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太史公在写秦始皇称帝后的这段很有意思,只是把始皇的言谈、行为以及政令罗列了一下,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意思却明明白白,并且
徙竹散人的文章
太史公在写秦始皇称帝后的这段很有意思,只是把始皇的言谈、行为以及政令罗列了一下,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意思却明明白白,并且
王安石有首《游钟山》,品尽其中味道会让人敞亮: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老有人说中
要问《水浒传》里最招人恨的是谁,宋江排第一没人敢排第二,但宋江为什么让那么多人讨厌,此处反而是最难觉察的——这个人撩拨了
给出选择表面上看是有种选择的自由,但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设限,因为只能从给出的选项里来选,选项之外适合的答案就被排除了。曾
庄子在《庄周梦蝶》中谈到了人的迷失,用了一个状态表述——分不清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并把无论是人还是蝴蝶做了个统称,即物化
“个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特质,它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之间不同的重要特征。“个性”太强不好,会跟群体格格不入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探讨西哲的本体论,过不去的最后一关
佛家言心,道家言行。心直方有真宰,行曲才能无碍。《道德经》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即是“行”当如水,而水却无常形,遇到
在《留侯论》中,苏轼有个名句: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怒”和“不惊”的底子是什
为何韩信必死?1、他想反就一定能反;2、真有人怂恿过让他反;3、他真反了没人能治住他;4、韩信的性格问题,他实质是个自卑
驱魔终成“执魔”,向善终成“形善”,出入无碍方得大自在
项羽和韩信:世人皆知项羽不识韩信之才,却不知韩信有1致命缺点
禅宗有一个故事,叫做“南泉斩猫”,说的是唐代一位大禅师南泉普愿。有一天,住在东西两堂的僧人因为一只猫起了争执。按规定,寺
随顺:世事螺旋上升,你到了哪一层
最近经常看到一类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从而提高幸福感?能这么问就说明发问者还是有着“觉察”力的,问题即答案,很多问题
和达摩PK的空智的法号取得不错,若真能舍得了“智”,才真是“空”。所谓“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道的
慧可:“吾心未安,乞师予安。”达摩:“将心来,我与汝安。”慧可:“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吾与汝安心竟。”达摩要慧可把不
“格物致知”是心学和禅的根本区别,是顶层的不同,但二者的底子是一样的。“禅”是使人解脱,“格物致知”是解脱以后干什么。有
主父偃:生死无所谓,我只要潇洒走一回
张拙秀才的悟道机缘:圆觉,巧都没有哪来的拙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