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叔孙武叔)不要这样做啊,(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循道而上,还可逾越过去。(但)仲尼的道德水准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逾越的。即使有人要与日月断绝关系,可(这样做,)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这人不知高低,不知轻重罢了。”
叔孙武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叔孙氏,名州仇,谥号为“武”,史称叔孙武叔。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叔孙氏的第八代宗主。鲁定公、鲁哀公时任司马,掌管鲁国的军事大权。
“毁”的本义是瓦器缺损,破坏损害。《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毁,缺也。”引申为伤害、毁谤、诋毁等。这里需要注意一下;毁谤是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而诽谤则是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其实,不要说鲁国“三桓”,如鲁国的公之鱼,在季康子准备迎回孔子时,他说;以前你的父亲季桓子用孔子,没能有始有终,被诸侯耻笑。现在你再用他,如果也不能有始有终,就会再次让人耻笑的。
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缘起,可能是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摄相事期间,推行“隳三都”计划,把叔孙氏的采邑——郈邑的邑城拆除了。也许是这时结下的梁子吧,叔孙氏可能对孔子一直怀恨在心,多次说孔子的坏话。
由于历史久远的缘故,我们也不知道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后面子贡的话,我以为是关于孔子道德方面的,因为牵涉到“他人之贤”这个话题。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讲瑞》中记载了子贡从师后的巨大变化:“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孔子在子贡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高。子贡生活的年代,天下混乱,民不聊生,孔子应时代需要创立了儒学,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他以“仁”释“礼”,号召全社会都来做君子,都来做圣贤,为社会走上正道提供了理论遵循。孔子的思想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不可能被在上位者采纳的。尽管如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依然不知疲倦地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孔子去世后,其他弟子为老师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守孝六年。
听到叔孙武叔诋毁老师这件事,子贡怎么说的呢?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无以为也”的“以”,作状语,这么的意思。“无以为”的意思是无用如此,指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用的。
子贡这是制止叔孙武叔公开诋毁孔子,毁谤孔子的行为,有劝叔孙武叔应思悔改的意思。接着他鲜明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仲尼不可毁也”。
下面,子贡打了一个比喻:“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我们需要关注一下“他人之贤者”的“贤”字。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的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如孔门七十二贤,“圣”、“贤”主要是从道德修行方面来说的。
“贤”是一个人有道德,这个人的水平如何啊?子贡说:“丘陵也。”
“丘”的本义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丘,土之高也。”《大司徒》注曰:“土高曰丘。”
“陵”的本义是底边为四边形的大土山。《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陵,大阜也。”
我们一看就明白了,一些贤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像丘陵一样的高,这是值得点赞的。丘陵从地形上看,比一般的平地高一些,但人们还可以循着道路,攀登上去的。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梯田,就是人们顺着丘陵的坡度,上去进行开采成农田的。
子贡作为孔门四科之一——言语科的高材生名副其实,他打的比喻十分精当。贤者的道德水平有多高呢?如果平常人的道德水准是平地的话,那么贤者的水平相当于丘陵一样高。不要说丘陵了,就算是山,也有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说法。更何况,只要是山,总还是能登上去的。
子贡接着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在这里,子贡称呼老师的“字”。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下,子贡称呼老师,要么是称呼“夫子”,要么称呼“字”,是不能称呼“名”的。而“夫子”在当时是一个泛称,只要是做过大夫以上职位的人都可以称为“夫子”。当时的叔孙武叔也是一个大夫,如果称呼“夫子”,别人还会以为子贡是在说叔孙武叔呢。为了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不引起歧义,子贡直接称老师的“字”。
“无得而”是没有可能的意思。
其他人的贤明像丘陵,虽有一定的高度,但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能踰越的;而我老师仲尼的道德水准,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像日月一样的悬挂在高空,普照大地,万物都在其光辉的照耀之下得以生生不息,这是人人都可以感知并看到的,但谁也没有办法逾越日月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子贡说世上没有人能和孔子相提并论的;第二,即使是想要比较,日月与丘陵,恰恰是天地之差,没办法逾越的。
子贡最后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自绝”就是自行断绝跟对方之间的关系,有点自暴自弃的味道。
“人虽欲自绝”是“人虽欲自绝(于日月的光辉)”的省略。
子贡的意思是,一个人诋毁孔子,就如同他要与日月断绝关系,一个人甘愿躲避日月的光明,跑到黑暗中去。
“其”,放在疑问代词“何”的前面,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其何伤于日月乎”意思是,可这样做,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无论你今天开心与否,日月照样升起落下,它们不会因为你的情绪有一丝一毫改变的。其实,“道”也是如此,无论你情绪如何,都不影响“道”的运转!人们能做的,只能是循“道”而为!
一个人自绝于日月的光辉,结果只能是:“多见其不知量也。”
成语“不知量力”出自本章句《论语》。“量”这里是估量的意思。“多见其不知量也”意思是说,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多用来讽刺那种不知天高地厚,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多见其不知量也”,承前省略了“叔孙武毁仲尼”。子贡说啊,叔孙武叔你这样做,只能暴露出他认知的浅薄,无法感知到孔子之道的高深境界,他如此做,也是情绪使然,这是自绝于进步,自绝于文明,只能表明这人不知高低轻重,太自以为是了。
我们看,子贡说了这话之后,叔孙武叔没有应答,孔门弟子的记载戛然而止。我们猜想,子贡的回击正中叔孙武叔的软肋,他无话可说了,等于说叔孙武叔接受了子贡的说法,从今后不再诋毁圣人了。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这时的孔子已去世了,孔子的道德水准到底如何?其实,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孔子。有的人认为“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是子贡在吹捧孔子。其实,子贡是从自己内心中感触到了这一点,他才有如此的认识高度。
自古圣贤皆寂寞,道理就是如此!但我替孔子感到欣慰,因为他不是寂寞的,颜回是他的知音,子贡是,曾子也是……
叔孙武叔是一个大夫级别的人物,他诋毁孔子,社会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子贡批评叔孙武叔,为我们后世做一个垂范,不能够毁谤圣人,对圣贤的教诲,我们没有批判的资格,只有学习。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回眸孔子以来的中国历史,虽然在某些短暂时期,孔子的思想受到批判与否定,日月的光辉虽然也会受到阴天的遮蔽,但日月的光辉是遮不住的。我们今天要做的是,继承孔子思想的精华,继往开来,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而不是数典忘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