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仅仅支撑了39天便宣布投降。德国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终结法国,离不开那个著名的镰刀收割作战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制定者正是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之首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1887年11月24日,普鲁士贵族炮兵将军爱德华・冯・莱温斯基和妻子海伦生下第十个儿子埃里希。由于海伦的妹妹与步兵上将老曼施坦因夫妇没有生育能力,便把小埃里希过继过来,冠以曼施坦因的姓氏。从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成为这个男孩儿一生的名字。
曼施坦因不仅生父和养父都是将军,家族中十几名亲戚都是普鲁士军队高级军官,后来的德国陆军元帅、总统冯兴登堡就是曼施坦因的亲姨夫。
含着军衔出生的曼施坦因自小接受普鲁士贵族传统军事教育,13岁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学校,19岁晋升少尉,成为德皇近卫步兵第三团见习军官。
1913年10月,26岁,身高一米八一的曼斯坦因由于表现突出,被保送普鲁士战争学院进修。这是当时德国最高军事学府,从这里毕业是进入德军总参谋部的先决条件。曼施坦因在这里学习新式步兵战术,培养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只可惜刚学习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学院所有学员被命令回到现役参战。已经是中尉的曼施坦因被编入第二近卫预备团,跟着部队从比利时一路打到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西线陷入堑壕拉锯战后,曼施坦因所在部队被调往东线战场,历数他姨夫兴登堡指挥的第八集团军在与俄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被送回后方治疗。
1915年6月,伤愈后的曼施坦因晋升上尉,担任名将加维茨指挥的第十集团军行动助理参谋,远离了危险的前线,不到30岁能达到这个地位,除了有过人军事天赋外,贵族出身自然也是原因之一。
随着第十集团军横扫波兰、立陶宛和黑山,曼施坦因在实践中学习了如何计划和实施进攻行动,积累了宝贵的战场经验。东线形势稳定后,他作为参谋人员又回到西线,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估计他当时也想不到,在索姆河战场某个角落,他未来要效忠的元首,此时还是下士的希特勒正拿着毛瑟步枪在玩命。
一战期间,曼施坦因从西线到东线,从参谋人员到作战科长,任职经历非常丰富,对军队情况有全面了解,为以后成为卓越指挥官打下坚实基础。
《凡尔赛和约》规定内容
1918年11月,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双崩溃,德国无力支撑战争,宣布投降,受到《凡尔赛和约》严厉惩罚,不仅割地赔款,军队也被限制在十万人规模,德军不得不优中选优。出身贵族且在一战履历丰富的曼施坦因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留用。
虽然《凡尔赛和约》关闭了德国所有军事学院,并废除军队中枢机构总参谋部。但这难不倒聪明的德国人。陆军领袖赛克特建立部队办公室,行使参谋部职能,还组织小型培训班,向学员灌输普德军事学派精髓,比如攻势精神、机动战、对敌侧翼打击和包围歼灭等理念。这对在一战中见识了坦克威力的曼斯坦因来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整个20年代,他一方面参与创建德国国防军,一方面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
1933年纳粹上台后,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恢复义务兵制,公然开始扩充军队。由于参与扩军有功,1935年7月1日,48岁的曼施坦因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并很快晋升少将。
这个期间,他根据一战经验教训,从步兵角度提出发展突击炮的设想。这是一种具有装甲保护的自行火炮,造价比坦克低很多,能为步兵提重火力支援。后来的证明突击炮是二战中最物美价廉的实用武器之一。
1939年二战爆发前,曼施坦因被任命为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按照他的计划,德军将兵力分布在南北两面,空军与装甲部队配合,迅速向深处推进,将波军主力分割包围歼灭。这种打法在当时来说极其超前,波兰还没搞清楚状况,就成为人类史上第一次闪击战的牺牲品,36天亡国。
埃里希・冯・莱温斯基
与苏联瓜分波兰后,希特勒把目光瞄向死对头法国。总参谋部的老将们把一战时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稍加改动,准备继续用。希特勒对这个计划不太满意,让参谋长们修改。曼施坦因也认为,都几十年了,还用这种老套打法肯定不行。咨询了装甲兵的古德里安后,他提出一个坦克上山的镰刀收割计划,也叫曼施坦因计划,以装甲兵为主突袭,从阿登森林直插大西洋海岸,切断英法盟军补给。
这个计划在其他将军看来简直是胡闹。先不说阿登地区地形崎岖,装甲部队前进速度要大打折扣,万一英法军队反应过来,孤军深入的德军必死无疑。然而世事难料,一架载有修改版施里芬计划的德军联络飞机误降比利时计划泄露,希特勒决定冒险采用曼施坦因计划。
事实证明,还是一战思维的英法联军根本没料到有这招,被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率领的装甲部队迅速击溃,法国人苦心经营多年的马奇诺防线成为笑柄。要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下令在敦刻尔克停止进军,英法数十万军队恐怕要全军覆没。
