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丘俭淮南二叛:毌丘俭能力远超司马师怎么还是败在其手下?

品史学家江樵 2024-12-28 20:46:52

毌丘俭,曹魏后期最有可能力挽狂澜之人。

他作战经验丰富,两征辽东,攻灭公孙渊;讨伐高句丽,杀高句丽王位宫,刻石记功;抗击吴国太傅诸葛恪的北伐,无一败绩,军事能力突出。毌丘俭因为赫赫战功,成为魏末最年轻、最有权势的镇边名将。

他占据魏国最重要的军事重心:寿春、合肥防线,手下有五六万常年与东吴作战的淮南精锐。并且还争取到猛将文钦、文鸯父子的加入,军队整体战斗力更是如虎添翼。

并且他还占据了绝对的道德优势,发布檄文,向魏国揭露司马师的十一条大罪布告天下。

而毌丘俭则堪称毫无瑕疵的曹魏纯臣:

千载风尘,思尽躯命,以完全社稷、安主为效。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夏侯玄被杀、天子被废,朝野震惊,大臣们纷纷避祸自保。可毌丘俭没有独善其身,而是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氏。在北上勤王的同时,他却还留下军队驻防前线。他既没有称臣妥协保得自身富贵,也没有割地献城换得东吴支持,没有做出任何通敌叛魏的行为。

虽然准备如此周全,毌丘俭在司马师的围剿下,还是很快就失败了。

毌丘俭的淮南二叛,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  

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天下诸侯的群起响应?为什么诸葛诞郭淮没有响应联合他?毌丘俭军事经验丰富,远胜过司马师,为何进展艰难,功败垂成?

淮南二叛

毌丘俭为何对曹魏如此忠心?因为他是魏明帝曹叡的心腹。

毌丘俭的父亲毌丘兴颇得曹丕信任,曾任武威太守,他以怀柔手段收服羌胡叛军,打通河右地区。并因功被封高阳乡侯。

战事结束后,曹丕将毌丘兴召回朝中,任命其为将作大匠。将作大匠,是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都归他管。这足可见曹丕对其的信任。  

出于这个原因,黄初年间曹丕选拔毌丘俭为其长子曹叡的文学掾,与郑称、卫臻等辅导曹叡读书。实则是成为供曹叡任用的后备干部。

226年曹叡即位。因六年“东宫之旧”,且性格正直磊落,毌丘俭的仕途平步青云起来。

在曹叡的重用下,毌丘俭投笔从戎,文学青年变身为军事干将。显然从那时起,毌丘俭的定位便十分清晰:成为曹魏用以牵制司马氏的中流砥柱。  

于是毌丘俭被派往辽东前线,在那里他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的理由,成为司马懿的副手。毌丘俭的作用便再明显不过,在防范司马懿作乱的同时,作为副职败则无过,胜则分功。总之就是制约司马懿,让司马懿在平辽东之后不会捞到太多好处。  

244年,高句丽趁虚犯边,于是毌丘俭作为主帅带兵讨伐。这次空前的远征,让曹魏势力拓展到如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将半岛的大块区域并入乐浪、带方二郡。在收复汉四郡的基础上,又拓地数千里。 

靠着这些战功,毌丘俭被调为左将军,假节、领豫州刺史,转镇南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在淮南指挥对吴战争。后来毌丘俭又击溃东吴太傅诸葛恪举全国之力的北伐,因而加镇东大将军。

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毌丘俭表现中立,因此未受波及。司马懿允许毌丘俭继续掌控重兵驻守要地。

但看不惯曹爽不代表毌丘俭不支持曹魏君主。暗地里他还在结交保皇党。

扬州刺史文钦是曹爽余党,并因此遭到司马师的打压,立下战功也被忽视。于是文钦就成为司马师的死对头。但毌丘俭却反而礼遇文钦,双方成为莫逆之交。

此外,毌丘俭还与忠于魏室的夏侯玄、李丰交好。

一个兴魏的朋友圈开始不断拓展中。  

在曹叡支持下,毌丘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很快形势急转直下。

254年三月,司马懿刚死两三年,司马师接替其位根基尚未稳固。于是夏侯玄、李丰等人便试图抓住大好机会,密谋取代司马师元辅的地位。结果事情败露,夏侯玄、李丰被司马师灭族。

曹芳不甘心自己的权力就这样被司马师给夺走了,于是在当年九月再度谋划行动。当时司马昭受命去抵御姜维北伐,路过洛阳时要向曹芳辞行。中领军许允与亲信谋划,乘司马昭请辞的时候将其杀死,然后率领这支部队讨伐司马师。可这次事情还是败露了,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黜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毌丘俭深感压力。

他和夏侯玄李丰的关系,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司马师会不清楚?

