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战神李嗣业:刀锋所指,人马俱碎,悍勇无匹的大唐第一猛将

东政谈历史 2024-06-10 09:19:17

大唐至德二载(757年)九月,长安西南香积寺,唐、燕两军超过二十五万精锐的生死对决,已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

马蹄踏地如雷,烟尘遮天蔽日,悠远悲怆的胡笳声中,安禄山一路横行中原的底牌——八千“曳落河”重装骑兵,终于登上战场。

与此同时,对面低矮的丘陵之上,一面血红巨纛迎风而起,那是整个大唐王朝最精锐部队——陌刀军的专属标志!

旌旗之下,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缓缓卸下铠甲,露出满身虬结的肌肉,隆起的青筋充满张力,纵横交错的伤疤,无声述说着一次次尸山血海的经历,而凌厉的眼神望向远方,更让男人周身都弥散出一股令人窒息的杀气。

四百步、三百步、两百步……李嗣业突然将手中陌刀重重举向半空,对着越来越近的叛军铁骑,发出雷霆般的怒吼:

吾乃李嗣业,挡我者死!

刀锋在空中划出冰冷的弧度,赤膊上阵的悍将,化身择人而噬的猛兽率先冲出。刹那间身后旌旗四起,如波涛翻滚;周遭战鼓擂动,山岳为之震颤!

挡李嗣业者,死——应和声汇聚成直冲云霄的愤怒咆哮,数千名同样手持巨型陌刀的精锐步卒,跟随主帅之后,反卷向眼前奔涌而来的钢铁洪流。

香积寺之战,造就了“安史之乱”中最血腥、恐怖的杀戮时刻,在这场每个时辰阵亡三万人的残酷对决中,大唐安西名将李嗣业,率麾下陌刀军如墙而进,成为逆转胜负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

帝国之刃:披坚执锐陌刀军

公元七世纪初,就在李渊代隋、建立起统一的大唐王朝之际,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突厥”,也成为了茫茫漠北草原上新的霸主。

由于紧邻的地缘关系,东亚大陆上的两大强者之间,爆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激烈战争。

中原王朝历来以步兵为主战兵种,为应对“来如激矢,去若绝弦”的突厥骑兵,在经过不断摸索后,唐朝军队也总结出了一套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思路。

两军对战时,面对骑兵冲锋,先由前排弩手攻击,待敌人靠近则施放弓箭,远程火力覆盖后,一旦敌骑突破箭网,最后便是“厚甲长刀”的重装步兵出击迎敌。

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冶炼技术的提高,一种前所未有的大杀器——陌刀,开始逐渐列装于大唐步军序列之中。

而以陌刀手进行反冲锋的战术,充分利用了中原王朝武器制作水平发达,以及军队善于步兵作战的特点,加之陌刀超强的攻击性加持,敌骑动辄被一斩为二,战场上也经常出现“白刃霜飞,红血星流”的震撼场面。

唐之陌刀,总长一丈(三米),刀身刀柄所占各半,重达四、五十斤,两面开刃,使之兼具刀剑劈砍和枪矛戳刺的双重功能。

从形制上来说,这种兵器应该是脱胎于汉代的“斩马剑”。但比之前者,陌刀因使用折叠锻打的镔铁打造而成,在材料强度和锋利程度上均有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制造技艺的完备,因此性能也更加稳定突出。

而陌刀手更是百里挑一之辈,个个身形壮硕矫健,胆气过人。

对战之际,手持巨型陌刀的同时,还身披唐代大名鼎鼎的明光铠,将这样的精锐步卒,投身于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可以说是所有对手的噩梦。

唐朝诸多名将皆善用陌刀军,如裴行俭、郭子仪、李光弼、田承嗣等,而这其中最著名、最成功者,则非李嗣业莫属。

据《旧唐书》记载,李嗣业“身长七尺,壮勇绝伦”,按照唐朝一尺30.7厘米换算,此人身高达到了恐怖的2.1米。

试想一下,当壮硕如铁塔的李嗣业,手持三米长的陌刀登临战场,单是这份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便足以令对阵者心胆俱寒。

受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影响,年轻的李嗣业早早便投身于安西边军之中,而临敌之际,此人每战必为先锋,摧城拔寨是勇冠三军。