奇袭法国成功奠定曼施坦因战略家地位,他因此晋升上将,并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时,曼施坦因担任隶属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指挥官,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开战仅四天,他的部队就推进200公里,一路攻下卢加,剑指列宁格勒,但北方集团军其他成员跟不上他的节奏,德军战线拉得太长,同时苏军经过初期慌乱后也迅速组织起反击,使德军只能围困列宁格勒而不能拿下。
随后,曼施坦因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指挥第11集团军攻打克里米亚半岛。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在初期苏军掌握制海制空权且数倍于己兵力情况下,他通过围点打援,集中优势火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最终在1942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占领克里米亚半岛。此战让曼斯坦因赢得属于自己的元帅权杖。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形势图
然而,他的胜利掩饰不了德军在东线战场的颓势,德军后备军严重不足,补给困难,而苏军的补充兵员和新式装备源源不断送往前线。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战败,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苏军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大势已去,节节败退,只有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通过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为德军挽回些许颜面。苏联元帅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曾说:“我们认为,可恨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我们最危险的对手。他具有驾驭各种极为复杂的情况的技能。如果德军所有的将领都具有他那种杰出的才能,我们的情况也许就会大为不妙。”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时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并说:“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他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法国军事史学家皮埃尔・塞尔芬在《曼施坦因传》中称赞他为“独一无二的、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领导人”,并说:“他曾经在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服务时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他虽然拥有这么多常人没有的天分,却还是缺少了对他所为之服务的政治体制的本来面目的清晰认识——在他内心深处,他将这个政体跟他儿时所受教育中的那个永恒的德国混为一体了。”
然而随着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的战败,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的缘分也走到尽头。出身普鲁士贵族的他自带高傲天赋,估计内心对希特勒的看法跟他姨夫兴登堡差不多,瞧不上这个波西米亚下士,可他又不得不依附希特勒,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
随着职位提升,曼施坦因对希特勒横加干涉前线指挥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对希特勒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死守到底的命令完全不能认同,两人矛盾越来越大,加上曼施坦因不是纳粹成员,而且对希特勒清算犹太人的做法拒不配合,始终得不到希特勒完全信任。最终,1944年3月31日,57岁的曼施坦因被解除一切指挥权,退役养老。
埃里希・冯・莱温斯基
赋闲的曼施坦因住在东普鲁士,1945年1月,苏军逼近,深知苏联人报复手段的他将家人疏散到德国西部,自己则在德国投降后向英军投降。纽伦堡审判期间,曼施坦因最初并没有被起诉,而是以证人身份出庭。后来迫于苏联方面压力,英国人不得不以战争罪起诉他,于1949年判处其18年徒刑。
不过,随着冷战开始,出于对抗苏联的需求,仅服刑三年的曼施坦因便由于健康原因获释,很快被西德国防部聘为高级顾问,还兼任北约军事顾问。这期间,他写下自己的回忆录《士兵的一生》和《失去的胜利》。书中他大肆批评希特勒瞎指挥,对自己的失误避而不谈。其实,相对于许多二战名将回忆录来说,曼施坦因写的算是客观了,起码没有一味贬低别人,吹捧自己。
1973年6月10日,一代名将,86岁的曼施坦因去世。作为军人,他曾为一个错误的国家、一支错误的军队去作战。作为容克,他依然保持了普鲁士贵族的传统品质。
朱可夫在曼斯坦因面前,提鞋都不配
没有元首能比前线指挥的将军更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统帅直接干预军事指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崩溃!莫德尔就对自己崇拜的希特勒干预指挥非常不满:亲爱的元首是谁在指挥第九集团军,是你还是我?希魔哑口无言!
呵呵,乱七甘来。法国战役之后才做个军长。何来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