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作为,国士风骨。
一
百日维新是一群意气风发的书生搞得一场书生之见的改革。
对清朝而言,维新运动改革,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认真执行下去,也能够医治部分病症。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开始将国之教育从无用的虚学转向有用的实学。
经济方面,强调工商立国,终于意识到商业富国的重要性。
军事方面,裁汰老弱,削减军费,改用西式军事训练。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任用具备新思想的官员,为君主立宪开路。
虽然这几方面的改革都是泛泛而谈,没有触及根本,但已经是这些改革先锋在当时的环境中所能想到的最适合的改革方案。
改革总得有个开始,哪怕这个开始漏洞百出,但只要起了头就停不下来,就一切都有盼头。
维新变法,处处体现着书生意气,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失败了,如果没失败,那就不是书生意气,而是老成谋国。
维新变法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掌握兵权,没有枪杆子,难出真理。
二
很多人都说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幼稚,在没有掌握实权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变法。这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评价,可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当时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可以和慈禧抗衡的兵权。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朝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地方割据阶段,地方督抚拥有军事、财政大权,既有兵又有钱,清廷反而没有核心军队。而清廷中央,最有实力的是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的军队控制着北京、天津、河北一代。
此时的直隶总督是荣禄,他是慈禧的铁杆粉丝,光绪根本无法争取到荣禄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慈禧一直是清廷的核心人物。
但光绪可以争取另一个人,时任直隶按察使的袁世凯,此时袁世凯在天津指挥着新军。
光绪和康有为等人本以为已经获得了袁世凯的支持,虽然不及荣禄的兵力多,但发动政变足矣。可惜袁世凯是个首鼠两端的小人,这边掏心掏肺的答应谭嗣同,回头立马就跟荣禄告了密。
光绪和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策划,将袁世凯争取过来,然后说服他诛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此计若成,维新变法成功有望。
三
袁世凯的叛变击碎了这帮书生的改革梦,也打破了光绪帝独掌大权的美梦。慈禧获知光绪想搞政变后,当机立断,立即囚禁了光绪,剥夺了他的皇帝大权,宣布重新临朝训政。
解决了光绪,慈禧下令捕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变法派。康有为和梁启超耳朵长,听说光绪被囚,立即撩开长腿跑路。谭嗣同和杨深秀等人就没这么好运,纷纷被抓。
谭嗣同被抓后,知道维新变法已经失败,君主立宪的道路已经堵死,他唯有以死殉道。
更准确的说,谭嗣同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改革不会成功,因为即使他们成功推翻慈禧,光绪也不会放手让他们搞君主立宪。
变法派和光绪只是互相利用,光绪通过变法派夺权,变法派通过光绪上台获得权力。等到达到第一阶段目标后,变法派再和光绪进行博弈,酝酿下一步的改革。
变法派倒在了第一步,这让谭嗣同有些沮丧,但沮丧过后就决定以死献祭,以自己的死来凸显清廷的落后,连变法革新都容不得。
四
谭嗣同虽有书生气,但却有国士的风骨。
在国家该变革的时候,他们大胆跳出来改革,虽然改革的方针和策略均不成熟,但也算是为国家打开了一扇窗户。
有了这扇窗户,光才能照进来,让黑屋子里的人能看到外面原来是有光的,他们才有机会和勇气去打破那扇门,从黑屋子里走出来。
慈禧看似镇压了百日维新,但也正是百日维新给清朝的灭亡掘了第一掀土。
谭嗣同殉国之后,无数有识之士看清了清廷的嘴脸,他们抛弃了改革的想法。
二十年后,孙中山终于把暮气沉沉的清廷一脚踹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