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家庭教育还停留在“教育”层面,或解决表象问题!而我们从根本上修复提升孩子内心能量和内驱力。
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连根落地”,消除“知道做不到”通病,让孩子自主自律-心热有力。1-2月见效!
看到两句“好话”,我猜大部分人会有感觉。

1
“上一秒还世界安好、自己还很棒的孩子,下一秒就突然产生了难以言说和消化的羞耻感、被嫌弃的感觉”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仿佛突然被敲了一下!
因为它让我想起,在朵朵小的时候,我就这么干过……瞬间产生了懊悔之心~
举两个类似的例子。
第一个,孩子刚学会自己吃饭的时候,有时会玩食物和餐具,比如“吧唧”把勺子扔地上,或者勺子盛了米饭撒地上,还觉得有意思,咯咯笑起来。
遇到过这情况没有?你当时怎么做的?
你有没有对着孩子大吼一声:“这是在干什么呢!谁教你的,这么不听话!”甚至有的直接上手就是一巴掌,嘴里还警告:“让你浪费食物!让你扔东西!看你长不长记性!”
第二个,孩子把玩具在地上各种摆弄,或拿着玩具在屋里跑来跑去……
有的父母就会在旁边训斥:“要玩就好好玩,别乱扔,别乱跑!”,而当孩子想让父母一起陪同时,会不耐烦地说:“我忙着呢,自己玩去!”,甚至因为把房间弄乱,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还伴随责骂~
……现在想来吧,当时自己觉得是为了“教导”孩子,让孩子守规矩,长经验,实际是自己傻帽——根本不懂孩子的心理,只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结果就是:孩子兴致勃勃地做了一件自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体验到了“羞耻感”。
羞耻感呀,这玩意儿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东西,为什么?再看下面这句。
2
“羞耻感一旦产生,探索欲就会逐渐萎缩,同时开始滋生恐惧”
恐惧一生,热情则灭,动力也就跟着消减呀!
这就是后果,懂了吧~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尽量少让孩子产生“羞耻感”这种不好的感觉。

那你说:“这都以前的事了,现在孩子已经大了,说这个还有啥意义?”
当然有意义,不然我才不搁这儿废话呢!
咱要说的就是一个东西:理解。
理解孩子在他当前的年龄段,行为背后的心理——对孩子来说很自然很正常,对我们父母来说却不一定。
一方面,只有真正的理解,你才会忏悔之心,忏悔就是净化内心,就更能和孩子更好地连接,连接了才会有能量传递。
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理解了,你才会“向内看”,向内看你就着力提升自我,而不是一个劲儿地责怪孩子。
-
真正好的动力之源就是“好感觉”……要想从根上解决孩子不自主和没动力问题,或想跨越“知”“行”鸿沟,请私信,针对性帮你“落地”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半个修行人。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