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有没有弑杀兄长宋太祖赵匡胤,谁才是亲历的知情人?

史魔南歌子 2024-02-01 12:58:49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不是被自己的亲三弟赵光义所杀?这是从开宝到九年,一直到如今备受后世之人争议的悬案。赵匡胤和赵光义分别是赵弘殷的第二子和第三子,在这兄弟俩之上其实还有一位大哥,名叫赵匡济,不过赵大哥很早就夭亡了,赵弘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后梁王朝名义上所封赵王王镕麾下做部将,后来后梁要削藩,王镕反叛后梁,投靠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赵弘殷因此也就归于了后唐王朝。

再到后来后唐在唐明宗李嗣源女婿石敬瑭和契丹大军的夹击下灭亡。赵弘殷又成为了石敬瑭麾下大将刘知远的部下。后来石敬玉女所建的后晋王朝也被契丹所灭,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赵弘殷又成为了后汉大将,后来又得到了后汉太尉郭威的常识,在郭威建立后周王朝后,赵弘殷又做了检校司徒,与次子赵匡胤同掌后周禁军。

到后周世宗显德三年,赵弘殷去世,此时距离赵匡胤做皇帝还有四年。后来赵弘殷被追尊为宋宣祖。而赵匡胤的亲生母亲也在他做皇帝的第二年去世了。至于后世有人说其母杜太后遗言要宋太祖赵匡胤把帝位传给三弟赵光义,然后再由赵光义传给四第赵廷美,廷美之后再传回给太祖长子赵德昭,就这样像春秋吴王诸樊、余祭、夷昧兄弟间相传那样,兄终弟及,叔侄相袭。

其实杜太后给赵匡胤留下这段遗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宋太祖刚坐上皇帝之位,且他的帝位还是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仓促间才得来了的,这在传统大一统王朝当中是非常不光彩的。有人会说曹丕篡汉不也是威逼汉献帝禅让么?可人家曹家毕竟为此事经营了二十余年,天下人都知道曹魏代汉是迟早之事,而赵匡胤及其麾下部众假借辽国南侵,突然调走全部精锐,再杀个回马枪,喧宾夺主,谋得后周帝位,实在是让当时之人感觉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赵匡胤当时的所作所为比起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谋夺帝位还要猥琐不堪,毕竟石敬瑭受到了唐末帝李从珂的威胁,刘知远也是在晋出帝石重贵被辽国所掳的情况下,代晋兴汉,而郭威也是遭到了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和威逼,才不得不兴兵反抗,这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不像赵匡胤备受周世宗郭荣的器重和信赖,幼主郭宗训刚做皇帝没几天,也并没有对他怎样,君臣一向安好,突然之间他就翻了脸,自己要做皇帝了,这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他赵匡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小编在此就无须多言了。所以后来河东李筠(挂周世宗遗像反宋)、淮南李重进(周太祖郭威亲外甥)先后起兵对抗赵匡胤,这两位藩镇大将在后周王朝当中都比赵匡胤的地位要高,威望要大,就是因为见到赵匡胤自行称帝,太突然,太不可接受了。

不过后来赵匡胤通过一边安抚,一边积极进兵的策略,最终将二李各个击破,这才稳住了初建的大宋江山,可当时南方还有一大堆藩镇小国林立,北方又有北汉和强大的契丹,也就是说北宋初年其实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没什么两样。天下人谁也想不到(包括宋太祖自己)这个王朝能延续三百余年之久,可能没过几天,他老赵麾下某某大将也学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那样,趁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就把他们宋室江山给取代了,到后来哪有什么北宋了?恐怕应该叫作“后宋”五代十国,也许就该称之为六代十国了。

至于后来的那个“杯酒释兵权”,历史记载是发生在建隆二年,也就是赵匡胤刚建立北宋的第二年,这个事件就非常可疑了,当时天下未定,先削大将勋贵之兵,岂不犯了天家之大忌?同样,杜太后一介妇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去干预朝政,她不但不敢这样想,更不敢这样去对赵匡胤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北宋初年,特别是前面几年,朝堂之上整天都是讨论征伐之事,赵匡胤即位时三十三岁,赵光义二十一岁,赵廷美十三岁,兄弟三人都非常年轻,即便杜太后病重临终也不会想到要赵匡胤将来把帝位传给老三的,当时赵德昭也已经九岁了,如果赵匡胤做十年皇帝,德昭也有十九岁了,如果杜太后说出要赵匡胤传位于弟的遗言,那致其孙德昭于何地?这可是大损其妇德之妖言啊!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许多人会不服气,那小编就再举个例子,明太祖四十岁建立明朝,当时他的长子朱标十三岁,年纪也不大,且明初时强敌环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还有北方的元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比起北宋初年占据整片中原更不乐观,可这时也没听说明太祖的老娘有什么临终遗言要他把皇位传给亲兄弟啊!不过在宋太祖在位的十七年间,除了北汉和吴越以及福建,其他中原和江南、巴蜀的割据基本都被他荡平了,到他五十岁的那一年,即开宝九年一个深冬之夜就这样突然驾崩了!