目前毌丘俭暂时安全,只是司马师顾忌他手头的军队而已。未来走势只会越来越对其不利。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关键时刻,在洛阳朝廷当人质的儿子长子毌丘甸来信了:

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也。

这封信很委婉,意思是说如果毌丘俭再不动弹,将会受到全天下指责。

毌丘俭就非得要采纳儿子的意见吗?如果不行动,到底谁会指责毌丘俭?

毌丘甸身处洛阳,自然充当毌丘俭与朝廷之间联络人的角色。所以说这封信不见得就是毌丘甸的意思。

结合后来毌丘俭起兵时,展示明元郭太后诏书的情形。或许可知这封信就代表着曹魏皇室,或者干脆就是郭太后的意思。

这实则是一个不容推脱的命令。

于是一向中立的毌丘俭,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他决定起兵。

曹芳已经失去反抗之力

毌丘俭并非没有胜算。    

当时司马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司马师眼睛上有个瘤子。虽然在不具备消毒条件的情况下,华佗的弟子依旧神奇地给他实施了外科手术,割掉了这个瘤子。这种手术即便放在今天都需要长时间的休养恢复,在三国时代更不消说。

这便意味着司马师很可能就没法到战场指挥作战。

而当时司马师才当权两三年,有没有将地方将领盘算都不好说。本人不到场,仅凭着一纸命令,这些各怀鬼胎的地方将领们就会听其调配和指挥?

这个真不好说。

如果司马师不到场,其他将领一盘散沙。毌丘俭再趁机做做争取工作。这个局势是不是就会扭转了?

当然就算退一万步,司马师抱病到场,他又能够如何?

司马师的军事经验,仅限于高平陵之变,他率领三千死士控制洛阳。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其军事作战经验十分欠缺,仅比白纸强一点。

此前毌丘俭破了东吴诸葛恪的北伐,那场战役,诸葛恪举全国之力,发动二十万吴军出征。但还不是被毌丘俭所破?

司马师的履历,比诸葛恪还简单。那么司马师又如何证明他就比诸葛恪强?

而毌丘俭还在想办法扩大自身优势。

除了经验丰富、军队战斗力强和将领得力的显著优势之外,毌丘俭还极具号召力。

南征北战,让毌丘俭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名闻天下。成为曹魏军队里的人气IP。

毌丘俭决定采用一系列手段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他将淮南的将领、官吏召集到寿春,当众展示明元郭太后诏书,与诸将歃血盟誓:起兵勤王,讨伐司马师。

这样让毌丘俭的行动指向明确:我就是冲着司马家去的,凡是被司马家打压过的,对他们不满的,都加入我的队伍,大家一起勤王,成功之后定然有肉吃。

此后,毌丘俭再一次强化宣传效果。直接发布讨伐檄文,揭露司马师的十一条大罪,将之布告天下。

通过这样做来争取更多的盟友加入。

事实上,毌丘俭还真有这样潜在的盟友。

1、郭淮

251,太尉王凌在淮南实施第一次叛变,只是很不巧他的计划被司马懿识破,很快就被平息。

王凌的叛乱,给他的妹夫郭淮带来了大麻烦。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戎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本来郭淮的老婆受株连会被处死,但郭淮竟然将被抓走的老婆又追回来。然后跟司马懿写信请求赦免。司马懿同意了。

司马懿会这么好心吗?显然不可能。只是司马懿顾忌郭淮身后的军队再生事端:“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也就是说郭淮以起兵叛乱为由,要挟司马懿赦免他老婆。司马懿不想把事情闹大,只好选择让步。

之后郭淮便再得不到任用,其职权几乎被陈泰所架空。

所以郭淮与司马氏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2、诸葛诞

王凌都督扬州时,诸葛诞是扬州刺史,两人一起共事十年,还结为了儿女亲家。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

王公渊就是王凌的儿子王广。通过子女婚姻,两家实现了利益的深度绑定。

这种情况下,王凌想搞事,诸葛诞不可能一无所知。极有可能两人就曾经一起密谋过。

如果东西线魏军联手,那么司马师可就麻烦了。

所以在初期,毌丘俭是极具先手优势的。

司马师亲率大军抵达战场

虽然如此,司马师还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因为他已经控制了朝局。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让人才选拔被汝颍集团所掌控。也就是说曹魏朝堂上下哪都是汝颍集团的人。

九品中正制,就是将人才选拔渠道从过去地方豪族手中夺走,转而交到朝廷手中。而当时曹丕称帝都多亏了汝颍集团的支持,朝廷实权之后日趋集中在汝颍集团手中。所以实施九品中正制越久,汝颍集团在曹魏的势力就越大越根深蒂固。

