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武则天,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女子。但这里还有一位神奇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她为无冕之“王”:
首先,她姓王,全名王政君;
其次,吕后只是影响了西汉初年十数年,而王政君影响了西汉后期60年,甚至直接主导了西汉王朝的灭亡过程,所以称她为“王者”也不为过;可以说,弄明白她的一生,就能全面洞悉西汉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再次,她仅凭一己之力,造就了中国古代最牛的外戚家族(没有之一)——王氏,其中就有被戏称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
她的一生,从始至终充满了传奇色彩,甚至连她迈上历史舞台的过程,也极为偶然、戏剧。
宫前的王政君以及家族,已经处处透露出传奇。
据后来王莽当皇帝后给出的说法,王家乃华夏先祖之一黄帝的后代,后来被封到陈地,是为陈氏;陈完(字敬仲)被齐桓公拜为卿,以田为姓;到了战国初期,田和代齐;而到了汉朝,齐国末代帝王田建的孙子田安生活在齐地,被人称为“王家”,于是他们便以“王”为姓。
当然,这种给家族攀亲带故的做法,在古代政坛属于基本操作,没法较真。而到了王政君的爷爷这里,还真的有些传奇行为。
汉武帝时期,王政君的爷爷王贺担任了“绣衣直指”,是一种专门执行皇帝亲自指派案件的特殊官员。
当时的汉武帝推崇“酷吏”,除了张汤、王温舒、杜周等著名狠人之外,王贺的同僚里也有诸如暴胜这种动辄杀人上万的凶残人物。但王贺却相当例外,他宅心仁厚,经常对人网开一面,甚至一些强盗、渎职官员都被他法外开恩。
由于这种有“破坏司法公正”嫌疑的做法,王贺被汉武帝免官。但他一点也不后悔,甚至颇为得意:“听说救活一千人,子孙便能得到封赏;我救活的有一万多人,难道后代将要从此兴旺了吗!”
这难免让人怀疑,王贺是有意在替后代积口碑、攒人脉。后来,他回到魏郡担任三老(负责教化的乡官),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甚至断言:八十年后,王家“当有贵女兴天下”。
这个“贵女”,自然就是孙女王政君了。
据称,王政君的母亲怀她的时候梦见月亮扑入怀中(这种套路,你懂的)。但王政君长大后,不但没什么吉利色彩,反而一度显得比较“晦气”:
虽然因性情柔顺、谨守妇道被门当户对的人家相中,但还未等到出嫁的那一天,未婚夫就死了;后来,东平王刘宇准备纳她为妾,但还还未等她进宫,东平王也归西了。
如此巧合,父亲王禁不禁有些慌,于是便请来术士指点迷津。这位高人给王政君看过相后,只说了六个字——“当大贵,不可言”。
十八岁那年,机会果真来了:王政君被选入宫,但当时的级别只是等级最低的“家人子”,即:没有任何品级、身份。这么看来,貌似与“大贵”压根沾不上边。
但在一年后,幸运之神就莫名其妙地降临了。当时正值汉宣帝在位后期,这位将西汉王朝带上全面顶峰的雄主,内心却也有柔软处,那就是对结发妻子许平君真挚情感。在妻子早亡后,他对两人所生的太子刘奭自然格外关爱。
而在这一年,刘奭的太子妃突然病亡,临终前控诉自己是被人诅咒而死。性格温和柔弱的太子大为悲痛,长期自怨自艾、不接触任何女子。汉宣帝看在眼中、愁在心头,便命皇后挑选了五个年轻姑娘供刘奭挑选。
刘奭是个孝顺孩子,虽然实际上对这五个貌美如花的姑娘毫无兴趣,但为了不辜负皇后的苦心,便随口说其中一个还行。至于具体是哪个?身边太监只好自行脑补了,王政君当时穿了身独特的红色衣服,而且坐的离太子最近,于是便意外地成了幸运儿。
被送进太子宫的王政君,一年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升级为爷爷的汉宣帝喜出望外,亲自为嫡皇孙起名为刘骜,经常带在自己身边照顾。
又过了三年,汉宣帝去世,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他的太子自然是嫡长子刘骜,而王政君水到渠成地母仪天下。
“当大贵,不可言”的预言,仿佛真的成为了现实。但纵观封建时代,身在令人垂涎的权利核心,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地位永固?
