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配不上你,我就真配不上你吗?”
那天,张慧芝站在村口,眼圈红得像天边快落下的太阳,声音里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怨气。
我的手一顿,原本想说的话,全咽了回去。
这事儿到底还是得从1969年秋天说起。
那年,我刚满二十岁,跟着一批知青从安城下乡到了西岭村。那地方说不上偏僻,但没火车没公路,天一黑,四周静得只能听见风刮过山头的声音。村口那条小河一年四季就那么点水,地里的庄稼也长得稀稀拉拉,村里人一年能吃饱肚子就算不错了。
我们这批知青被安排住在村里一座老祠堂里。房子年久失修,砖墙上爬满了青苔,屋顶漏风漏雨。头几天我们这帮城里来的娃吃不惯村里的饭,又累得慌,连觉都睡不好。
村里人虽然朴实,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帮不上我们什么。刚到的那几天,队长老王找了个寡妇来帮我们做饭,说是怕我们这些“城里的娇娃娃”饿坏了身子。
那寡妇就是张慧芝。
第一次见到她,她挑着两个木桶进院子,脸冻得通红,身上裹着一件打了补丁的棉袄。她抬头看了我们一眼,笑着说:“我就是来给你们做饭的,叫我慧芝姐吧。”
她的声音不大,但透着一股子爽利劲儿。
那天,她用村里最普通的粗粮给我们做了一顿饭。锅里煮的玉米粥,锅边贴的黏玉米饼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那香味儿,至今我都忘不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比我大三岁,结婚不到一年,男人在修水渠的时候出事没了。婆家人说她命硬,把她赶出去单过。她一个人住在村头的一间破屋里,靠种地过日子。村里人都说她命苦,可她从来没哭过,干起活来比男人还麻利。
我那时候年轻,心里总觉得寡妇命苦,见了她也没多搭理。。每天早晨,她起得比我们早,帮我们挑水做饭,晚上我们下工回来,她还会多煮几个窝头给我们垫肚子。
有一次,我生病了,发了高烧。她第二天一早就从山脚下挖了几根草药,熬了药汤端到我床边。那药又苦又涩,可喝完不到两天,我居然好了。
从那以后,我对她多了一份尊敬,也多了一份感激。说来也怪,我慢慢发现自己的眼睛总忍不住往她身上瞟。她干活时扎着头巾,脸上总带着汗水,手脚麻利得像风一样。她虽然不算漂亮,但那股子朴实劲儿,让人看着就心安。
转眼两年过去了,我二十二岁。家里来信催我赶紧找对象,说我再拖下去,连村里的姑娘都不会愿意嫁给我。我妈在信里叮嘱:“要是真找不着城里姑娘,村里有合适的也成,只要人好,咱一辈子不怕吃苦。”
那天,我从镇上回来,特意给慧芝带了几块糖。她看着糖笑了笑,说:“你还是留着吧,给姑娘送礼用得着。”
这话让我心里别扭得很,脱口而出:“我才不送别人呢,我就……就想给你!”
她愣住了,抬头看我,脸一下子红了。我也紧张得直冒汗,可心里却豁出去了:“慧芝姐,我喜欢你。”
她没吭声,低着头搓着围裙。过了一会儿,她轻轻地说:“我是寡妇,名声不好,你是城里来的知青,家里能同意吗?”
我拍着胸口说:“我家里想让我找个实诚人过日子,你就是最好的。”
她没再说话,只是那天晚上,我发现饭桌上多了一道菜,是她特意给我做的。
我们俩的关系算是心照不宣了。村里人背地里议论,说城里人怎么能看上个寡妇。我不在乎,只觉得她是个好人,值得托付。
可谁知道,变故来的那么快。
春天,村里分粮,我和慧芝搭伙拉一辆车。路上,我又跟她提了成家的事,她还是那句:“我配不上你。”我急了,说:“你怎么老看不起自己?难道非得让我娶个黄花大闺女才叫合适?”
她低头不语,脸却红得像霞。
后来有一天,我去挑水,碰到了村里的刘二。他见了我,笑呵呵地说:“小杨啊,我看你跟慧芝挺熟的,你说她怎么样?适合我不?”
听了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嘴巴却快:“二哥,她就是个寡妇,长得也一般,你就别惦记了。”
谁知道话音刚落,我一抬头,就看见慧芝站在不远处。她的脸白得像纸,转身挑着水桶跑了。我想追,可人已经不见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不理我了。我去她家敲门,她不开;我在路上拦她,她绕道走。我以为她只是生气,等过几天就好了。可是没想到,没过几天,村里就传出消息——慧芝跟刘二订亲了!
我一听,脑袋嗡的一声,跑去找她。她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我:“你不是说我长得难看吗?既然你嫌弃我,那就别再来了。”
说完,她把门关上了。我站在门外,心里像刀割一样。
后来,村里有两个招工名额。我报名了,去了县里的机械厂。走的那天,慧芝来送我。她把一双新布鞋递给我,说:“你对我好,我一辈子都记得。可有些话既然说出口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她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看着她的背影,眼睛酸涩得很。
回到城里后,我一直忘不了她。几年后,我偶然听说,她和刘二的日子过得不错,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我心里有点酸,却也放下了。
再后来,我娶了一个厂里的姑娘,日子过得平淡却安稳。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西岭村,想起那个挑着水桶站在井边的身影。
有些话,说错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可是慧芝,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