而汝颍集团的领袖,便是司马氏。

特别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取得对谯沛集团的决定性胜利,便几乎垄断了曹魏大权。司马师接手后,对外击败诸葛恪,对内诛杀李丰、夏侯玄,废立国君,几乎在朝中横着走。司马师将大将军府打造为霸府,以他的霸府体系侵吞国家权力,并几乎将国君架空。

这种情况下,毌丘俭名义上是讨伐不臣,实际上其难度跟讨伐国君差不多。所以其之后便会陷入以一州对抗一国的困境。

在司马师强大的霸府体系之下,毌丘俭的先手优势被一一打破:

1、号召力

所以为什么说毌丘俭极具影响力,却难以号召天下诸侯反对司马师?因为所有的诸侯和将领都已经挂靠到司马氏的霸府权力体系中,其利益已经和司马氏实现绑定。所谓的曹魏朝廷只剩下一张皮而已。  

毌丘俭不是想争取同盟吗?可他就算再义正词严,再有道德优势又如何?有谁和实际利益过不去,反而追随曹魏这朵明日黄花?

所以诸葛诞直接斩杀毌丘俭派去的使者,并将信件揭发给朝廷。毕竟他才刚刚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除了司马氏还有谁能大方给出这么丰厚的封赏?

郭淮虽然在毌丘俭的信件到达之前就已经去世,但即便其活着也多半会选择中立。毕竟郭淮和司马氏并没有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而且司马师还调动资源防范,司马昭将镇守的驻地由许昌迁移到长安,应该就有防范郭淮叛变的意图。    

毌丘俭所有的联络几乎都失败了。

各地诸侯要么观望不动,要么倒向朝廷对抗义军。

毕竟现在大家都端着司马氏给的饭碗呢,追随利益才是明智的选择嘛。 

......   

所以后来毌丘俭会发现,围剿自己的,都是司马氏的人。

比如被司马懿由屯田官一手提拔起来的兖州刺史邓艾,跟随司马懿平定辽东立下大功的征东将军胡遵。深受司马懿赞赏和重用的征南大将军王昶。等等。 

这哪是什么一盘散沙?这简直就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剧本啊!

2、作战经验

司马师经验才干还略显不足,这点或许不假。

但司马师麾下有众多人才,他们经验很丰富啊。

比如军事新星王基。

王基一针见血指出了毌丘俭的软肋:

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於军门矣。

大家在司马氏的管理下,已经都安居乐业,和曹家脱钩很久了。毌丘俭现在非得逼大家支持曹家,这就是一场没有根基的闹剧。

并且王基还指出了获胜的关键之所在:

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

南顿是个重要的粮仓,占住了它,叛军就没有了粮食来源,支持不了多久。

这么成熟老到的战略思维,毌丘俭还真未必具备!

3、军队战斗力

毌丘俭的军队,长期与东吴进行大规模作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点是曹魏其他军队难以企及的。  

但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太常王肃给出了解决方案:

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於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

曹操实施过一项重要制度:错役制。简单来说,就是曹魏的将士在前线打仗,其家属得在后方呆着,将士和家属不能在一块,以防止其一起跑路。

所以虽然淮南将士很猛,但是他们的家属都在内地呢。当初孙权就是袭取控制了关羽军队在荆州的家属,导致关羽军队土崩瓦解。所以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司马大人您懂得。

司马师管住了淮南叛军的家属,果然令毌丘俭叫苦不迭。

曹操恶政的回旋镖,终于打在了曹魏忠臣毌丘俭的头上。

这样一套下来,仗还没打,毌丘俭就已经处在了战略上的绝对劣势。

毌丘俭已经被合围

相比之下,毌丘俭的战略就略显简单。

他选择亲自率领六万精锐进行一场急行军,渡过淮河后再在中原腹地行进六百里,之后直接攻打都城洛阳。

就这样打,其余的想法,没了......

一开始,毌丘俭军占据先手优势,打得势如破竹。

但邓艾迅速率领泰山兵救援。凭借着同样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力尚可的军队,邓艾将毌丘俭堵在了乐嘉。

因为没有更多盟友的加入,毌丘俭难以在规模上对邓艾等敌人形成压倒性优势,围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长途奔袭导致的疲乏,家人被挟持带来的心慌,让淮南兵的战斗力开始大幅跳水。突破和绕过邓艾等人的堵截,也成为不可能。

毌丘俭的战略短板便完全暴露出来:

因为之前的预期太过于美好,以至于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突袭洛阳已经不可能。在遭遇了重重阻碍后,他竟然没了主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于是他们只得就近驻扎在了项城。

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发布讨伐司马师的檄文后,一个盟友都没来。这就是毌丘俭太过天真了:在出发前胜负难料可以号召大家参与,但现在你都快打不赢了,还指望谁来帮你?