王政君地位的来源,说白了就是母凭子贵。但纵观在历史上有个规律:太子立的越早、在这一岗位上待得越久,被废的几率也就越大。
刘骜就遇上了这种危机。
首先,他生性贪婪杯中之物,被父亲贴上了“无才”的标签;
其二,汉元帝宠爱的傅昭仪生下了定陶王,这个弟弟跟刘骜完全是两种人,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性格乖巧,由此汉元帝对其特别的宠爱,不仅食则同桌、行则同辇,甚至经常生出废立的念头。
这对整个王家而言,无异于存亡危机之际:一旦刘骜被废,王政君的皇后之位也将随之泡汤,而王氏家族也将随之衰落、甚至被清除。
但王政君并不是个简单的妇道人家,她与担任卫尉侍中的哥哥王凤沉着应对。一方面,他们联合丞相史丹,坚决拥护太子的地位;另一方面,王政君在宫中小心敬慎、从无逾越规则之举。这么一来,汉元帝也于心不忍,加上他本就孝顺,一想起先帝对刘骜的宠爱,便断了易储的念头。
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保住了太子,也保住了王政君和整个王家。并且,刘骜从此对自己的舅家给予绝对信任,由此对西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33年,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而王政君自然升级为皇太后,王凤则官封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在西汉,领尚书事是朝廷中的实际执政官,而大司马大将军则享有军权;再加上刘骜一如既往地沉湎酒色、荒于政事,朝政大权几乎完全落于王凤之手,王氏家族的势力也随之日益强大。
到了公元前27年,王氏家族一门五人同时封侯,人称“五侯”;并且“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王家的子弟,几乎占据了所有重要岗位,天下仿佛不再姓刘,而姓王。
当然了,刘骜虽然荒唐,但并不愚蠢,他也曾动过打压王氏、收回权力的心思。但在一方面,他总是念及母舅一家的恩情(毕竟他从小就依仗舅舅),不愿痛下狠手;另一方面,王氏家族权势过大,而且母亲王政君总是在关键出手,成功帮助家族避开危机。
就这样,王氏家族屹立不倒,在王凤死后,代替家族掌权的变为王政君的侄儿、大名鼎鼎的王莽。
汉成帝死后,由于没留下子嗣,侄子刘欣接班,是为汉哀帝。由于这位新君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王政君充分展现出高超政治智慧:她以退为进、韬光养晦,命令王莽辞官回家,以避免与新的外戚集团产生正面冲突:“诏莽就第,避(哀)帝外家”。
汉哀帝仅仅在位6年就驾崩,随后,身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立即抓住机会出手,她召回王莽、任命其为大司马,随后迎接年仅9岁的刘衎(kàn)为帝,是为汉平帝。
随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将朝政全权托付给侄子王莽,汉朝大权再度归于王氏之手,并且达到了新的顶峰:此时的王莽已不甘于当一个辅政的外戚,而是要自己当皇帝。
随着王莽处心积虑地迈向帝王之位,一手提携他的王政君却体现出了矛盾的一面:在她看来,天下是夫君家的;自己最怀念的,仍旧是过去当皇后、太后时的生活。
因此,当后来王莽前来索要传国玉玺时,王政君痛斥侄子忘恩负义,甚至骂其“猪狗不如”,但这也改变不了现实,最终只能以怒摔玉玺发泄愤怒(传国玉玺是从此缺了一角)。
王莽正式篡位后,王政君以及身边人仍旧穿着汉室衣物、使用汉朝历法,以此表示自己最后的倔强与坚持。
王政君一生充满了传奇,她因偶然原因当上太子妃,但却一口气在后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待了时间61年;虽没当过直接统治者,但却影响(甚至主导)了西汉政坛半个多世纪;她率领家族达到了中国古代“外戚”这一群体的巅峰,还造就了一个奇葩而又现象级的皇帝王莽。
而这背后,是中国古代外戚专权困境的完整逻辑演变轨迹:年幼的新君手段、经验不足,难以驾驭复杂的封建政治,只能依靠自己的母亲;而太后身为女流,力量亦然不足,于是只好选择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娘家兄弟当帮手......这么一来,外戚势力就如同滚雪球般兴起、膨胀,直至对皇权产生威胁,最终产生可怕的反噬后果。到了这个时候,当初的始作俑者:皇太后,即使想维护自己的夫家,也只能有心无力、望而兴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