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阴盛极阳始生,来到一年里宜「富养」自己的时节。
古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冬至时节,君子贵人们都要以安身静体为要务,朝中官吏也停工休息,不处理政务。
为什么这时候要静养呢?因为冬至阴气最重、夜最长、冬最深,阳气全部潜藏地底,地上阴气笼罩。天地已经把能量「收」到了极致,这也是我们身体气血在一年里最富足充裕的时节,富养自己,正应天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基在于冬。冬至时节好好养藏,藏好阳气,藏好精血,让气血休养生息,来年开春,阳气的小火苗才能更好的生长。
藏,就是冬天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一、藏精:不止是「忌房事」
养生古籍《遵生八笺》记载,农历十一月,也就是大雪、冬至这两个节气「君子斋戒慎处,必检身心。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冬天收藏,本就不如春夏那么适合房事,特别是冬至前后,一阳始生,正是积蓄精气、养育阳气的重要时机。房事让人消耗真气,而且很容易出汗,使身体处于发泄状态。
而藏精的意思,不止是节欲。
藏精本身就是五脏的天赋和任务,不需要刻意做什么,顺其自然的不去耗伤,水谷运化成的「精」自然就被藏了。
最常见的伤脏伤精行为,其实是我们的情绪。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要是情绪容易失控,往往体质都弱,而且一旦生病,都不大好治,就是脏伤了精不藏的缘故。
怎么藏精呢?《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就是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无需外求,自满自得的状态。欲望都是自己有亏,向外找补,但结果往往相反,越抓取,越漏泄。
反之,古人讲「精满不思淫」,淫除了男女那点事以外,还有过度的意思,精满的人,不会有过度的情绪和欲望,生活变得简单而自然,饥来吃饭困来眠。
二、藏神:关键在于管住眼睛
内经讲「心藏神」,藏神是最难的,因为神「不听话」。
有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心神就跟猴子跟马一样,管不好,牵不住。如果神不藏的话呢?
内经又说「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会「半百而衰」,后果就是提前衰老。
要想藏神,有个小窍门,关键在于管住眼睛。
佛教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眼根是第一位的,我们很少用神去听、刻意去闻,但眼神却能轻易被外在勾走,很多时候,神都外耗在眼睛上。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闭目养神」,但并不是简单的闭眼发呆。这样通常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昏沉瞌睡。别说养神了,光跟自己念头打架去了。
要知道,神得养是非常舒服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回想一下,你沐浴在朝阳底下,或者面对着大海,或者在雨后的山林,啥都不想说,只想闭目感受的时刻,这就是养神,闭目养神。
此时,神是安定在内的,不需要故意外放刻意感受,而是自然的一切都被呈现都被感知,这样的状态不仅不消耗,对神还是极大的滋养。
我们平时生活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得到大自然的滋养。此时不妨借助焚香或者品茗,每天给自己留一段没有任何事情要忙的时间,点一枝香,喝一杯茶,享受「闭目养神」的时刻。
三、藏血:避风寒,少吃咸
冬天本就主藏,补养倒是其次,首先要做到不伤血。
伤血有四个最容易踩的坑,前两个我们经常讲,一是久视伤血,二是大汗伤血,还有两个却被很多朋友忽略了。
内经讲「寒伤血」「咸伤血」,而这两点,在冬天是最容易中招的。
冬天嘛大家都知道正是风寒大盛的季节,所以要注意避风寒,让自己温暖起来。
吃太咸更是得提起注意。本身冬天我们就注重吃喝进补,难免重口,咸吃多了会伤血。
那我们怎么借助冬藏来调理呢?泡脚就是其中不错的方法之一。
四、藏气:吃种子,养肾气
气和神一样,也是无形无相的,说藏吧,也说不上怎么藏,往哪儿藏。中医讲「肺藏气」,不是说肺把气藏起来存起来,而是肺是气的总调度,「肺主治节」,就是通过气来治节的。
所以,冬天藏气要最关键的:不要过耗。
冬天容易耗气的,比如运动过度、桑拿温泉过了头,那些让自己大汗淋漓的行为。
耗气的坑躲过了,要养藏一身之气,做到两点就可以:一是气机调达,二是肾气充实。
气机调达,一个八段锦的动作每天有空练练就能有很好的效果:左右开弓似射雕。
为什么冬天藏气要养肾呢?肾主藏,又是一身之气的根底,而且冬天本就是养肾的最佳时机,还能借助天时呢。
要通过养肾藏气,吃种子、果子就好,植物的生命力都在里头。尤其是色黑入肾,比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桑葚,更能把肾养起来,让气足起来。
对于富养,《人民日报》有过一段描述:富养自己,并非欲望的满足,物质的奢侈,而是懂得养成好的习惯,善待自己的身体,是自己内心丰盈,生活美好。
而善待自己的身体,充实自己的心灵,并不需要大把大把的往外花钱,更重要的是向内,让精、神、血、气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