异于常人的身体素质,赋予了李嗣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先天条件,而悍勇无匹的作战风格,更让其迅速在一众精锐中脱颖而出,成为安西陌刀军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远征小勃律一战扬名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位于克什米尔地区(今巴勒斯坦)、一直向大唐称臣纳贡的小勃律国,因为受到吐蕃的武力威胁以及和亲政策的影响,毅然脱离了唐朝统治。

而由于小勃律的错误示范作用,西北二十余国相继叛唐转投吐蕃,此举不仅导致大唐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一度中断,更令天朝上国的威权大受影响。

在此之后,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等历任安西军事长官,都曾出兵征讨小勃律,但由于路途遥远且地势险要,以致唐军数次远征均是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忍无可忍的唐玄宗再次下旨,任命高句丽名将高仙芝为安西行营节度使,率一万骑兵讨伐小勃律。

当年四月,高仙芝率部由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出发,绕道新疆阿克苏,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三个月的艰难跋涉,行程逾两千多里,终于抵达了今阿富汗东北地区、由吐蕃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

作为通往小勃律的必经之路,吐蕃在此驻军约为一万人,兵力上与唐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连云堡依山而建,守军居高临下又以逸待劳,反观高仙芝远征军,千里奔袭难免人困马乏,加上此处超过五千米的海拔,于高原作战困难可想而知。

面对极端不利的作战环境,高仙芝仍然下令对连云堡进行了数次强攻,无奈吐蕃人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战场上如蝗箭矢和巨石檑木纷纷而下,以至仰攻的唐军伤亡惨重,却始终一筹莫展。

正面攻坚无法奏效,高仙芝想到了随军出征的陌刀将李嗣业,遂命其率死士由后山悬崖攀援而上,准备以奇兵突袭之法,拿下连云堡要塞。

而临行之际,高仙芝还对李嗣业下达了死命令:午时之前必须破贼,否则全军处斩!

临危受命的李嗣业没有辜负主帅重托,次日清晨当唐军照例正面佯攻时,李嗣业则率众由最险峻处悄然爬向山头……

晨曦初绽,一众陌刀手如同幽灵般突然出现在吐蕃人身后,李嗣业大喝一声率先杀入敌阵,陌刀翻飞之际,如入无人之境,而吐蕃人在措手不及下,顿时人仰马翻、四散奔逃。

慌乱之间,守军失足坠落悬崖或是溺毙水中者不计其数,而高仙芝则趁势发动总攻,内外夹击之下,一举攻克连云堡。

是役,共阵斩吐蕃兵卒五千,俘敌一千有余,此外还缴获大批战马装备和兵械辎重,可谓大获全胜。

随即,高仙芝挥师一鼓作气直捣小勃律,俘虏其国王及王后,而在大唐军队的武力威慑之下,“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回军之后,李嗣业因功升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守使,而其悍勇之名更是传遍西域,被诸部尊称为“神通大将”。

怛罗斯的“孤勇者”

远征小勃律的成功,重新打开了唐朝与中亚诸国的联络通道,在提振大唐军威、国威的同时,更极大地打击了吐蕃的扩张野心。

此后高仙芝继续扫荡中亚,又陆续征服了朅师国、石国和突骑施国。

然而高勾丽名将的征讨手段极为狡诈,行事作风又相当酷烈,在攻取石国的过程中,双方本已签署和平条约,高仙芝却背信弃义突然发起袭击,而占领石国之后,其不仅纵兵劫掠,最终还丧心病狂地实施了屠城。

一次次胜利,让高仙芝的赫赫威名逐渐达到巅峰,然而武力碾压中亚地区的同时,大唐作为天朝上邦的仁义、信誉和曾经的光辉形象也在逐渐崩塌。

而中亚诸国受到唇亡齿寒的威胁,也迅速结成反唐联盟,并求助于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另一位强者——由阿拉伯人统治的大食帝国,谋划联手反攻大唐的安西都护府。

天宝十年(751),高仙芝收到情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召集安西四镇的两万精锐,并征调西域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番兵,以六万之众的胡汉混合兵团,再次发起了远征大食的战争。

当年七月,高仙芝抵达中亚古城怛罗斯,在此与十五万大食军队不期而遇。

怛罗斯之战,是东、西亚两大最强帝国之间的巅峰碰撞,然而幸运之神却并未眷顾中原王朝和此前一直战无不胜的高仙芝。

五天的生死对峙,战况异常胶着,双方多次交手难分胜负,但唐军毕竟远道而来,因缺乏后勤补给而逐渐陷入困境,阿拉伯军队的援兵却源源不绝,而最致命的是,葛逻禄部落还突然临阵倒戈,与大食兵团联合夹击唐军。

