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前,“官”与“爵”是合而为一的,各国都施行着“宗法分封制”与“世卿世禄制”,即周王把土地与人民分给贵族后代,贵族再将得到的土地与人们再一次分封出去,这里面是不需要“正式官员”替贵族去打理的。
相当于“承包制”,小贵族只需要定期上贡物资给大贵族,大贵族定期给周王上贡物资即可,这其中的是不涉及“专业技术”的。
但唯有一件事,需要“知识分子”,那就是“祭”,再放大点说就是“礼仪”,周代贵族大到国家政事,小到生活就要讲究礼仪。
周代分封出去的贵族,基本等同于文盲,他们打仗还行,“礼”根本就不懂,所以经常闹笑话,比如“鲁成公二年,晋国献捷,失礼于周天子。”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晋国大败齐国,就向周王室“献齐捷”,向王室进献齐国战俘,这也是尊崇王室、炫耀功绩的意思。
结果周王不纳,周王怕晋国误会,就派大臣向晋国说明,“蛮夷戎狄之国,不听从王命,沉湎于酒色、败坏法度,天子下令讨伐。”这才能向天子献捷。
换句话说,有周王令,且打败的是“四夷”,才能向天子献捷,比如晋文公打败楚国,曾向周天子献楚俘。但晋国打的齐国,齐国是甥舅之国,是自己人,不是蛮夷。
晋国闹了笑话,没办法只得回去补课了。
补课的办法就特别简单,自己不会就去找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他们参谋,并在举行“典礼”的时候让他们看着,这种人称为“相”。
“相”的意思是“视”像用眼观察树木,本义是查看,即观察形状,加以判断。另外“襄”的意义也假借给“相”,有“佐助”之意。
比如鲁昭公去楚国,“孟僖子相”,结果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后努力学习礼仪,并死前叮嘱儿子们师从孔子学礼。这里的“相”就是为鲁昭公处置关于国与国之间“礼”的问题。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十年春,会于柤,会吴子寿梦也。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
公元前541年,虢之会“乐桓子相赵襄子。”这些诸侯会盟之事,一定会涉及“礼”之事,所以需要“相”这种专业人才去安排。
“相”所处理的事小到诸侯宴饮,大到国与国之间地朝聘会盟。再慢慢扩展到辅佐其它人治理各种事务。
比如齐相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按现代人理解管仲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但管仲在齐国的地位不如上卿高氏与国氏,管仲朝周,周王想用“上卿之礼”待管仲,管仲拒绝了。
以上就是“相”的原始含义。
也可以这种说,“世卿制度”下所以资源为宗族所垄断,但随着生产力发达,大宗族分为小宗族,事务更加繁杂,君主需要更专业的人士来帮助自己,这些专业的人士大多不是本族人,而是有学问的外族人,这就是“相邦”的来源,典型地就是秦国的几个“宰相”。
相国、宰相与丞相相国,原名相邦,因刘邦讳改为相国。
《汉书》载;“相国,丞相,皆秦官。”汉朝继承的是秦制,所以官制也一并抄了过来。而秦制来源于“三晋”,即商鞅变法时,用了许多三晋的官名官制。
秦孝公时秦朝还年在“世卿世禄”时期,当时秦朝官爵不分,最大爵位是“庶长”,意为“庶支的老大”,商鞅到秦朝后,给在官(爵)是”大良造庶长“,不是”相国“。
“三分晋国”后,韩魏赵从“家”升级为“国”,由此带来另一个称呼——家宰。
宰,《说文解字》解释为:“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上古的君主常用仆隶等卑贱者为近臣,宰是分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 ,其地位因和君主亲近而日渐重要。换而言之,“宰”最初是君主的家臣,也是协助君主处理日常事务的。
当三晋“以家代国”后,作为国的“相”与家的“宰”合为一体,称为宰相。
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事物——家国不分。
秦国的丞相在秦武王时设立,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这里的“丞相”不是指“相国与宰相”,而是作为相国的辅助人员。当然,最开始的秦制还不完善,得秦统一天下后,其官制才比较完善。
相国,是一个官职,更是一种机构,或许称为相国府更合适,因为相国可以自行辟除人员,来辅助自己。
这也是基于“文官制”而言的,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没有了,代之以文官制,由君主招募相国,相国向君主推荐人才,比如魏相李俚向魏文侯推荐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
君主为分担相国工作量,或者为分相国权,而再设置丞相一职,所以相国与丞相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只会出现一位。
比如汉高祖时期,萧何在高帝元年(前206年)为丞相,到高帝九年才迁为相国,且到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才去世,这期间萧何一直是相国。
但西汉的相国或者丞相从来不止一位,比如曹参“高帝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曹参为“假左丞相”。
还有“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当朝萧何还是丞相,相国之位是韩信,右丞相为曹参。
还有刘邦后期,卢绾反,“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兵攻之”、“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为将。”也就是说萧何显相国时期,樊哙与周勃都并任过相国。
总结,相邦(国)是文官制度下百官之首,它是基于“文官制”代替“世卿世禄制”而产生的、“宰相”来自“家官”,三国分晋,以家代国后,“宰”与“相”二职全并为一,称为“宰相”,这也是相国的另一种称呼。
而丞相,或者说左丞相,右丞相是相国府下的副职,辅助并取代相国用的,由君主任命。如相国一职为空,则由丞相代理相国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