司马师亲临战场,指挥各路大军对毌丘俭实施合围:

邓艾死守乐嘉;诸葛诞自安丰郡向东进攻,威胁寿春,断毌丘俭粮道;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王昶北上截断毌丘俭归路。

而王基则来了个釜底抽薪,抢先占领南顿粮仓。

眼看包围圈正在缩小,毌丘俭不甘心坐以待毙,他率军试图突破防线,但司马师的军队凭借工事严防死守,毌丘俭找不到任何取胜的机会。

连日征战,粮草不支,再加上思乡心切,让毌丘俭手下将士开始动摇,不少人选择了投降。

这仗已经没法打了。

乐嘉之战

虽然败局已定。但是除了毌丘俭之外,还有两个群体在死战。

其一,是文钦文鸯父子。他们是曹爽的余党,和司马师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所以没有妥协投降一说,他们会战至最后一刻。

其二,是一群农民。

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这些农民有着自己的道德是非观,他们没有被利益捆绑,想法也很纯粹。

这些人只认死理:眼下曹魏还是老曹家的天下,大家就应该听老曹家的,司马师斩杀大臣废立国君,那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不反对司马师,那该反对谁?

果然仗义多为屠狗辈啊。

哪怕会失败,那又如何?

眼下,这群人铁了心要为心中的正义一战。   

......  

感觉胜券在握的司马师抖起了机灵,他想要夺得这场战役头功。 

所以司马师让邓艾带着乐嘉的万余守军出城,诱惑毌丘俭来攻。而司马师则亲自率领大军埋伏在乐嘉附近,试图一战将毌丘俭的军队围歼。

文钦、文鸯看到邓艾出城,认为战机已经出现。于是他们孤注一掷发起了攻击。

(文鸯)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

文钦本来是想攻击邓艾,却没想到遇到了司马师的大队伏兵,一时间惊愕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十八岁的文鸯用低沉的声音向父亲提出建议:“趁着敌军还未布置完毕,一定通过突袭大败他们。”

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大家便拿命赌一把吧!

于是在无边的黑暗中,文钦、文鸯冒死发起了突袭。

文鸯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很想亲手捉住司马师。

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    

文鸯率壮士到达寨前,击鼓喧闹,大声呼喊司马师的名字,司马师全军都惊动了。 

营啸,又称“惊营”或“营啸”,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军事现象,通常发生在军队中,表现为士兵在夜间突然惊醒,大喊大叫,甚至自相残杀,导致整个军营陷入混乱。

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就是因为东晋被俘将领朱序捣乱而发生营啸,混乱的前秦军队因此被晋军彻底击溃。

黑夜里,要是司马师的军队乱起来,文鸯再发起攻击,或许就能逆天改命。

事实上司马师的军队已经开始出现混乱,司马师又惊又惧,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司马师恐有乱军心,只好咬被头而忍,被头都被咬烂。

只可惜,文钦没有及时赶到。

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 

因为人手不足,文鸯无法突入司马师军中,等到天亮时,他只得无奈撤退。

撤退途中,文鸯还为父亲断后,杀得对手溃不成军。

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那一刻,文鸯战神附体,勇不可当!

只可惜,他痛失了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

那一刻文鸯战神附体,勇不可当

文鸯局部的胜利,没能改变整体的走势。

司马师忍着巨痛,指挥军队将淮南兵全部包围。

因为实力太过悬殊。即便文鸯勇武善战,殊死拼杀,也无法扭转败局。

最后淮南兵彻底被击溃,文钦文鸯父子力战突围,逃往了东吴。

司马师又乘胜追击,消灭了毌丘俭的残部。

毌丘俭被大军追击,最后被当地村民杀死。

战略上的冒进和不成熟,让本是颇有威胁的反抗成为了唐吉坷德式的冲锋。

这是毌丘俭的悲剧,也是曹魏的悲剧。

当然,他的这次壮举并非没有收获。

司马师因为遭受重伤,很快就死了。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司马懿的布局。

原本,司马懿希望司马师能够顺利将权力传给第三代,即司马攸。但由于司马师的突然死亡,当时年仅8岁的司马攸无法接位,权力最后落到了司马昭身上。

司马昭上位后,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最终,他选择了司马炎而非司马攸作为继承人。

这一选择造成了司马氏内部的严重分裂,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晋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2 阅读:900

评论列表

吾之忠诚既荣誉

吾之忠诚既荣誉

1
2025-01-07 17:16

毋丘俭哪项能力超司马师了 看他半岛跟随司马懿屠杀吗 司马家司马师 司马孚两个能人撑起了代魏骨架 司马昭才是混日子的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