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是楚人太过狂傲,还是折射出楚国的无奈?

钱越说史 2021-05-16 16:59:33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缔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一整套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典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

“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则是维持华夏文明薪火传承的重要助力。

自孔子首创私学,华夏大地上,讲学、游学、办学之风大盛。唐宋以后,很多由民间私人创办的书院甚至力压官学,成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

1、

坐落于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始创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与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或石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故亦有“千年学府”之誉。

但凡去过岳麓书院,想要沾沾先贤灵气的朋友,定然会对悬于书院大门前的那幅著名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印象深刻。

岳麓书院

乍看此联,很容易引起不适,给人的感觉就是楚人(湘地古属楚)太过狂傲,仿佛唯有湘楚人才济济、他处再无俊杰。

其实,这是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字中,“惟”字的一种误读。一看到“惟”,人们情不自禁地就会将它与“唯”等同,把它理解为“唯有”、“只有”、“唯一”等等表示特指的意思。

可实际上,“惟”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等同于“唯”,可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用法,那便是用作句首充当文言语气助词,本身并无意义。如《论语·述而》中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惟何甚!”

所以,“惟楚有材”的正确理解是“楚有材”,而非“只有楚地有材”。如此一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就很好理解了。作为千年学府,作为湘楚人才的聚集地,岳麓书院也当得起这句话。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副集句联。下联出自《论语· 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盛况。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与成语“楚才晋用”的典故有关。

典故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

伍举:因封于椒(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伍参之子,伍员(即伍子胥)祖父;

公孙归生:又称声子,蔡国重臣,蔡文侯之孙,公子朝之子;

屈建:楚国令尹,字子木。

早年,担任楚国申公的公子牟因罪出奔。伍举娶公子牟之女为妻,与公子牟是翁婿。因此楚人怀疑他在公子牟出奔的过程中有过不臣之举,言道:“伍举肯定护送过公子牟。”

伍举察觉自己几已成网中之鱼,再在楚国待下去有性命之忧,遂步公子牟后尘,直奔郑国而去,打算以此为跳板,流亡晋国。

假装是伍举的剧照

伍氏与蔡国太师公子朝家族是世交,伍参与公子朝是至交,两人之子伍举与公孙归生亦是挚友。

出奔在郑的伍举,同奉命出聘晋国的公孙归生偶遇于新郑郊外。相交莫逆的两人相见,自是没那么多虚礼,公孙归生直接因陋就简的“班荆相与食”。

所谓“班荆”,拔草铺地,聊以为席,籍以为坐。也就是说,他乡遇故知令公孙归生很是兴奋,拉着伍举幕天席地地来了一场即停即开的野炊。

席间,伍举蒙受不白之冤,不得不出奔之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大话题。

公孙归生知晓前因后果后,劝诫道:“看开点吧,咱俩的先人在天之灵都会护佑你,必会让你事奉晋君成就霸业的。”

可伍举志不在此,故辞谢道:“此非吾愿!若是能让我落叶归根,那便死而无憾了!”

公孙归生道:“如此,你放心地去吧!我一定会设法让你回国。”

伍举起身郑重地向公孙归生行三拜之礼,并赠送给公孙归生乘马一乘。

公孙归生坦然受之,付出的则是一份承诺。

班荆道故

成语“班荆道故”,因此而生。

2、

待晋楚媾和运动启动后,公孙归生亦参与其中,代表楚国北上与晋国作沟通工作。

前547年秋,公孙归生之晋国回归,向楚国高层汇报工作。

屈建留他谈话,询问晋国的内情,期间问起:“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谁更贤能?”

公孙归生答道:“晋国之卿不如楚国,不过他们的大夫却很贤能,都是可以为卿的人才。这些大夫就,如同行销于晋国的杞木、梓木、皮革一样,都是来自楚国。是以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如此出人意料的答案,成功勾起了屈建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他们难道就没有同宗和亲戚可用吗?”

假装是公子归生的剧照

鱼已上钩,下面是公孙归生的表演时间。

“虽然有,但其使用的楚国人才实在是数量众多。”公孙归生开始大谈人才的重要性,“归生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滥赏滥罚。’滥赏,会让恶人得利;滥罚,会让好人受刑。若是不幸处置失当,那么与其滥用刑罚,导致人才流失,宁愿使赏赐过分,使恶人得利。因为无人才可用,国家就会随之灭亡。《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出自《大雅·瞻卬》)就是说人才流失的后果。所以《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是因为害怕失去贤才。《商颂》也说:‘不僣不滥,不敢怠皇,命于 下国,封建厥福。’(出自《商颂·殷武》)这就是商汤能获得上天赐福的原因。”

再言古时运用赏罚的方法:“古时治理百姓,乐于行赏而畏于用刑,体恤民情。所以会在万物生发的春夏行赏,在万物肃杀的秋冬用刑。行赏时,会特意加膳,以便将余下的菜肴赐给下边,让其饱食,从中让人知道他这是乐于行赏。用刑时,会特意减膳,撤去音乐,,以让人知道他畏于用刑。起得比鸡,睡得比狗晚,夜以继日地临朝处理政事,可以知晓他在为百姓操心。这三件事,是礼仪的大节。守礼就不会落败。”

