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泰禾首先暴雷之际,让业界惊愕不已,以为不过是个案,可随着房企暴雷声相继响起,我们不绝于耳的雷声中才发现,房企生存环境如此严峻,而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房企数量何其多,行业已是哀鸿遍野。
壹为了降低房地产硬着陆的风险,通过保持房地产的稳定,从而使之对经济对影响降到最低,以减少系统性失业,达到促进内需的目的,从上到下,从zy到地方,我们能够看到,救市政策出台的力度和密度都前所未有。
昨天,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阐述了11月份来自于高层的救市政策,简单来说,“金融16条”的为房地产的产业链提供了整体支持;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的统一规定为房企腾挪出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房企的流动性;“第二支箭”则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展融资。
这些措施被一些媒体称为“史诗级救市”,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这些救市措施来势急促密集,救市力度之大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从这些救市措施的内容来看,也能看出政策的明确转向——从之前的刺激购房需求转而扶持房企,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之前政策的“瘸腿”症状。
政策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发力,也标志着救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贰那么,作为这次力度空前的救市政策的主体——房企,表现如何呢?
对于这一点,其实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也略有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在销售层面,今年1至10月份,销售量价齐跌,而且跌幅不小,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五分之一,销售额则同比下降近三成。资金的压力使得房企开发和拿地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1至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下降8.8%;拿地金额和面积也双双下跌,拿地面积更是腰斩。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观察下房企,那就是房企曾经孜孜以求的规模。
不言而喻,房企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如果没有规模也就丧失了话语权,因为唯有规模,才能迎合资本市场的期望和要求。规模达不到,则会失去资本的支持,在外部竞争和内部成本刚性的共同挤压下,最终只能淡出。
所以,在地产的黄金年代,“千亿俱乐部”也无法满足房企的野心,“万亿俱乐部”才有资格成为龙头房企。君不见,进入“万亿俱乐部”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志得意满,就曾让某大的欣喜不加掩饰,恨不得在每个新盘那土豪味满满的大门口刷上“万亿”两个大字。
可如今,随着行业的下行和房企暴雷数量的增加,千亿房企的数量也在悄然减少。据业内某机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口径销售额达到千亿级别的房企,仅剩16家,而在2021年,这个数字则为43家。而且,这硕果仅存的16家千亿房企,据乐居财经统计,其销售额的平均降幅为31.53%。
超过三成的降幅,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房企的名字从千亿俱乐部的名单上寂静地隐去,直至隐入尘烟。
叁不排除有些房企只能在无奈中躺平——因为确实在没有力气坐起来了,更别说奋起抗争。譬如新力,今年前10月的销售额同比下跌96.08%,这种情况下,谁还能指望人家能打翻身仗?拔苗助长也得看看这苗是不是出土了吧?
但大体而言,更多的房企并没有放弃,而是在积极自救,行业利好政策的频频刺激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陷在泥潭中了,救人的绳子一根接一根抛了过来,自己也得努力接住不是?就这么放弃挣扎,不仅放弃了生存的机会,也多少有点对不住这些救自己的人。
近日,“河南王”建业裁员的消息刷屏,而裁员不过是建业轰轰烈烈自救行动中的一个步骤。此外,建业还积极在项目和股权等方面寻求外部合作。
从整个行业来看,房企控成本节流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业内统计,今年以来,大型房企普遍裁员比例在30%以上,个别超过了50%。
壮士断臂固然有点壮烈,但只有能够生存下来,就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除了在内部发力,为了销售,房企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术,买房送农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房企把花式营销又玩出了新的高度,南宁买房享受免费坐地铁10年的福利,可全然没有考虑到地铁价格上涨等外在因素的干扰,不过是得过且过的做法。
在这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中,压垮房企的始终是资金,使得房企能够暂缓一口气的也只能是资金,因此诸多房企都在积极寻求债务展期,而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截至11月16日,房地产债务展期规模已达1505亿元,涉及相关房企40家;此外,约有17家企业计划推出债务重组方案。
无论什么时候,自助者天助,这话永不过时,在政策充满温度的关照下,积极进行自救,房企才能从摆脱重压,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