而在宋太祖在位近二十年期间,四弟赵廷美,次子赵德昭都没有被封王,只有一个三弟赵光义被封为了晋王,且地位还在宰相之上。赵光义三十四岁获得晋王之位,三十六岁从二哥手中接过帝位。而赵廷美二十九的时候才获得了齐王之号,三十二岁进封秦王,三十五岁突然获罪遭到贬斥,三十七岁就薨逝了。

而赵德昭在其父驾崩的时候,已是二十五岁的青年,三叔赵光义第一次让他尝到了当王爷的滋味,受封为武功郡王。可如果按照周朝、汉朝的礼法,二十五岁的赵德昭不应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郡王,而应该是从皇太子之位上直接承嗣大宋天子之位才对。所以说当赵德昭第一次当上这个“郡王”的时候,不知作何感想?不过三年之后,大宋武功郡王赵德昭就在三叔赵光义的一通训斥下,挥剑自刎了,又过了三年,四叔赵廷美也忧惧成疾而亡。由此看来,宋太宗赵光义得位正否?

除了赵家兄弟,赵家叔侄之外,在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即位这两件天大悬案之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俩最亲信的太监王继恩,这个几乎堪称北宋版郑和的高级宦官,在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之间扮演了一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赵匡胤驾崩后,比宋太祖小二十五岁,比赵德昭小一岁的宋皇后当即命王继恩去请太祖第四子赵德芳入宫商议丧礼,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叫德昭,反而去叫年仅十六岁的德芳,因为年龄的原因,宋皇后与德昭是有意保持距离,这叫作“以避继母”,而宋皇后把年龄较小的德芳更当自己亲儿子看待,于是就叫王继恩去召唤德芳入宫,德芳也已出阁加冠,在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了。可王继恩偏偏却把晋王赵光义叫进军来,宋皇后只好当即妥协,把一大家子的性命都交给了三叔。

从这件事来看,大家或许会认为王继恩只是一个可恶的阉宦之徒,可实际的王继恩在宋太宗一朝,还参与了著名的对辽大战“雍熙北征”,还带重兵驻扎在易州做过监军,专门防御辽军南侵,后来还做过剑南两川招安使,荡平了声势浩大的李顺之乱,可见他可不像汉灵帝身边的十常侍那样,只是一介庸劣宦官。可至于他为什么在宋太祖驾崩时,会选择晋王赵光义,对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家伙,一定不会是口误或一时心血来潮。在晋王赵光义、皇次子赵德昭、皇四子赵德芳之间,只有选择老熟人、老同事赵光义,对他来说才是最为合适,也最为得利的。

而且当时宋皇后让你去召唤的是赵德芳,倘若德芳真的第一个入宫正位,恐怕他王继恩一定会受到赵光义、赵德昭两位大佬的仇视和攻击,那时候可就是真的麻烦了!而且后来宋太宗驾崩,王继恩还想勾结一些禁军将领拥立已经被父皇赵光义逼疯的皇长子赵元佐为帝,结果失败,最后被贬斥流放并抄没家财,死于流放之地,由此可见这个王继恩的的确确就是个胆大妄为的宫变惯犯啊!至于赵匡胤深夜暴卒,和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关系,看官们根据他们兄弟、叔侄间前前后后的表现,还需要明说了吗?

那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后世史家从来不把当中的真相实情公之于天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无非就是害怕教坏后人,在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之后,还发生过多少起这样的的“帝王兄弟疑案”呢?宋元明清四朝,也就只出现了元明宗、元文宗兄弟这一起了吧!在“斧声烛影”之前可是数不胜数啊!

0 阅读:136
评论列表
  • 2024-02-01 21:09

    还用分析吗?都是赵老二干的。王继恩只是个传话的

史魔南歌子

简介:南柯梦醒怕春归,一棹烟波尽,风吹唐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