战场平衡被瞬间打破,原本竭力苦战的安西精锐被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防线开始崩溃,在阿拉伯弯刀肆意的挥舞之下,唐军将士血流成河、伤亡惨重。

而唐军溃逃至一处狭窄山谷时,人马拥堵,辎重塞路,眼见形势紧急,右威卫将军李嗣业为掩护主帅高仙芝突围,狠心将盟友拔汗那部落的士兵和大批战马击杀,以此打开逃亡通道。

不料此举令部将段秀实大为不满,怒喝李嗣业道: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

同僚的痛斥不禁让李嗣业羞愧难当,也瞬间激起了悍将骨子里的彪悍基因,李嗣业当即调转马头,率麾下陌刀队断后拒敌,准备与追兵决一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唐军虽已兵败如山倒,但李嗣业手握陌刀,却如猛兽出闸般反卷而出,刀锋所指,便含摧山撼岳之威;浑身浴血,却难掩三军辟易之势,而其麾下精锐受到主将感召,也是悍不畏死,奋勇争先。

如此“疯狂”的对手令大食军队顿觉胆寒,不敢再行追迫,段秀实也拼命收拢残兵加入御敌行列。最终二人携手且战且退,率领仅存的四千余人,竟奇迹般安然撤回唐境。

怛罗斯之战,无疑是大唐王朝的一次惨败,然而李嗣业以及陌刀军悍勇绝伦的表现,不仅从崩溃边缘挽救了数千士卒的生命,更在败军之际打出了大唐军人应有的血性和尊严!

香积寺:赤膊上阵,力挽狂澜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范阳(河北涿州)起兵,仅用三十三天便攻陷东都洛阳,在轻取潼关后,随即挥师直驱关中。

惊闻叛军即将兵临长安,玄宗慌忙携贵妃、宠臣星夜出逃,不想在马嵬驿遭遇兵变。此后,李隆基继续西行入蜀,而太子李亨则带着帝国平叛的最后希望,北上朔方。

756年七月,其在三军拥立之下,于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

而肩负着“克复二京,削平四海”的历史使命,刚刚登基的李亨便先后组织了两次反攻长安的重大战役,无奈安史叛军战力异常强悍,两次东征讨逆之战,均以唐军的惨败而告终。

京师不平,何以平天下?而长安不克,新君又如何稳固天子之位、彰显帝王威仪?

至德二年(757年),肃宗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命郭子仪为副元帅,统率朔方、陇右、河西、安西等诸镇唐军精锐,又许以重酬请得回纥、于阗等西域兵马出手援助,组成高达十五万人的番、汉联合兵团,浩浩荡荡由凤翔出发,由此也拉开了第三次进军长安的序幕……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东渡沣水,抵达长安城西南之香积寺,并率先抢占北面丘陵高地结阵。

与此同时,燕朝悍将安守忠、李归仁,闻讯亦率领十万叛军精锐,于香积寺东北,背倚长安列阵迎敌。

此战,唐军由“神通大将”李嗣业督率安西、北庭两镇步兵结为前阵;

副帅郭子仪坐镇中路,以朔方军为主力,于阗等军为辅,列阵持戈以待;

关内行营节度使王思礼则指挥河西、陇右兵马,作为三军后援。

而五千回纥铁骑则埋伏于唐军方阵侧后,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是役,燕将李归仁率先出阵,以轻骑冲击唐军前锋部队,官军精锐步卒披坚执锐,将其反卷击退。

然而叛军中最彪悍的“曳落河”骑兵旋即倾巢而出,巨大的钢铁洪流,不仅无情撕裂了唐军的步兵防御阵地,随后又直扑其侧翼的辎重部队。

唐军猝不及防,前方顿时阵脚大乱,步卒纷纷溃退,慌乱中又压向后方、由郭子仪率领的中军主力。

这种突如其来的败退,势必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整个大唐兵团在骑兵剧烈的冲击和本方步卒的挤压之下,很有可能瞬间便会土崩瓦解。

千钧一发之际,前军主帅李嗣业大喝一声:今日之事,若不以死相抗,全军危矣!