然后开始指责楚国的施政方针:“现在楚国多滥用刑罚,令自家的大夫亡命到四方,充当他们的谋主,以危害楚国,以至于令煌煌楚国避无可避地遭受重创,就是因为的楚国人不能使用自家人才的缘故。”

3、

当然只是空对空,并不能让屈建获得切身体会,所以接下来,公孙归生连连列举实例说明:

析公因子仪之乱奔晋。晋人视其为大才,每每出征,必会让他紧随晋侯的戎车而行,以充当对楚的谋主。

绕角之役,晋军本已打算逃遁了,析公主张用诈:“楚军轻佻,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发生军心动摇。若是我军聚集战鼓,与夜间同时击鼓,弄出整天响声,佯装向楚军发动夜袭,楚军必然会逃遁。”

晋人从其言而行,楚军果然于当夜自行溃败。晋军趁势杀入蔡国,袭击沈国,俘获沈君;在桑隧击败申、息之师,俘虏楚国大夫申丽而回。

郑国当时不敢南面从楚,使楚国失掉中原,就是因析公之谋。

假装是屈建的剧照

雍子为其父兄所诬陷,国君与大夫不进行调解,也不为其评定是非,致使雍子奔晋。晋国让他就食于鄐,让其充当谋主。

彭城之役,晋楚两军在靡角之谷不期而遇,晋军再一次打算逃遁。

雍子止之,并建言:“我们只需下令拣选军队,将老弱病孤皆尽遣返,令兄弟同在军中的择一人归国,精选步兵、检阅车兵、秣马蓐食,烧去营帐,摆开阵势,做出破釜沉舟意欲明天与楚军决一死战的势态。而后放松对楚军战俘的看守,令其逃遁。如此这般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晋军从其言,楚军果如其所言,于当晚夜遁。

晋军收复彭城,将其归还给宋国,并囚禁了主动投靠楚国的鱼石,楚国因此失掉东方诸国,子辛(楚国令尹公子壬夫)也为此而死。

这都是雍子所为。

子反(公子侧)和子灵(申公巫臣)争夺夏姬,妨碍了子灵的婚事。子灵因此奔晋。晋国让他就食于邢,以其为谋主。

子灵协助晋国抵御北狄,沟通吴国,教吴人驾车、射箭、车战,让儿子孤庸为吴国行人,负责吴国与中原诸国的联络,以教吴国背叛楚国。

吴国随即攻打巢国,占取驾地(今安徽无为市),攻克棘邑(今河南永城县南),进入州来(古国,今安徽凤台县),令楚国疲于奔命,遗祸至今。

这都是因子灵之故。

申公巫臣

若敖之乱,伯贲(斗椒)之子贲皇奔晋。晋人给予他苗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安身,任用他为谋主。

鄢陵之役,楚军于清晨压着晋军大营布阵,晋军再次打算避战。

苗贲皇建言:“楚军的精锐,全集中在中军王族。如果填井平灶,于营中就地摆开军阵,令栾书、范燮率私军引诱楚军,中行偃、二郤(郤锜、郤至)趁势率军攻其左右两军,必能击溃二穆(指统帅楚左军的公子婴齐,及统帅楚右军公子壬夫,这两位楚穆王之子)。而后齐聚四军共伐楚国中军,必可大败楚军。”

晋人从其之计,楚军因此大败,致使共王受伤,大军士气低迷,不得不撤退,而子反也因此而死。

郑国叛楚、吴国兴起,楚国失去诸侯的亲附,这都是苗贲皇之过。

四个实实在在而活生生实例,令屈建无法反驳“楚才晋用”之说,只得赞同道:“是皆然矣。”

见屈建认同,公孙归生不失时机的将话题引向伍举:“如今又有比这厉害的。椒举娶了申公子牟之女,子牟获罪逃亡,楚君及大夫皆对椒举说:‘是你让他走的!’椒举因害怕而逃往郑国,不过他仍对楚国忠心不改,每天都在郑国引颈南望道:‘如今或许会赦免我了吧。’但一直不见楚国有所行动。如今他已入晋,晋人要封给他县邑,并照比叔向(羊舌肸)任用他。他若接受此命,一心一意的为晋国谋划,那岂不又要成为楚国的祸患?”

假装是苗贲皇的剧照

有前面的铺垫,屈建认为在任由伍举留在晋国,可能公孙归生之言会不幸成真,遂向楚康王谏言赦免屈建,并给他加官进爵将他返聘回国任职。

在公孙归生的努力下伍举梦想成真。当其回归时,公孙归生还非常体贴的让伍举之子伍鸣(又称椒鸣)前去迎接。

公孙归生对伍举这位朋友可谓是仁至义尽。

“惟楚有才”、“楚才晋用”,这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典故,于一褒一贬中,既道出了楚地藏龙卧虎的昌盛气象,又折射出楚国人才流失的深刻教训。于当今之世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1 阅读:143

钱越说史

简介:一起聊聊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