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一类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从而提高幸福感?能这么问就说明发问者还是有着“觉察”力的,问题即答案,很多问题
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中讲到这么一段:南先生当时十七八岁,听说杭州城隍山有个道士会飞剑,于是一遍一遍去拜访想学剑。当然
王阳明的弟子萧惠喜欢佛道。先生警示他说:“我年轻时也是,但后来发现儒释道三家差别只在毫厘之间时很后悔(始觉用错功)。”萧
人只有在彻底断除退路时才会大彻大悟。这个断除不是断除表面上看得到的留好的退路,而是内心真正认识到只有靠自己,靠谁哪怕父母
任何事情在基本功阶段都是重复又重复,让人感觉相当乏味的,却是最必要的,以后的一切华丽都将出自这个乏味里,把乏味做足才能脱
要问《水浒传》里最招人恨的是谁,宋江排第一没人敢排第二,但宋江为什么让那么多人讨厌,此处反而是最难觉察的——这个人撩拨了
自从拿起了《六祖坛经》就觉得本经和自己很相应,它本身就像一本故事书,且理地上正是对治佛教内部的各种自以为是。更妙的是,这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后由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大赦天下,加封曹爽和司马懿为侍中,都督中外军事且总领尚书事,这二位等于
魏蜀对峙相持不下的时候,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战给他送去了快递,司马懿收到快递打开一看原来是套精美的女人衣服,于是就问快递
苏轼的禅法
“变化气质”方能化解怨气
最牛老爹苏洵:自己行,孩子不行都不行
聊聊精彩绝伦的《西游记》,从小看到大,你看明白了吗
太史公在写秦始皇称帝后的这段很有意思,只是把始皇的言谈、行为以及政令罗列了一下,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意思却明明白白,并且
王安石有首《游钟山》,品尽其中味道会让人敞亮: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老有人说中
给出选择表面上看是有种选择的自由,但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设限,因为只能从给出的选项里来选,选项之外适合的答案就被排除了。曾
庄子在《庄周梦蝶》中谈到了人的迷失,用了一个状态表述——分不清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并把无论是人还是蝴蝶做了个统称,即物化
“个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特质,它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之间不同的重要特征。“个性”太强不好,会跟群体格格不入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探讨西哲的本体论,过不去的最后一关
签名:欲解人之痛,便是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