言罢卸去全身重甲,赤膊上阵,肉坦而出,手执陌刀,高呼“挡李嗣业者,死!”率先向呼啸而来的叛军铁骑冲去。

战场之上,李嗣业神勇如天神下凡,陌刀翻飞,人马俱碎;寒光闪动,挡者披靡,瞬间便毙杀敌骑十余人。

而其身后,三千多名大唐王朝最精锐的陌刀军将士,此时也稳住了阵脚,见主帅如此悍不畏死,亦大受鼓舞,随即重整队形,陌刀开路,如墙而进,以血肉之躯硬生生顶住了重装骑兵的致命反扑。

由于李嗣业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不仅稳住了即将全面崩溃的大唐军队,也为身后郭子仪所率的中军主力赢得了反击时间。

而接下来的四个时辰,便是“安史之乱”中、甚至是整个大唐历史上最血腥、惨烈的杀戮时刻。

号称天下雄兵的大唐西北诸路兵马,与扫荡中原州郡的东北各镇叛军,两支代表大唐王朝最强战力的精锐之师,在香积寺北面的旷野之中,展开毫无花哨、刀刀见血的生死肉搏。

血战由晨至昏,佛门清静之地,此刻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在经过反复厮杀、拉锯之后,唐军战殁七万余人,安西、北庭两镇精锐几乎伤亡殆尽。

而叛军亦被“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更有两万多人被俘。黄昏来临,叛军终于不支溃败,李归仁见大势已去,无奈收拾残兵,向长安方向撤退。

至此,唐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艰难赢下“安史之乱”中的决定性战役,而香积寺的胜利,也最终扫平了通往长安的荆棘之路。

公元757年九月二十八日,京师沦陷十五个月之后,唐军再次收复长安!

血染邺城,英雄悲怆落幕

香积寺血战后,叛军元气大伤,被迫放弃长安向东溃逃,官军则士气如虹一路衔尾疾追,重夺潼关继而直扑伪燕国都洛阳城。

坐镇洛阳的“大燕皇帝”安庆绪,闻讯调集周边所有兵力,连同长安败军,再度纠合起十五万人马,西出至陕郡(河南三门峡)与唐军决战。

陕郡之战,李嗣业再为先锋,与回纥合兵,表里齐进,贼众不敌大败,安庆绪慌忙逃离洛阳,带领仅剩的步、骑千余人,一路狼奔豕突至邺城(河南安阳)方才稳住阵脚。

次年正月,为庆祝收复二京,肃宗下诏改元“乾元”,而李嗣业因重夺长安、洛阳有功,被唐廷升为卫尉卿,晋封虢国公,食邑二百户,加开府仪同三司。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肃宗传旨召集郭子仪(朔方)、李光弼(河东)、李嗣业(安西)等九大节度使,发兵二十万围困邺城,准备一举将安庆绪残余叛军剪除。

此前唐军连战连捷,又举倾国之兵而来,反观安庆绪负隅孤城,已成强弩之末,如此实力对比,似乎让胜负结果早早便失去了悬念。

然而真实的战争过程却完全出乎意料,官军围城久攻无果,又绕城挖掘三重堑壕,筑堤引漳水灌入城中,但“经月余,城不拔”,而垂死挣扎的叛军,见已无路可逃,反而愈发拼死拒守。

但李嗣业仍是神勇如常,攻城之际,屡屡“被坚冲突,履锋冒刃”,只是不幸在某次进攻时,却意外为流矢所伤。

原本按照李嗣业的身体条件,只需静养一段时间,伤势很快便会痊愈。不料几日后的深夜,其正在营中卧床养伤,突闻帐外金鼓齐鸣,杀声大作。

李嗣业心道叛军来袭,由病榻上一跃而起,大呼杀贼更欲披挂出击,不料刚刚愈合的箭疮突然破裂,鲜血崩流数升不止,就此伤重不治而逝。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代陌刀战神,戎马半生最终虽黯然饮恨邺城,但其热血忠魂所铸就的不朽传奇,却必将光耀百代,彪炳史册……

3 阅读:655
评论列表
  • 2024-09-12 23:53

    抗四五十斤的刀。。。疯了吧??

  • 2024-07-25 12:34

    此战过后,大唐帝国的精锐几乎丧尽。

东政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