在渔歌声中。
一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道尽了姑苏及江南的美好;一句,“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既描述了姑苏的美景,又婉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9.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唐末政治大乱,社会秩序混乱,人心道德也丧乱,有才华的人无用武之地,而溜须拍马之徒则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政治上到处是勾心斗角、蝇营狗苟。杜荀鹤看惯了官场的险恶,因此,写出了这首《感寓》: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但凡看到大海的人,无不被大海波涛汹涌所震撼,但相比较人心而言,大海的波涛还终究是浅了许多,小人的心,即使是方寸大小,那也是深不见底。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人们常说,“海枯石烂”,来说明事情之难,时间之长。但大海再深,也终有见底的一天。传说“麻姑”三次见到过沧海变桑田,可见大海也有见底的一天。但人心始终不能见底,即使人死了,也不知道他的心。
一句,“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当社会道德沦丧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句俗话说了,“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也说的是这种现象。
10.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这首《经青山吊李翰林》,是悼念诗仙李白的诗,古今追悼李白的诗词,不在少数。而这首诗虽然提出李白是“千古第一的诗人”,但仍然是“杜荀鹤体”,语言也比较平实,不像韩愈悼念“李杜”时的那种夸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先生为什么那样早就离开我们,而你执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似夜里明月,千古第一的诗人,唯有先生可以担当。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李杜”互为挚友、同领诗坛,请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吧,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后辈们也就稍可心安了。
一句,“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青山明月夜”很具代表性,李白写了很多“青山”的诗篇,也写了更多的“明月”诗篇,还有就是,李白是在青山环绕的水中,捉月而去,所以,“青山明月”能够代表李白,更是显示他是“千古第一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